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的子女,没有一个人在国外

2016-12-30 14:47 法制晚报
  • T大

原标题:陆定一的子女,没有一个人在国外

▲陆德在办公室中向记者介绍炒股经验

▲1996年儿媳郑莉莉、孙子陆继朴去北京医院探望陆老

▲2006年大学毕业,陆继朴参观上海交大校史馆和爷爷求学时的照片合影留念

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蕊) 和陆德约的采访时间是下午3点,记者提前几分钟到达了陆德位于首都师范大学附近的办公室时,他正坐在电脑前看股市。陆德是陆定一的长子,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专家,陆德非常关注中国的经济。

去年股市低迷的时候,陆德还赚了钱。他说之前提的什么资金荒、资产荒,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应该叫做资金配置荒,“资金有的是,没法配置,也无法配置。”

陆德不玩微信,“朋友、粉丝很多,一开就不得了了。”陆德笑着说。彼时,正值深港通即将开通,陆德告诉《法制晚报》记者可以关注食品、白酒、中药等领域,“香港缺什么,你就可以关注什么。”

陆德说,一直以来,父亲陆定一教导他们的就是“以后不要做官,要去学技术”。如今,陆家没有人在官场,也没有人在国外。

陆定一的孙子陆继朴回忆了爷爷陆定一去世前的情形,“当时爷爷住在北京医院,我和父亲去探望爷爷时,爷爷就和我们说了两句话‘要让孩子上学,要让人民说话’。”

陆定一的小儿媳妇,小儿子陆健健的夫人郑莉莉在接受《法制晚报》采访时表示:“这种精神不能中断在我们这一代,更不能中断在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不断地传承下去。”

陆定一,190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1946年,陆定一作为中共代表团团员,赴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陆定一历任国务院副总理、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顾委常委、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

2016年,恰逢陆定一诞辰110周年。

陆定一让孙子陆继朴学武术以强身健体

陆定一的家族是无锡西漳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名门望族,家庭条件非常好,几个哥哥都曾经去国外留学。

陆定一的父亲陆澄宙曾就读于京师法律学堂,历任浙江高等审判厅推事,首都检察厅检察长等要职。陆定一本人是南洋工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学习电机专业。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一个专业,毕业后无论是做工程师还是去留学,前途都是很光明的。

根据陆继朴的说法,爷爷陆定一大学毕业的时候,太爷爷陆澄宙曾经和爷爷陆定一深谈过,“太爷爷想让爷爷去留学,走他几个哥哥曾经走过的路。”但这个提议被陆定一拒绝了,彼时,陆定一已经在当时南洋大学的校刊上,发表过了自己的第一篇政论文章。

大学时期,陆定一同宿舍有个同学每天都早出晚归,在学校呆的时间很少,陆定一看他每天都神神秘秘地来去,很好奇,后来发现这名同学是地下党员。正是在这名同学的指引下,陆定一投身学生运动。

陆继朴对于爷爷陆定一这代人的评价很高,他说爷爷那代人心里根本没想过自己,他们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社会都有一种自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年的陆定一一定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自己的孙子陆继朴会和自己就读同一所大学,并为自己作为陆家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陆继朴直言,从小就觉得自己有使命感,虽然家里从小就教育不要觉得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要踏踏实实地做人。陆定一去世的时候,陆继朴才12岁。对爷爷陆定一的记忆,仅限于12岁之前,“今年是爷爷110周年,算算他已经离开我快20年了。”

“文革”结束后,由于身体的原因,陆定一一直住在北京医院,那时候陆继朴在上学,看爷爷陆定一只能是周末。给陆继朴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爷爷让他从小要立志,还让陆继朴学武术以强身健体。“我爷爷是南方人,身材比较瘦小,但他从小就学武术。身体素质非常好,两万五千里长征爷爷能坚持走下来,也是因为之前的底子打得比较好。”

谈到立志,陆继朴说,爷爷的意思是一定要有一个大的志向,心里不能只装着自己目前的想法,要有更长远的打算和规划。陆继朴坦承,也许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自己今年已经32岁了,但并没有当时爷爷陆定一那一代人胸怀天下那么大的志向和抱负,“毕竟在和平年代”。

陆继朴还特别提到了自己的名字“继朴”,表示这是爷爷给取的名字,有两个含义。一是字面的意思,就是继承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还有一层含义,“我的奶奶叫严蔚冰,她的父亲叫严朴,也是一位老革命家,给我取名朴,就是为了纪念奶奶的父亲。”

刻字匠留下了两篇入选课文

“爷爷一直强调让我立志,和他的个人经历是很有关系的。”陆继朴说,相对爷爷自己很平庸,所以他觉得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给爷爷陆定一丢人,能够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就好。

整个长征时期,陆定一写了三篇文章。其中两篇被收入了中小学课本,教育了几代人。这两篇课文就是《金色的鱼钩》和《老山界》。

陆德说,《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没有听父亲陆定一讲过。据当前的一些文件资料介绍,文章是根据一个老同志的回忆写的,这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金色的鱼钩代表着传统的精神,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红军坚持长征不后退。”

《金色的鱼钩》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老山界》则是陆定一长征时期走过的第一座大山。长征前,陆定一被王明左倾路线连续打击。除了没有被开除党籍,所有的职务都撤掉了。最后,陆定一是以刻字匠的身份参加了长征,“从整篇文章来看,虽然父亲长征前遭受了连续打击,但还是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与后来长征中的万水千山相比,翻越过程中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为什么那么多老红军在回忆录中都谈到了老山界,都对翻越老山界刻骨铭心?

用陆定一写的一段话也许可以很好地阐述这一点。“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从目前流传下来的陆定一的文章能看出来,哪怕是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部队也没有消极,也还是充满了希望,“这和信念很有关系。”陆继朴说。

陆德说,父亲陆定一在长征中主要做宣传员,没有职务,也没有任何的待遇。遵义会议之后,父亲陆定一才调到了总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到《红星报》当刻字匠。”邓小平是当年《红星报》的主编。

长征中几乎一半歌曲都是陆定一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陆定一接任了《红星报》主编的职务。《红星报》是长征中的唯一一份报纸。在瑞金的时候,每天出版一万份,长征的时候不定期发行,每次发七八百份,从上一直发到连队。可以说,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红星报》对于鼓舞士气和鼓舞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很多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等都是从《红星报》报道出去,传遍了全军。”之后,陆定一担任了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这也是他再次回到领导岗位。

中国工农红军由朱德总司令发布的布告,只有一份,是陆定一写的。“六个字一句,一共36句,宣传党的政策,也宣传抢渡大渡河,安顺场战役的英雄人物。”陆德说,陆定一在这份布告中,首次提出了“万里长征”这一政治术语。

按照陆德的说法,当年蒋介石放话,要让毛泽东和朱德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但显然蒋介石失败了。如今作为革命教育基地的安顺场上,还立了碑,碑上有陆定一的题字,“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长征结束后,杨尚昆和父亲陆定一商量,想把红军长征时期的事情都记录下来。杨尚昆是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于是他就把一些原始材料给了陆定一。

就这样,陆定一根据这些原始材料写了一本《长征大事记》,把红军长征每一天的行动都写了进去,一直到遵义会议。1936年,陆定一去参加东征了,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写下去。“《长征大事记》是按天记载长征过程中的唯一一本手记史料,目前收藏在党史馆。”

陆定一去世后,杨尚昆曾经去陆家看望过陆定一的亲属,回忆起长征,杨尚昆叮嘱:“定一同志的遗产要很好地继承。”

杨尚昆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在长征中,几乎一半的歌曲都是陆定一创作的。比如东方红历史史剧中的红军会师歌,就是陆定一编词编曲。他还写过长征组歌,“在长征中唱的,一共十三段,一个月一段。唱了13个月。”

陆德说,父亲陆定一晚年,又把这首歌里的第一乐章里面的内容改成了“遵义会议得胜利”,并留下遗言,以后要唱这首歌,这句就这么唱。

想捐爷爷的物品,这时学校才知他是陆定一的孙子

陆继朴大学和研究生读的是法律,目前在证券公司工作。小学、中学就读于景山学校,成绩一直不错,大学时候考到上海交通大学,高考分数在当年北京录取考生中名列前茅。

从小到大,陆继朴没觉得自己和其他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小学的时候,同学的爸爸妈妈骑自行车送他们上学,父亲陆健健也一样骑自行车送他上学。有些同学和家长知道他们的身份后,都觉得很惊讶,但陆继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他说:“自己从来没搞过什么特殊。”

陆继朴考大学的那一年,是3+X第一年,先考试后报志愿。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在北京有个公开的招生说明会,陆继朴和母亲郑莉莉去参加了。高考完后,陆继朴根据往年的分数线和自己的估分,第一志愿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

接到上海交大成功录取的电话后,全家都非常激动。郑莉莉告诉《法制晚报》记者,家里想让陆继朴上交通大学还有一个想法,能够离开家,独立在另外一个城市生活,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不要在北京上学,一直靠着家里。

大学四年,陆继朴曾经做过义工,做过家教、送过报纸、参与过义务献血。他说希望自己能更多地接触社会,而不是只在大学这个象牙塔中把自己禁锢住。

陆继朴在学校一直很低调,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他的爷爷是陆定一,2006年,是陆定一诞辰100周年,也是交通大学成立110周年。陆继朴也在那一年毕业。彼时,陆定一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参加完纪念活动的陆继朴回到学校后,提出想将爷爷的纪念画册等物品捐给学校,这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陆继朴是陆定一的孙子。

东西送到校史馆后,校史馆的馆长带着陆继朴参观了校史馆,作为杰出校友,陆定一在校史馆有一个专门的展区。在那里,陆继朴看到了一张在某个武术社团里,爷爷陆定一拿着一把大刀的照片,作为一个南方人,陆定一的身材并不高,但陆继朴觉得爷爷在一堆人中“气宇轩昂”。这时候,陆继朴才明白了,为什么爷爷会让他学武术,而爷爷的叮嘱也在脑海中愈发清晰起来。自此,在工作和学习的空余时间,陆继朴开始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身体,几年过去了,他发现,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有一个好的身体非常重要。

2006年大学毕业后,陆继朴进入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工作两年后,他出国读了研究生。毕业后回国,2016年,又顺利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

每次向别人介绍她时,都会说:“这是我的女儿”

郑莉莉说,她和陆健健认识其实也是蛮巧的。陆健健从清华大学机电系毕业后,被下放到了江西的一家农场。后来又被分配到了江西一家企业做工程师。

陆德的夫人和郑莉莉是亲戚,陆德和夫人的婚礼是在郑莉莉家举办的,陆健健去参加陆德婚礼的时候,认识了郑莉莉。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熟悉起来了。

郑莉莉当时在农场,但当年高考已经恢复了,郑莉莉就报名参加了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时候,我爱人还帮我复习功课。”说到这里,郑莉莉笑了,“他是清华毕业的,底子好。”

很顺利的,郑莉莉考到了上海外语学院。毕业后,郑莉莉被分到了江西政府部门工作,工作几年后,全国外事办公开招聘,郑莉莉又考到了北京,集中学习半年后,被分配到了人民日报外事办工作。1980年11月,29岁的郑莉莉和陆健健喜结连理。那一年,陆定一和严蔚冰也从秦城监狱出来了,“公公在见我父母亲的时候,还感谢了我的父母亲在文革的时候对他子女的照顾。”

嫁给陆健健后,郑莉莉才深刻地感觉到,老一辈如何对自己要求严格,如何对子女要求严格的。“我婆婆的内衣都是打着补丁的。”

那时候郑莉莉回去看老人,都不敢和老人们说她带去的东西是花多少钱买的,10块钱的东西只敢说是用5块钱甚至更少的钱买的,“如果被老人知道原价,就会批评我乱花钱。”郑莉莉说,老人家过了一辈子苦日子,即使当年的条件好了一些,也是非常非常节俭的。

嫁到陆家郑莉莉经过的第一个考试,就是婆婆严蔚冰让她缝被子。“要看我缝得直不直。”郑莉莉第一次缝被子的分数是60分,刚及格。

此外,严蔚冰还曾给郑莉莉一块布,让她给做一个电视机罩,还给布,让她给自己做裙子。对媳妇的要求能勤俭持家。

陆定一对于子女的要求很简单——踏踏实实工作。郑莉莉说,每次到医院看父亲陆定一,他都会了解孩子们工作的情况,也会问一些社会上的情况。

陆德眼中的父亲陆定一一贯也较严肃,还非常的有原则。“我们一直都知道,父亲的办公室不能进,不该问的事情也不能问。”

但陆定一给郑莉莉最大的感触却是特别和蔼,这不光是她的感觉,当年北京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和她这么说过公公陆定一,“他们都很喜欢公公”。最让郑莉莉感动的是,陆定一每次和别人介绍她的时候,都会说:“这是我的女儿。”

儿媳背《古文观止》,掉一个字,老爷子都能给指出来

采访中,郑莉莉提到了一件事情。当年乡镇企业刚开始的时候,发展得极其不顺利,于是他们中间的一些老板就去医院看望了陆定一,并向他汇报了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后来,陆定一亲自起草了文件,向中央汇报了情况。中央对此很重要,据此制定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

这在媒体的报道中是这样体现的:1981年,出狱后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陆定一,提出了“谁打击乡镇企业就是打击8亿农民”的说法。当年,乡镇企业的发展遭到质疑,陆定一回老家无锡考察后,上书支持农村发展乡镇企业。中央对陆定一的这封信非常重视,当即批转印发给当时正在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

三年之后的1984年,中央正式下发了对农村政策的“四号文件”,第一次为乡镇企业正名,并把“支持和扶植农村乡镇企业”,作为对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明确规定了下来。

陆继朴出生后,郑莉莉和陆健健都很忙,两岁多的陆继朴就被送到了全托幼儿园。当时郑莉莉觉得幼儿园太远,接一次很不容易,她就去和陆定一的秘书和司机商量,想自己出些钱,让他们每个星期帮她接下孩子。秘书和司机都答应了,陆定一知道这个事情后,很严厉地批评了郑莉莉,他说:“这个车是公家配给我的,是工作用的,家人是不能用的。”郑莉莉回忆,当时公公说,哪怕是租出租车,也不要去占公家的便宜。这个事情给郑莉莉印象非常深,“从那以后,我一次公家的车都没坐过。”

有段时间,郑莉莉刚好有空,她就陪着陆定一去东北休假、疗养,“老爷子和我说,你之前文学的底子打得不好,现在又在报社工作,你应该好好读一些中国古典文学的书。”郑莉莉说,公公当时给推荐的书就是《古文观止》,“让我背。”

于是郑莉莉就开始背《古文观止》,全部背会后,她又背给陆定一听,就是这次背诵,让郑莉莉再一次刷新了对陆定一的敬佩程度,“我在背的时候,哪个地方掉了一个字,哪个地方说得不对,说漏了,老爷子都能给我指出来。”

陆定一的博学不仅让郑莉莉折服,在《在中共高层50年 陆定一传奇人生》中,就讲到了邓小平要试试陆定一的才气,于是任选《古文观止》中的一篇,让他背诵,他应答如流。邓小平说:“《古文观止》,到此观止。”

“我刚恢复工作不久,子女出国不好”

陆定一对孩子们学习抓得很紧,郑莉莉至今都记得,他们每次去医院看望公公,老人不是在看报纸就是在看公检法的公文。“80多岁的高龄了,还非常关心国家大事。”

1983年,有亲戚愿意资助陆健健去美国留学,陆健健也很想去,但是陆定一知道了,制止了陆健健,他给出的理由是:“我刚恢复工作不久,子女出国不好。”

如今陆定一家的子女,没有一个人在国外。1995年,郑莉莉到国外去当访问学者,是完全有机会留下的,但她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

在陆德的印象中,父亲陆定一和他长谈只有一次,还是在他即将要上大学的时候。 “当年他们在北戴河开会,子女们也可以一起去,我们也就去了。”陆德回忆,在不开会的两天中,父亲陆定一把老子的《道德经》,一个字,一个字,从第一篇给他讲到了最后一篇。“他说,你要走向社会了,要学会用辩证法去看待问题,老子的这本书讲的就是辩证的思想,你要学习辩证的思维。”

这些,陆德至今都还印象深刻。“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就是说能相信的话说出来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不一定要相信。”学完《道德经》后,陆定一又指导陆德学习了《矛盾论》和《实践论》两篇文章,“都是和辩证法有关的。”陆德说,父亲陆定一就是想让他一定要记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它的反面变化。

“父亲要我们学会换位思维,处理事情的时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对人对同志不要在背后多议论。要说,就要多说别人的优点,有意见要在公开的会议上说。”

“这两天的时间,是我懂事以来,父亲陪我最长的时间。”陆德说,虽然光书就讲了一天的时间,但对于陆德来说,这却是他一生中最温馨的回忆。

那一年,陆德19岁。

文/记者 张蕊 摄/记者 黑克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