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武警交通部队川藏线护路救援20年
- T大
原标题:围观|武警交通部队川藏线护路救援20年
20年高原护路救援:改变不了恶劣环境就改变自己
――武警交通部队提升高原道路保通抢险救灾战斗力特写
1996年部队刚上勤时官兵风餐露宿只为早日改变川藏线路况。汪巍摄影
中国军网芒康10月14日讯 汤雨薇、特约记者涂敦法报道:被称为“天险奇路”的川藏公路,蜿蜒在雪域高原之间,最高海拔点5130米,最大海拔落差4000米,雪崩、泥石流、塌方、涌水等频繁光顾,是“世界公路病害百科全书”。
险象环生的川藏公路,尤其是从芒康县金沙江大桥到林芝东久桥的782.5公里路段,过往司机无不“谈虎色变”。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1996年,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挺进川藏线担负这782.5公里路段的病害治理、道路保通和抢险救援重任。
“管控基本靠走,对话基本靠吼。”这句话在上勤之初被支队官兵广为流传。川藏公路,多数路段处于信号盲区。尤其是抢险战斗中,遇到前后联络不上的情况,让各级指挥员心急如焚。
武警交通二支队实时救援指挥车在一线。陆文凯摄影
时任支队一中队副中队长、现任一大队队长李华伟回想起当年的抢险战斗心有余悸。2004年7月的一天,川藏线芒康县海通沟路段因暴雨发生塌方,路基被完全掩埋,交通中断,李华伟带领18名官兵,2台挖掘机前往抢通,可灾害现场是信号盲区,手机怎么也打不出去,对讲机距离又短。“听不见、看不到、控不了”,总队、支队领导对现场抢险情况茫然不知。当支队前指领导赶到现场,看到中队官兵安然无恙、正在奋力抢通时,一颗紧揪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解决指挥通信“瓶颈”,成为支队几任班子的接力重任。在支队作战指挥中心,担负基指值班的支队政委江清华轻点鼠标,支队近10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网络系统呈现:卫星地面接收站,短波网、三级网、卫星通信网,重点路段安装了监控和红外报警系统,所属基层中队配发了信号覆盖强度达上千公里的背负式无线电台。
江青华介绍,现在川藏线上出现险情,支队不仅能在第一时间准确研判、快速处置,还形成了集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为一体的远程指挥、监控保障网络。
今年6月,芒康县37年不遇强降雨引发支队一中队养管的川藏公路海通沟路段出现路基水毁、路面沉降、山体塌方等灾害点多达190处,其中路基路面完全冲毁22处。江青华说:“灾情发生后,我带领支队应急救援要素人员同步开通无线通信网,在前指启动车载台、铱星电话、手持台等通信设备,并通过“动中通”卫星车和支队作战指挥中心的多功能指挥网络系统,第一时间让远在成都、北京的总队、指挥部首长坐镇“中军帐”,就能清楚地看到千里之外的现场灾害情况。真正实现各级科学决策高效指挥,提前15天抢通道路恢复了藏族群众、游客出行以及进藏物资的补给。
东达山,海拔5130米,2000年入伍的士官陈多旭所在三中队就担负这个路段110公里保通救援任务。
武警交通二支队水上挖掘机在灾害损毁道路救援中。汪巍摄影
“中队保通的路段,年平均发生各类大小自然灾害在40多次以上。”已是路面保通技术骨干的陈多旭介绍:过去,紧急修补灾害损坏沥青路面,官兵拿着铁锹、十字镐清渣,每次抢险战斗下来,不少战友手上都有血泡。现在一台集融化、拌合、摊铺为一体的沥青综合养护车,一天可修补5到10公里的沥青里面,比以前架大锅烧沥青修补路面提高效率达8倍以上。
王强强,是一名在川藏线芒康段奋战了16年的老兵、机械操作手。王强强记忆犹新:2000年,我所在中队配发了一辆旧自卸车,中队长考虑到我当兵前开过车,就告诉我:“小王,就这么个宝贝以后归你了。”从那天起,随着支队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还学会了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的操作和维修。
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成长为各类高精尖机械装备的“全能操作手”、王强强的经历,是这个支队20多年来保通救援实现机械化、科技化、系统化、精准化的一个缩影。
2015尼泊尔发生大地震,支队两次奉命跨国救援。官兵操作国产联合研发的爆破机器人、长臂机器手、灾情侦察无人机等高精尖装备,仅用118个小时就抢通尼泊尔地震生命救援大通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记者在支队警史馆资料文字和照片上看到部队刚上勤保通时的野外饮食:几块石头架个灶就做起了饭菜,遇上刮风一锅沙,遇到下雨一锅水,官兵不少患上了肾结石、肠胃炎。
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支队长吴锦辉说:“现在,不管哪一次抢险救援,一台车就是一间多功能流动厨房,50分钟可做供60人食用的主副食;一台车就是一所流动医院,既能满足救援官兵自身的基本医疗保障,又能为被困司乘人员提供医疗保障;一台车就是一座澡堂,一小时可保障30人洗上热水澡。
强兵,精装,能打仗,打胜仗。20年来,武警交通二支队先后成功完成国内外上千次重大抢险救灾战斗,确保了川藏公路的畅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国家和人民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
天险变通途,沿线变富裕,人民变快乐。一代代武警交通官兵改变不了雪域高原恶劣的自然地质环境,却在默默无闻地改变着一切……
武警交通二支队碎石机器人在尼泊尔地震抢通道路救援。汪巍摄影
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在海拔5130米东达山垭口机械化紧急修补路面。汤雨薇摄影
冬季雪灾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机械化除雪保通。陆文凯摄影
飞石等危险路段武警交通部队官兵科学疏导。汤雨薇摄影
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保通的99道弯72道拐如今有惊无险。汤雨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