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首届中原家谱展评与互联网家谱研讨会上 高洪宪参加展评的几部家谱 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参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 T大
原标题:在河南省首届中原家谱展评与互联网家谱研讨会上 高洪宪参加展评的几部家谱 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参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河南省政府原副市省长贾连朝致辞
河南省家谱研究会专家在开幕式上
通讯员18日从河南省家谱展评会上获悉:杞县县志办主任高洪宪参展的《河南杞县伊世家谱》《朱世家谱》《周氏族谱》《寓居杞县孟氏族谱》《白水刘氏族谱》5部家谱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参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姓氏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方志、族谱)之一,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的特殊图书载体,“隐恶扬善”是修纂族谱的基本原则之一。族谱有尊祖、敬宗、收族三大功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具体体现。
高洪宪主任10多年来,潜心收集、收藏、研究杞县姓氏族谱,目前已占有近200部杞县姓氏族谱的大量信息,有源于杞县的姓氏,有寓居杞县的姓氏,这些族谱很多是名人名家的家谱,从高洪宪收集的家谱中可以了解杞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河南杞县伊世家谱
伊尹画像
河南杞县伊世家谱序
一、《河南杞县伊世家谱》伊尹,夏末商初人,生于杞县空桑村,曾辅佐商汤灭夏兴商,被商朝商汤、太甲、中壬、外丙、沃丁5位帝王聘为宰相,他是一个由奴隶到宰相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个由厨师到宰相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药学家、烹饪家、谍报始祖、华夏第一贤相,被后人称为商元圣,被烹饪界奉为鼻祖。伊氏家谱之创修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汉、魏时期,伊尹的66代孙伊籍(字机伯、汉昭烈从官),68代孙伊睿(字明通,仕魏官拜司空)就“愈加意谱牒”之纂修。越千年之后,伊尹第120代孙伊恩礼(字正学),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又续修并作序。入清以后,其133代孙伊六壁(又名瑄,至山东曲阜圣庙书写厅供职),经孔子第73代孙衍圣公孔庆镕准授(批准),他将书写厅编纂(或收藏)的伊六壁历代宗谱中,开列出伊氏家谱世系,并为之作序,然后又请衍圣公孔庆镕作序,随后呈送给杞县空桑元圣祠(伊尹庙)的祭祀成员。
《河南杞县伊世家谱》世次主线基本沿长门长子延伸,二门以下,只记本代及其子,子以下不再分支延伸。从公元前16世纪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上下3600年,《河南杞县伊世家谱》记录140多代,主线明确,脉络清晰,一线贯通古今,数千年之传,仅有一册家谱,是最特色之处。可以称得是上中华浩瀚家谱中记载时限最长,字辈最多的家谱。
《河南杞县伊世家谱》是中华第一贤相伊尹之家谱,实属名人家谱,名人众多。
二、《朱世家谱》是宋朝理学家朱熹之家谱杞县分谱,朱熹第12世孙一支迁徙到杞县高阳镇顿屯村定居,该谱承袭朱熹家谱模式。主要内容有:1、家谱目录2、朱子遗真圣像3、朱子自题警语4、题像诗5、朱子写真铭6、遗像赞7、婺源家祠全图8、朱子藏书楼图9、博士厅图10、奉天敕命11、御书匾额12、帝制13、朱子世家14、朱子传略15、朱学之传授16、朱子传授表17、朱子年谱18、朱用纯传略19、柏庐公治家格言20、谱序21、谱例22、宗约职司23、宗约所生纪条例24、宗约所成纪条例25、宗约所丧纪条例26、宗法27、家祠训辞戒碑28、家训十六条29、排行字30、世系总图31、跋言。另外还有修谱发起人、修谱职员姓名一览表等。特别是《柏庐公治家格言》成为至理名言,传世之作,被他姓氏修谱所效仿。实属名人名谱,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较为规范、完备。
《朱世家谱》洋洋洒洒立谱三卷,493页(一页双面),32开本,可谓鸿篇巨制,况且成书于1942年我国抗日战争困难时期,实属不易。
三、《周氏族谱》从谱序可知该周氏原不姓周,是宋代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第五子岳霆后人。
岳飞在抗金前线,朝廷12道金牌招不回,后与长子岳云以莫须有罪名被秦桧加害于风波亭。岳世家人不得已背井离乡,避难求安,岳霆时任修武郎之职,辞职避难,潜居古许(通许)东长智,隐姓埋名,改姓岳飞的武术师傅周侗的姓为周。自11世周世华迁居杞县西南周庄村。
原有周氏族谱遗失,14世周起伦欲修家谱未成,于是树碑于始祖墓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氏分别于1954年和1985年两次续修谱牒。可喜的是该支周氏已到汤阴岳飞的老家认祖归宗,1985年续谱与汤阴县岳氏族谱对接,38世以后,世次字辈与汤阴县岳氏族谱相同。
该谱记录了岳飞家族的世事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上曾经有改姓的现象及原因。(杞县县志办)
编辑:薛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