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马济邢 铁牛进藏(上)
- T大
原标题:良马济邢 铁牛进藏(上)
开栏的话:爱国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热烈的爱的情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西藏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体现在对伟大祖国矢志不渝的忠诚、对兄弟民族亲如一家的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缔造上,更体现在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上。本报从西藏古今历史典籍、新闻报道、回忆录和现实生活中采撷爱国主义故事奉献给读者,就是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激发全区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1966年3月,持续二十多天的邢台大地震,造成8000余人蒙难,120余万间房屋倒塌。地震发生后,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赴灾区慰问群众,组织救灾,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邢台地震的消息传到西藏后,各地农牧民纷纷集会,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委员会同意,决定送马给灾区人民,帮助他们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一个报名献马、送马的热潮迅速在西藏各地开展起来。
林周县把农牧民献的牲口集中起来,准备连夜送往灾区。旁多乡近50岁的翻身农奴曲珍,从很远的乡下赶到旁多区委,坚决要求参加送马。她说:“过去我们受三大领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生活不如牛马。是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现在,邢台的汉族农民兄弟遇到了自然灾害,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下转第三版)
邢台地震,西藏同胞不远万里送去240匹良驹。(资料图片)
(紧接第一版) 她还准备了农具,准备和灾区人民并肩劳动,重建家园。
波密县的农牧民专门举行了一场“比马”会,挑选最好的马。易贡区加仲乡60多岁的藏族老阿妈才旦珠嘎,眼睛不好,让儿子布穷陪着,走了整整一天的山路,把自己一年前分到一匹已经怀了驹的牝马牵到区委。老阿妈视这匹马如命根,给它取名“幸福马”。她再三嘱咐护送马的人:“要好好照顾它,保住膘,保住驹,一定让小马驹安全出生在邢台。”
羊卓雍湖畔的群众,翻大山,过大江,一天一夜跑了400多里路,把马匹送到拉萨;巴青县羌塘乡牧民吐登,把自己骑的马献给邢台人民。他把马身刷了又刷,马鬃梳了又梳,还在马鬃和马尾上扎了红绿绸带;残疾铁匠日多,生活十分困难,验马工作队不同意他献马,他便连夜打制了十二付马嚼子……
4月下旬,50多位翻身农奴代表组成慰问团,赶着240匹马,从西藏高原出发了。临行前,藏族老大爷、老大娘手捧着洁白的哈达,挂在马的脖子上。藏族老妈妈茂拉抱着马的脖子,像嘱咐自己的孩子一样说:“好好听话,好好劳动,不能想家。”
一路上,慰问团寸步不离地照料着马匹。夜里怕马受寒,他们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搭在马背上;怕马喝了冷水肚子痛,他们就烧温水喂马。有些马因为疲劳不吃草料,慰问团成员、波密县易贡区仲白乡林雄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白玛才旺就把自己吃的糌粑拿出来喂马。马上了汽车后,为了不让马磨伤皮肤,慰问团成员夏尼脱下棉衣,包在马身上。
就这样,送马队伍翻越唐古拉山,跨过昆仑山口,横穿青藏大草原、柴达木盆地,又改乘火车,整整走了26天,行程11000多里,终于把240匹马安全护送到了邢台。
当送马队伍千里迢迢赶到邢台时,邢台轰动了,河北轰动了。灾区人民眼含热泪,紧紧地同藏族兄弟拥抱在一起。慰问团每到一地,人们都敲锣打鼓,像迎接亲人一样来欢迎百万翻身农奴派来的代表。他们把风尘仆仆的藏族兄弟接到自己家里,拿出最好的饲草来饲养这批西藏马。工厂还把新生产的水轮泵、新式步犁、铁锨和藏族农牧民需要的毛刷、毛剪、镰刀、手推车等送给了慰问团。
在地震灾区,慰问团和灾区人民一道割麦、打场、运肥、建房,还种下32棵“友谊树”,以此作为藏汉人民共同战胜自然灾害的永久纪念。
“良马济邢”,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一段不朽佳话。
本文根据《人民日报》1966年6月10日通讯《幸福马满载阶级情》及相关回忆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