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有功:撰著《唐诗纪事》的大邑官员
- T大
原标题:计有功:撰著《唐诗纪事》的大邑官员
计有功:撰著《唐诗纪事》的大邑官员
计有功
《唐诗纪事》视野广阔,态度客观,不仅对大家名篇采撷众多,还顾及僧侣、妇女和地位低微的诗人佳作,使许多难于传世的作者及诗歌得以流存……
北宋嘉定年间,有个出身于大邑县的官员计有功,他在仼蜀州郡(今崇州市)知事期间,历时30余载,撰著了集唐诗及立传、评述之大成的惊世之作——《唐诗纪事》。
正是《唐诗纪事》为后人提供了可资效仿的样板和范例,清代诗作家厉鹗、近代著名诗人陈衍通过对其借鉴,相继完成了诗传合一的《宋诗纪事》和《元诗纪事》两部力作。
写奏章为民众减负
计有功,字敏夫,号灌园居士,大邑安仁镇人,出身于北宋书香家庭,祖父计用章、父亲计良辅均为进士。其中祖父计用章曾出仼延安府通判、户部秘书丞、户部随从侍郎、振武军节度襄理等文武之职。
有这样一个家庭,计有功饱读诗书,特别喜爱诗赋文史,他于宋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进士及第,北宋宣和六年又以出众的才华进入官场。
新版《大邑县志》记载:北宋年间,官府税赋颇重,农民生活清苦。一年春日,时任蜀州郡(今崇州市)知事的计有功,按惯例赴崇州怀远体察民生、了解小春收割状况。
当他来到一田间,只见有位老翁冒雨在田里用指尖掏钩田缝中的麦粒,遂上前询问何故大雨天气还出来捡麦粒?“一颗麦粒,也是粮食;家无口粮,一粒也金贵啊……”这老翁向计有功倾倒苦水。原来,农户因庄稼欠收、田赋太重,所以刚收镰就吃了上顿没下顿。
听了老翁一番话,计有功感到村民生计令人忧虑。
当天打道回府后,计有功决定再次对农村田赋问题进行查访。经过两个多月的微服私访,计有功切身感受到苛政田赋给老百姓带来的贫困,他根据这两个月里查访出的数据和实情,向朝廷写了一折《减轻农民田赋》的奏章。
当朝皇上宋高宗御览后,及时作出“准其有功所奏,田赋立减一半”的御批。不到三个月,朝廷公文送达蜀州。蜀州的百姓欢呼雀跃,直奔官署表示谢恩,将一把有万名百姓签名的“万民伞”送到知州大人手中。看到百姓因减赋而喜悦,计有功既欣慰又深感为民众减负的路还很漫长。
撰著81卷的《唐诗纪事》
另外,为使唐诗便于理解,计有功坚持研读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诗歌,潜心收集、甄别、整理唐宋诗词,对唐诗的背景、形成和成就作深入研究,力求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写一部更宏大的唐诗述评之书。
基于这样的鸿愿,后来退居赋闲的计有功,遍游四方名山胜地寻觅残篇遗墨,从浩瀚的上万首唐诗中筛选唐代诗人1150人的部分诗作,且参考杂说、传记、遗史、碑志、石刻及唐人文集,历时30余载,于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写成轰动朝野的《唐诗纪事》。
鸿篇巨制的《唐诗纪事》长达81卷,时间跨度为初唐至晚唐300年间。全卷按先后编辑,描述详略适当,既是唐代诗歌佳作总集,亦是唐宋有关诗评的汇编。其构思之妙,规模之大,材料之丰,开了古代诗歌纪事体系的先河。
《唐诗纪事》网罗散佚,视野广阔,态度客观,不仅对大家名篇采撷众多,还注重拾遗缺,顾及僧侣、妇女和地位低微的诗人佳作,使许多难于传世的作者及诗歌得以流存。至于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王之涣等名家诗作、身世、轶事等,都在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有较详细的载述。
比如,此书不仅录入了蜀中才女薛涛的诗,而且还增录了薛涛与诗人元徽之的对诗和互唱词,并引用唐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对否定薛涛女校书称号者给予批驳,以“涛好制小诗,其幅惜狭小,唐时三蜀中,号称薛涛笺”一诗为薛涛正名,让薛涛在唐代诗坛中的地位得到应有的界定。
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
随着《唐诗纪事》广为流传,国人对此书好评如潮。即便在之后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它仍然受到诗坛文人及学者的喜爱和推崇。清代的《四库全书》不仅将其收录于集部诗文评类,还作“是集,留心风雅,采摭繁富,旁征博引,兼评其爵里者,凡一千一百五十家,多赖是集以存矣”的评论。
特别是清代的藏书家吴骞、文学家吴修龄,以及近代的文学评论家郭绍虞等文坛名流,更是对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褒扬嘉许。郭绍虞《宋诗话考》说:“是书所录,即脍炙人口者,亦有足资校勘之处”。如清代藏书家吴骞《论诗绝句》自注云:“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然《唐诗纪事》则作‘黄沙远上白云间’;对此勘校,吴修龄笃信之,以为的确不易;而此书叙述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仕履诗事,亦较为详实也”。正是此书为后人提供了可资效仿的样板、范例和方法论,所以清代诗作家厉鹗、近代著名诗人陈衍通过参考和借鉴其编著法则,相继完成了诗传合一的《宋诗纪事》和《元诗纪事》两部力作。
何其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