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麻雀”
- T大
原标题:的“小麻雀”
陈翔
都德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温柔得像塞纳河的水,流成一首情诗,唱成一曲香颂。而提到法国音乐,伊迪丝·琵雅芙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是法国流行文化的标志,家喻户晓,不可或缺。不到1.5米的身高,黑色连衣裙,厚实的中低音,她是法兰西“小麻雀”,也是法兰西“玫瑰”。
2015年,伊迪丝诞辰100周年,尽管她已离开近半个世纪,人们对她的爱戴从未削减。每年,法国政府或者民众都会举办各类纪念活动。今年,法国国家图书馆更是办特展致敬这位伟大歌者,同时将她的传奇人生集结成纪念册《琵雅芙》供歌迷阅读购买。这本纪念册首度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和档案文件,让伊迪丝·琵雅芙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也让我们借此得以重温她那坎坷而炽烈的一生。
“催熟”的童年
1915年12月19日,伊迪丝·琵雅芙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母亲是一名街头歌女,父亲是马戏团演员。当时正值一战,父亲入伍,靠卖艺为生的母亲更是无暇顾及小伊迪丝,小姑娘很小便被送到在诺曼底经营妓院的祖母家中,和祖母一起生活。那几年,由于角膜炎,她的视力变得越来越差,到了七岁,医生终于宣告了她的失明。她在自传中回忆到,“我习惯了迈步之前伸手试探以自我保护,我的触觉变得敏感,能摸出不同材料不同质感。我也慢慢开始融在声音和文字的世界里”。奇迹的是,一年之后,伊迪丝竟然重见光明。
之后,她开始跟着父亲随马戏团一起参加流动演出。回忆那段日子的时候,她说道:“我感觉每天都像在搬家,有时跟着父亲一起演出,有时在里面整理道具或清洗戏服。我经历着流动的生活,比一般人更早成熟,然而这样的生活仍然让我开心。”
梦开始的地方
1930年,15岁的伊迪丝离开父亲,回到巴黎,和好友西蒙妮合作在蒙马特附近街头卖唱,结识了同为流浪艺人的路易·杜邦,两人相恋结婚并育有一女,不幸的是,孩子两岁便因脑膜炎夭折,她也再次回到孤身一人的状态。穷困、离婚、吸毒、卖淫、抑郁……似乎所有的不幸都包围着她,直到她遇到自己的伯乐——路易·勒普雷。
路易·勒普雷是香榭丽舍大街上最卖座夜总会的老板,他无意中听到这个年轻姑娘的歌声,便立刻被吸引住了。路易签下了伊迪丝并给她取了如今闻名全球的艺名。在路易的帮助下,伊迪丝在1936年录制了第一张唱片《乡下姑娘》,并渐渐有了自己的听众。然而同年4月,路易竟在自己家中被谋杀,伊迪丝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好在她生命中出现了第二位贵人——雷蒙·阿索,一位知名冒险家,也是伊迪丝的听众。在他的帮助下,伊迪丝很快从琐事中解脱出来,离开夜总会,开始接触正式的舞台,从胆怯到从容,她渐渐变成后来大家熟悉的样子:头发卷起,眼神空茫,唇色猩红,一袭黑裙,双臂下垂,饱满的音色,辨识度极高。
爱情颂歌
随着伊迪丝舞台经验的丰富,她渐渐从出道时需要被人呵护的“小麻雀”变成法国歌坛一道璀璨的光,不畏惧任何黑暗。二战期间,法国被德国占领,她不顾德国人的警告,坚持与犹太音乐家合作并演出,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纳粹的侵略。二战结束后,这道光芒慢慢点亮了世界。
1947年,她第一次赴美国开演唱会,尽管最初几场不算成功,但随着美国人民对她的了解,她渐渐打开了新的市场,还结识了当时著名拳击手马塞尔·塞尔当,三十出头的伊迪丝再次坠入爱河。生活中,马塞尔温柔,善良,两人生活幸福而充实,伊迪丝的生命里再次开出了玫瑰。她感到幸福,幸福地为马塞尔写出《爱情颂歌》,也成为她的又一首不朽经典。然而幸福之于伊迪丝总是昙花一现,马塞尔1949年在法航空难中去世,震惊与打击让这个坚强的女人近乎崩溃,她开始变得神志不清,甚至出现幻觉。
一年后,伊迪丝返回巴黎继续演出,连续遭遇两次车祸,伊迪丝在治疗中对吗啡产生依赖,染上毒瘾,严重损害了她的身体,尽管当时她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甚至晕倒在舞台上,但挚爱舞台的她仍坚持参加巡回演唱会。1962年,法国政府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伊迪丝·琵雅芙。
永远的传奇
1963年4月,48岁的伊迪丝因肝癌去世,举行葬礼的时候,数万名歌迷步行跟随至拉雪兹神父公墓,时至今日,她的墓前仍被喜爱她的人用鲜花点缀。在她出生的Tenon医院不远处,有一个以她名字命名的广场,还为她立了一尊雕像。她的歌曲被无数歌手翻唱,也被许多次用到影视剧和广告中。2007年,玛丽昂·歌迪亚主演的传记电影《玫瑰人生》上映,再现了伊迪丝坎坷而璀璨的一生。
在巴黎,还有一个“伊迪丝·琵雅芙博物馆”,算得上是最小的博物馆之一,藏有艺术家部分私人物品,包括她极具代表性的黑色礼服和纪念书籍或影音资料。这个小博物馆由她的朋友建立和打理,要想参观是一定需要预约的。
她是一位高产的歌者,终其一生,她演绎过近千首歌曲,法国“最伟大的二十首歌曲”里,伊迪丝就占了三首。不仅如此,她还出演电影和话剧,无论是唱歌还是表演,她凭借独特的魅力和对艺术的热情赢得了无数的掌声。百年之后,是非,对错,悲喜,情仇,都汇成一个传奇的名字——伊迪丝·琵雅芙,被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