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苏巴什水库建设历程记
- T大
原标题: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苏巴什水库建设历程记
四问“柯坪水”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苏巴什水库建设历程记
亚心网讯(记者 邓丽娟 通讯员 何龙 文/图)水,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不仅承载着生命的意义,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半个世纪以来,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最西端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冬春两季的旱涝形成了水资源利用的两个极端,造成该县农业长期低效,农民长期贫困。
“如何解决用水问题?”成了历届柯坪县领导班子和水利部门头顶上的“紧箍咒”。从1976年举全县之力修建伊始,苏巴什水库成了该县各族群众期盼已久的头等大事,而讨论和筹备苏巴什水库建设项目也成了逢会必提的重点议案。
柯坪县农民指着远处在上世纪大洪水中被冲毁的水库大坝。
一问:一座水库为何能成为百姓心头大事?
2015年3月,乍暖还寒。距阿克苏地区柯坪县10公里处,苏巴什水库旧址人工筑起的土坝,被洪水中从中撕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它“张着血盆大嘴”紧紧盯着对面该县5.3万百姓的生命源泉——苏巴什水库新址。
新址工地上,挖掘机挥舞着巨臂展开了拳脚,运输车辆穿梭往返,忙的不亦乐乎……历经40余载,这座总投资2.3亿元,坝长351.5米,坝高35.5米,总容量为1561万立方米的水库即将开工了!
10日,在该县水利局局长陈志林局长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递上了一杯白开水冲泡的绿茶。本以为入口清甜,唇齿留香。谁知,一口下去,就像被人灌了一把盐;而在该局另一位维吾尔族退休老干部家采访时,记者又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不敢喝。
柯坪县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成为全疆首个分质供水县。于是,记者发现的奇怪现象得到了解释:该县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两根自来水管:一根是生活用水(洗衣、洗漱等),另一根是直饮水(做饭、饮用等)。
如果说“盐巴水”是该县的标志,那也是柯坪人的“愁滋味”。“从1996年开始,百姓喝涝坝水到自来水,前后历经了17年,改水之路可以说是‘曲折艰辛’。”陈志林说,2011年,自治区投资1145万元实施的“两乡一镇饮水工程”让该县16个行政村,2万名群众喝上了基本符合安全饮用标准的水。
这里的百姓迫切需要建设一座水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苏巴什,汉语意为“水的源头”。苏巴什水库,位于柯坪县境内柯坪河上,多年来,这条河流让该县两镇一乡的百姓又爱又恨。
什么是“春雨贵如油”?这里的百姓最有体会。每每春季,柯坪县几乎没有下过雨,可“农时不等人”,春灌成了最为“头疼”的大事;到了夏末,截然相反。这里的百姓又开始祈祷,别让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因为雨水多的出奇,等待收割的小麦和长势正好的棉花为此遭了秧。
由于没有承载能力,持续降雨极易导致柯坪河水位上涨而引发山洪。资料显示,其中最为厉害的两次洪灾分别是:2010年9月17日,洪水将柯坪河一道200多米的永久性防洪坝冲毁,这是近年来柯坪县最大的一次洪灾。造成该县阿恰乡5200亩棉田被淹,加上其他损害,经济损失高达1100多万元;2012年7月25日,洪水又将盖孜力克镇库木亚开发区防洪坝冲毁,下游约2000亩农田被淹,50间房屋不同程度坍塌,2口机井损毁,经济损失500万元。
柯坪县地形特殊,三面环山,阿恰乡位于下游“出口”的位置,山洪一来,这个唯一的“出水口”必然遭灾。这个乡的村民都与洪水“战斗”过,该乡团结村村民亚库甫·买买提回忆说,2013年6月,洪水冲毁了他100亩棉田,损失惨重。
苏巴什村位于山里,村民吐尔洪·如苏力得知苏巴什水库即将开建的消息,内心非常激动。他说,以往夏季发洪水,洪水冲断了路,村民们长则几个月都出不了村子,连日常生活的米面油和蔬菜都没办法买到。水库建成后,听说会修一条通往村外的路,到时候,夏天就不用担心出不了门了。
于是,建一座冬季能蓄水,春季能灌溉的水库,成了柯坪县各族群众的夙愿。
二问:为何“水问题”牵动历任县委书记的心?
苏巴什水库新址,牧羊的当地维吾尔族牧民。
有限的水资源,难以承受生命之重。对柯坪来说,想发展,水是核心和关键。
一次次梳理、一次次调研,老一辈共产党人围绕“水”做足了文章。《柯坪县志》记载: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发展农牧业生产和解决人民生活用水,柯坪县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
1951年至1985年,柯坪县、乡、村三级党员领导干部,带领农牧民群众,从山口开渠,将水引到农区,解决了该县玉尔其乡、柯坪镇、盖孜力克镇、阿恰乡大部分农田用水情况。除了引水开渠之外,该县还先后修建过3座水库。但人工砌成的水库在洪水面前不堪一击,没有运行多久就被冲垮了……
是气馁还是奋起?柯坪人选择了后者,他们挺起脊梁,再次挑起重建家园的重担。
“要让涝坝水成为柯坪的历史”,这是时任柯坪县委书记李黔南许下的承诺。为了这句话,他不分昼夜带领一批批共产党员、各族群众、解放军战士,从玉尔其乡进发,用十字镐等工具,从山口开沟挖渠,一锹一锹,硬是挖出了一条长达十余公里长的渠道。
当涓涓细流顺着这条人工渠道流向柯坪县城,流进各族群众心田时,李黔南哭了。
“再造柯坪”的画卷中,还有时任柯坪县委书记朱政。他将阿克苏胜利渠道的水引到了柯坪启浪乡,使该县的土地增加了一倍,让百姓的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
“提高柯坪水的利用率”是时任柯坪县委书记牛汉“目标”。他一边致力人畜饮用水,一边改良农田利用水。同时,修建防渗渠,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让农牧民的钱袋子逐步增加。
在时任县委书记高焰的带领下,柯坪县启动了“双管线”工程,使该县群众喝上了甘甜的“纯净水”;之后,又启动了“沉砂池”建设项目,将柯坪高山洪水拦截,形成新的水资源,并利用“沉砂池”地理优势,启动了“自压节水滴灌”项目,将柯坪耕地面积和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这一工程,被冠以“再造柯坪第二”称号。
站在苏巴什水库施工现场,可以看到被洪水冲毁的大坝、70年代人工凿出的“泄洪洞”……这些“旧址”无不展示着柯坪人的“心血”。和水息息相关的故事,老一辈人能给你讲上几天几夜。
三问:退休干部为啥泪流满面?
苏巴什水库新址。
听说苏巴什水库即将开工建设,72岁高龄的提来木·西里甫泪流满面。
渐渐模糊的记忆里,关于当年修建水库的片段却历历在目。提来木·西里甫是柯坪县水利局退休干部,他的父亲也曾供职于水利部门,解决“水的事情”不仅是父子俩的本职工作,也是他家几代人的心愿。
“没有先进的科技、没有大型的机械、更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只能靠对地形的了解。”提来木·西里甫当时是水管所的技术员,他说,该县为了修建水库请来了阿克苏水利专家张东浩等人全力指导工作,并设计出水库的图形:坝高26米,长370米,基宽126米,库容2000万立方米。
1971年1至2月间,阿克苏地区驻军7972部队拉练到柯坪县,2000多名解放军战士义务参加了相关劳动。由于水库工程巨大,该县招聘了许多当地的农民工,每月每人给予18元的贴补。
从1970年修建到1976年,苏巴什饮水工程总体基本完成。漫长而曲折的6年间,柯坪举全县之力参与到了这项惠民利民的工程建设中。
盖孜力克镇有一位名叫艾依塔木·阿皮孜的老人,至今,为了修建水库留下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17岁那年,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了柯坪县水管所,随后就参加了修建水库。夏天,毒辣的太阳照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冬天,风吹在脸上,就跟刀割一般。”艾依塔木·阿皮孜说,工人们每天休息的时间不到4个小时,他们在四季变化中不停地劳作。
70年代,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柯坪县怎么修筑如此浩大的工程?时任县领导想到了当地居民常用的驴车。“累坏了多少头毛驴、压坏了多少辆手推车,没办法计算……”白发苍苍的艾依塔木·阿皮孜谈及40年前的“往事”滔滔不绝。
《柯坪县志》“自然灾害篇”记载了一段文字:1971年9月13日起,连续3天暴雨,爆发特大洪水,克斯力河(柯坪河流域苏巴什段)水口洪峰流量达542立方米/秒,浪高4米,持续16小时,冲毁克斯力水库(苏巴什水库)退水闸和拦洪坝。13日,阿恰勒大桥(即阿恰乡大桥)洪峰流量达800-1000立方米/秒,冲毁阿恰勒水库堤坝6处(共180米),库水冲断公路、桥梁,交通中断两天,下游农田、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30万元……
“蓄水仅15天,水库大坝再一次被洪水冲垮了……”艾依塔木·阿皮孜说到这儿,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哭出了声。
是放弃还是越挫越勇?1977年初,苏巴什水库工地上,2000多名柯坪人外加260辆毛驴车,拉开了“冬季蓄水”工程;1983年3月,苏巴什“引水”工程开工兴建,同年5月20日,工程总体基本完成。可是……几年后,肆虐的洪水又一次将这座工程冲毁。
四问:水库项目缘何成为百年大计?
柯坪县位于塔里木盆西北边缘,柯尔塔格山南麓,是阿克苏地区最西端的一个县。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全县年均径流量9300万立方,可用水量3000万立方,年均降水量为73.8 mm,年蒸发量2864.8mm,蒸发量是降雨量的40倍以上。
“因此,我县水资源主要来自柯坪河。当苏巴什盆地内有降水发生时,径流从西北部汇入柯坪河,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影响,每年六七月间都会发生洪水自然灾害,给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而平时用土渠灌溉的农作物都会渗水,这样就使农作物‘饥渴至极’。” 柯坪县委书记柯旭说。
柯坪县三面环山,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南部、西部和北部山区、柯坪盆地和阿恰山前冲积平原,荒漠,戈壁,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2.4%,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此外,柯坪县还位于地震断裂带上,这样的地形条件,能不能修建水库?
面对记者的疑问,柯坪县水利局局长陈志林说:“苏巴什水库建设项目是经过水利专家们反复实地考察、勘测、论证过的。”
“客观地讲,柯坪县不缺水,水资源比较充足。夏天一下雨,就会发洪水,但是大部分都白白流失了,没有被合理收集、利用。不仅如此,这部分浪费掉的水,对农业生产反而有弊无利。”陈志林形象地比喻道:“苏巴什水库一旦建成,就等于在柯坪县的头上顶了一盆水,一旦失事将淹没县城。因此,工程的设计校核洪水标准提高到了一级,抗震设防等级为丙级(即三级抗震)。”
另据该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曾经,因为“老灌区”(盖孜力克镇、玉尔其乡、柯坪镇)土地缺水,90年代,柯坪县提出了“再造柯坪”的豪言,经过数年探寻,在县城70公里外找到了一个名叫“启浪”的地方,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阿克苏河流域)。
1997年,柯坪县党员干部带领数千名农民群众长途跋涉,向“启浪”走来。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启浪乡已成为柯坪县最富有的地方。
“再造柯坪”成为了现实,对于“老灌区”的百姓来说,解决了耕地灌溉,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据悉,柯坪全县年缺水量约2500万立方米,其中阿恰乡,启浪乡各缺水500万立方米。苏巴什水库建成后,可调蓄冬闲水,防止水土流失,扩大可供水水量。
另外,该水库的建成,可使“老灌区”实现按计划灌溉供水,在此基础上,农民人均可增加耕地1.1亩,年人均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在保证作物充分灌溉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扩大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为打造农牧民人均收入8000-10000元创造条件。
该水库的建成,还可以有效控制柯坪河洪水,并将下游河道防洪标准由目前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同时也可减少洪水灾害,保障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减轻柯坪县“老灌区”农牧民的防洪负担,解放生产力。
水库建成后,周围环境将逐步得到改善,扩大绿洲面积,增强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阻止风沙对灌区的侵袭,改善内生存环境,极大地促进柯坪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三化”目标。
“建设苏巴什水库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阿克苏地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李学军说,该水库之所以前后历经40年时间,一是因为前期费用不能落实。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拿出1000多万元修建水库太困难了;二是柯坪河没有水文站,缺乏水文资料。再者,因为没有前期费用的投入,不能钻探,地质工作不到位等原因,也制约了该水库的设计和建设进程。
苏巴什水库处在地震断裂带,诸多“难题”可想而知。为了建好水库,阿克苏地委决定由地区水利局和柯坪县共同组建水库的建设管理机构,一并携手建设。目前,相关机构已成立,人员也已到位,正在按照施工设计、进度、节点的要求推进。
“建设过程中,我们将严把质量关,不但有监理,还推行了施工单位的一检,监理单位的二检(平行检测),业主的三检。”李学军充满了信心。
为了修建苏巴什水库,2011至2014年,柯坪县自筹资金1300多万元完成了水库前期的项目科研、设计等;2014年9月,该工程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复,这一工程是《全国“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的水库之一,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428平方公里,设计控制灌溉面积7.2万亩;同年年底,该县完成招投标等事宜。
“让它尽快发挥‘正能量’!”整个工程预计两年完成,面对建设水库资金缺口的问题,李学军希望中央和自治区能给予重视。
"这是一项致富工程、民生工程、政治工程。”柯坪县委书记柯旭望着苏巴什水库一派忙碌的景象,卷起袖子,抢过身边人手中的铁锹,跑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