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沮丧边说话
- T大
原标题:边沮丧边说话
熊丙奇是国内知名的教育研究者,每每对于教育问题发言、建言,他的文章见诸于各大报端,他的著作总是畅销,但是熊丙奇有时候却会感到沮丧。
“同样的事情,总是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再一次重现,同样的话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说,但总是收效甚微”,熊丙奇在文章中说,对这样的现象“十分有意见,以至于愤怒”。但是愤怒之后,依旧要说,他说:“因为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存在,尽管说了效果不好,甚至没有效果,但如果不说,同样的问题依旧会再次出现,而且人们会慢慢地漠视,会习以为常,会认为是正常的,所以,虽然人微言轻,虽然力量很小,但是愤怒和沮丧之后,还是要说,只是希望,即便是不能解决问题,即便是不能改变什么,也要告诉人们,这是不正常的,这是不对的。”
当年和熊丙奇一起关注教育、研究教育问题,一起为教育改革呼吁的人,很多已经不再发出声音,甚至已经不再关注教育,熊丙奇说:“原因只有一个,觉得说了也没用,所以慢慢就不说了。我也不想一次次地重复,但是还是坚持在说,因为我觉得,说话也是一种力量,即便是很沮丧地说,但总归有一点儿声音。”
常态并不一定是正常的,存在的并非都合理。熊丙奇表示:“我发现,对于教育的问题,社会上很多人其实缺乏一些常识性的概念,不仅仅是漠视错误的现象,而是以错为对,或者干脆就没有对和错的概念。因此,教育也需要启蒙,需要一种常识的普及,需要有人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的普及也能够营造一种氛围,使人们知道,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的东西还很多。尽管在今天,教育改革的进度离我们期待的还很远,但是如果没有人发出声音,它会变得更难。”
热点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