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战鼓:声震四方 恐成绝响

2017-02-10 02:14 北京日报
  • T大

原标题:藁城战鼓:声震四方 恐成绝响

制鼓匠人在踩鼓。

胡造宝的战鼓队在表演。本报记者颉亚珍摄

春节期间接到很多演出邀请的藁城战鼓马派传承人胡造宝,且喜且忧。

喜的是,活动多了,他的战鼓团队可以多展身手,多挣钱,也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一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忧的是,后继无人的窘况在热闹中愈显迫切。

胡造宝今年已67岁。“我们的鼓谱已经传了100多年了,我想把它传下去,不能丢喽,但鼓队挣不着钱,找不到愿意学的人啊。”

藁城战鼓相传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初,是以大鼓、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又兼伴奏的群体舞乐艺术。套路节奏欢快,激烈喜庆,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声律动优美,铿锵有力,锣声清脆,如百鸟闹春,整体气势磅礴,具有浓郁的燕赵古风。

清末,藁城几位老艺人对藁城战鼓表演形式进行改革,把武术动作编排到战鼓套路中,鼓手的动作幅度加大、力度加强,舞钹队员表演时跳跃翻滚,闪转腾挪,钹花翻飞,当地群众称之为“武术战鼓”。从单调的敲打表演上升到武术舞蹈表演后的藁城战鼓,曾赴天津参加皇会演出,轰动京津,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鼓谱音乐和武术化舞蹈表演结合,是藁城战鼓区别于其它鼓乐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前舞协副主席贾作光先生如此称赞藁城战鼓:“民间艺术瑰宝,中国农民之精神,河北冀中人民之魂。”

胡造宝16岁进入藁城战鼓团队,开始时学的是钹。“打鼓的艺术比敲钹的艺术高,特别难学。我又喜欢又想挑战一下自己,就自学打鼓。我懂谱,能学成。”他说,自己练习打鼓最长的一次是连续打了四天四夜。我问:“晚上打鼓不会招致抗议吗?”他回答:“不会,那时还有斗鼓的习俗呢,架起两面大鼓比赛,哪边鼓声停了哪边就输了。晚上就点起火,大锅里煮上菜,有的老人打着灯笼光脚站在雪地里,就为鼓劲。现在不光习俗没了,想教打鼓都找不到愿意学的人。”语调由兴奋转为惆怅。

藁城战鼓的表演人数最少不能少于12人,“多了不限,越多越有气势”。胡造宝参与的人数最多的一次是200人,1999年12月20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澳门回归的活动中表演。

这之前,胡造宝的战鼓团队1992年去过一次北京。“参加龙潭庙会,那次活动对我们影响很大,完成了从旧套路到新套路的改变。”

胡造宝介绍,为在龙潭庙会上有好的表现,“省里派专人来辅导,舞蹈老师和队员一起练了两个月,把舞蹈动作、队形变化融进战鼓表演,形成了新的套路”。新套路刚柔并济、独特新颖,“大家看了都很满意,都说好看”。

1992年9月,胡造宝战鼓团队循着新套路参加了在沈阳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民间舞蹈大赛”,“有16个国家的表演队参加,我们得了最高奖优胜奖,以及编导、组织表演等五项大奖”。

如今,不只藁城战鼓表演,藁城战鼓制作工艺也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北石家庄名华乐器制作有限公司内,记者看到,藁城战鼓的鼓帮由椿木精心钉制而成,将近一米高,上绘彩色图案;鼓面直径多为二米,需经过蒙鼓皮、踩鼓等十几道工序,平均耗时十天左右才能制成一面鼓。由于制作的种类多、质量好,名华的鼓闻名全国,多次被国家选为大型庆祝活动用鼓。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人击缶气势恢宏,鼓阵表演响彻云霄,这2008面古缶和200面战鼓均由藁城民间艺人鞔制而成。

藁城战鼓无鼓谱记录,无表演套路图示资料,近年来,随着不少战鼓老艺人相继谢世,藁城战鼓陷于后继无人的窘况。普查老一代战鼓艺人,抢救几近失传的战鼓套路、表演程式等,并记录整理成书,是藁城战鼓这一宝贵艺术遗产面临的迫切问题。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