如果你姓Pan千万别叫Peter 因为这 真心不适合商务

2014-08-04 09:30 新快报
  • T大

原标题:如果你姓Pan千万别叫Peter 因为这 真心不适合商务

日期:[2014-08-04] 版次:[A26] 版名:[公司人·必读] 字体:【大中小】

■新快报CBD记者 罗韵 ■图片来自 Pixabay

广东人有句谚语“唔怕生错命,最怕改错名”,名字对于一个人的作用固然不小。生活中的英文名讲究随性和个性,不过,用于职场上的话,就明显有了质的变化,因为,公司内使用的英文名更多的是代表了个人的职业形象。这可是关乎到钱包的问题!因此,要起一个既能代表自己的形象,又能彰显自己的气质,甚至能让老板留下好印象的英文名,就得非常讲究了。

在公司,为什么要有个英文名?

公司硬性规定

为什么要起一个英文名字?对于大多数的白领人群而言,公司硬性规定是最主要的原因。据了解,2013年广州的外资(含港澳)企业已经达到15000多家,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文化和架构、业务上跟外籍人士沟通的便利都是这些公司要求职员取英文名的正当理由。相对于26个英文字母,中文对外国人来说是一片陌生难解的世界,他们通常难以拼读或记忆翻译成拼音的中文姓名。

因此,对外企职员而言,很多时候,英文名成为了必需品。当你进入一家企业,从最高上司到身边的同事,无不相互用英文名称呼,也是内部沟通交流的“身份”。外企一般不称“×总”“×经理”,一律的Mark John Mary,如果一个“志明”和“春娇”在里面,是不是会有一些格格不入,无法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的感觉?再者,外企往往很强调至少是表面上的平等和对个人的尊重,撇除职位上的称呼,起码心理上减弱了层级间的藩篱,也成为外企积极推崇员工使用英文名的原因。而且,外企往往有若干在公司占据重要地位的外籍高管,他们中有不少是不谙汉语的,让他们对着拼音去找员工,“许志明”和“徐智铭”,”Xu Zhiming”和”Xu Zhiming”,不单名字上看上去完全一致,“X”和“Zh”这些在英语里基本不出现的发音,你让这些外籍高管怎么办?有个英文名,尽管也可能会出现梁朝伟和梁家辉都叫“Tony Leung”的情况,但至少,还能区分一下,一个是“Tony, Chiu Wai, Leung,一个是“Tony, Ka Fai, Leung”吧。

便于沟通,

减少疏离感

从商业的角度去考虑,上面提到的内部沟通的问题也完全存在。外企有大量的外资公司客户和服务商,他们各自也有他们的外籍雇员,于是当中国籍员工与这些外籍客户或服务商沟通交流的时候,这些对接的外国人同样也可能出现无所适从的状况,而对于这些本身就不“User Friendly”的名字,外籍客户很有可能会自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对于完成生意也是不利的。

由于生意涉及海外,为提高效率,外企常会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完成沟通和交易,电子邮件的地址往往采用员工的名字加上公司名字的后缀。这样的情况下,员工拥有英文名,分配邮件地址就非常简捷了,但如果是汉语拼音,一般中国人,全拼出来起码在10个字母左右,先不说这样的邮箱名本身的不方便,汉语人名中各式各样的发音会生成对于外国人来说非常奇怪而且没有意义的字母组合,而这样的组合,则很容易触发邮箱系统对于垃圾邮件的拦截,说下来,还是生意上的损失。

用英文名更“洋气”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刚需,年轻人认为用英文名“洋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临近香港的广州,不少人都是自小看着港剧送饭长大的一代,里面的黄皮肤黑头发面孔都有着英国人的名字,潜移默化,这样叫才“洋气”的感觉自然会生成。也是,如果你在珠江新城的甲级写字楼上班,化着漂亮妆容的Crystal原来叫春花,明眸酷齿的Joseph原来叫做铁根,除了幻灭感,可能你的第一反应,也是掩着半边嘴在忍笑吧?所以另一个层面看,对于这些只是工作接触的同事之间,客观上也有了一个保护隐私、维持社交形象的作用。

从小在机关大院长大,90年代末大学毕业投身职场的Amy小姐对此“深有体会”。当时大多数同学都进入了来校直招的大型央企,她凭借出色的外貌条件和英语水平被某世界500强外企录取,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紧接着,较高的起始薪酬、高档设计感的办公环境和几乎全英文的会议、培训场景让她面对昔日同窗产生不少的优越感。那时候,她已经化着淡妆脚踩高跟鞋出入售卖名牌衣饰的商场,她的大多数女同学依然穿着土气朴素的衣服。“跟从前的室友在外面逛街遇到女上司Mary,她穿过人群走过来,拍拍我肩膀打招呼,说了句Good morning Amy,我立刻回了一句Morning Mary,室友后来知道那是我上司,惊讶得不得了。”

代表个人的

职业形象

如果说生活中的英文名讲究随性和个性,那么公司内使用的英文名则代表了个人的职业形象。曾在多家外企工作的廖小姐表示,自己每换一家公司,顺带就把自己的英文名字也换换;自称不太懂英语、经营一家小型民企的戴先生则是每遇到一个“感觉更潮、更有feel”的英文名,就立刻把本名改掉,30岁未到,他已经有过五六个英文名。

对于中国人对英文名“见异思迁”的做法,在广州工作和生活近10年的英文杂志主编英国人Simon表示,其个人对中国人的英文名并不太较真,“就是一个称呼的代号而已,他们起得随意,我叫得也不认真,我知道他们跟这些名字不会伴随太久,有的人甚至几个月就换个英文名。”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