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洛克菲勒慈善王国最大的海外项目

2017-03-20 23:27 凤凰卫视
  • T大

核心提示:在协和医院走廊的另一边,有几栋古朴的建筑静静地注视着一切,这就是协和医学院。人们把协和医学院称为中国现代医学的摇篮,而它的梦想播种者,是一百年前来自太平洋彼岸的一群美国人。

凤凰卫视9月1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协和医院的诞生太平洋彼岸的梦想播种者

解说:在中国三甲医院的门诊大楼就像是每年春运的售票处,仿佛13亿人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这里。

这里是北京协和医院,各地赶来的人们不远千里上京,只为排到协和专家门诊的一个号码,等到一个床位。这样的虔诚,基于人们对协和的信任,基于人们摆脱疾病,到达健康彼岸的渴望。

就在医院走廊的另一边,协和医学院几栋古朴的建筑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人们记住了协和这个名字,却很少问起它的往事。

人们说它是中国现代医学的摇篮,却不知道100年前它的梦想播种者是来自太平洋彼岸的一群美国人。

一段中美两国之间的医学慈善史,在这里和大时代交织。

陈晓楠(主持人):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页灰暗而又刻骨铭心。

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李鸿章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但在谈判过程当中,有一个国家相对克制,甚至将部分的庚子赔款退给了中国,用作留学生派遣经费,它就是美国。

这个对华推行门户开放的年轻国家,当时正沉浸在“进步时代”改革的兴奋当中,一个个现代意义上的超级富豪接连诞生,一件件伟大的发明搅动世界。

当时美国的首富,也是人类史上第一首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就是那个神奇年代的代言人。

他一生打造了两个王国,一个是石油王国,一个是慈善王国。

但为何这两者会联系在一起?他曾经的一句话做出了完美的解释,他说,我相信上帝给了我赚钱的能力,并让我尽最大的努力用之于人类的福祉。

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事业呢,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此生带领儿孙进行的最大一个海外慈善项目就是在20世纪初那个羸弱不堪的中国建立北京协和医学院,播下一颗西方医学教育的种子。

生活和发迹于美国的洛克菲勒,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那颗医学的种子在百年风雨当中又生长出了什么样的昨日、今天以及未来呢?

这个长长的故事,要从美国的一个小镇说起。

洛克菲勒的财富与慈善建立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

解说:美国纽约州哈德逊河谷地有一片高地,能将纽约市的天际线尽收眼底,这里是洛克菲勒庄园。

若再往西北,还有一个叫里奇福德的小镇。

1839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出生了。

这时的美国,正沉浸在西进运动的兴奋中,洛克菲勒的父亲也携全家一路向西。频繁迁徙,年幼的洛克菲勒甚至亲眼目睹了妹妹的夭折。

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脸上,很少有笑容,除了在浸礼会教堂。

马秋莎(美国欧柏林大学东亚系教授):洛克菲勒6岁的时候,就开始跟他妈妈每个周末要去教堂,他就觉得他去教堂是有一种重新被洗刷了的这样一种感觉。

解说:宗教对洛克菲勒成长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

洛克菲勒的财富观有浸礼会“追求自我完善”和“禁欲主义”的影子,但最初的缔造者是他的母亲。

1835年,洛克菲勒一家搬去了克里夫兰,这里连接了美国东北和中西部铁路,又因为伊利运河打通了去往欧洲和太平洋的水路。

早在18世纪,美国船只就驶向了太平洋彼岸,去中国采购商品。

鸦片战争后,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和商人涌入了这个有着四亿人口的国度,他们把在这里遇到的一切惊奇带回美国。

到了19世纪中期,克里夫兰已经开始报道太平天国的叛乱。

这个忙碌而富有的城市,成了洛克菲勒与中国缘分的起点。

约翰·格拉博夫斯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历史学教授):他来了之后马上就参加主日学校和其他教会活动,他给教堂扫地,打扫卫生,他到克里夫兰中央高中读书。当时并没有什么人到高中念书,他的数学学得非常好,写作也很好。

解说:1855年,克里夫兰的夏天闷热到令人窒息。离高中毕业还有两个月,洛克菲勒突然离开了学校。

马秋莎:他的父亲正式决定离开了他的妈妈,去跟他长期同居的那个人结婚,他就给洛克菲勒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儿子,说你现在开始你就要承担起家庭的负担了。洛克菲勒的心就一沉,他底下还有四个弟弟妹妹。

解说:这一年,洛克菲勒十六岁。他很快找到一所职业学校,用最短的时间学会薄记,直奔凯霍加河畔,全力以赴找工作。

马秋莎:从早晨出门,一个星期六天,一天八个钟头,挨家挨户地沿街说我会会计工作,你要不要雇佣我?

终于我说是感动了上帝,在他第六个星期的傍晚,一家公司正好需要一个临时的会计助手。人家说好吧,你明天早晨来上班。他说我走到街上以后,我觉得天那么蓝,他说我当时的心情就是欣喜若狂。

解说:第一天下班后,洛克菲勒花一毛钱买了一本红色小册。这是他神圣不可侵犯的“A账簿”。从此,每一笔开支和收入,都有了记忆。

第一份薪水6美元,6%捐给慈善机构,10美分给教堂里的穷人。

钱赚得多了,捐款数额也跟着增加。

1863年,他甚至给去中国的传教士团捐了钱。但也是这一年,他把第一桶煤油卖到了中国。

玛丽·布洛克(美国中华医学院基金会理事会长):但我会说他对中国的兴趣,肯定来自传教士团,他是否通过捐钱让在中国的生意更好做,他给中国捐钱,是在开始石油业务之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捐献并没有损害他的生意。

玛丽·布朗·布洛克,是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理事会长,也是研究洛克菲勒在华慈善的专家。

她认为,洛克菲勒很可能是听了1865年蒲安臣在克里夫兰的演讲。这位由林肯总统任命的美国驻华公使,正努力宣传着新的对华续增条约。

不论如何,到19世纪末,洛克菲勒的石油生意做到了上海。每买一公斤“洋油”,就赠送一盏“洋油灯”。一年之内,他赔了87万盏灯,却令上海变成了“洋油”天下。

玛丽·布洛克:很多人看不起他,通过垄断致富的方式,他控制了整个石油产业“纵向合并”,因此他能控制从生产到分配到销售的全过程。

解说: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此时已自立门户的洛克菲勒借南北战争发了一笔横财。他敏锐地嗅到了石油的潜力。

约翰·格拉博夫斯基:当石油繁荣的时代来临,他知道混乱只会给人们带来损失。对付混乱最好的方法,就是组织秩序,建立规范。所以当他在1870年建立“标准石油公司”的时候,他想要为炼油设立一个标准,公司的名字就叫“标准”。到1880年代中期,他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解说:为了取得更多银行贷款,洛克菲勒搬去了纽约。

1880年底,似乎有一半美国人希望对洛克菲勒动私刑,另一半则想敲他一笔。

此时的美国,刚刚经历了“镀金时代”的洗礼,一边是财富积累、工业化、城市化急速扩张,另一边是贫困、犯罪、传染病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像洛克菲勒、卡内基这样的受益者,希望能通过慈善,换取一个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马秋莎:到处跟他要钱的人,就好像猎取野兽一样来追踪他,不管是在办公室,是在家里,是在火车上,是在车站,是在上班的时间,是在下班的时间,分分钟钟洛克菲勒,都不能逃离这些人的追踪。

解说: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轻张扬的浸礼会牧师告诉他,广济薄施的慈善,不过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以他的财富规模,必须去思考另一种“科学式给予”,这位牧师叫弗雷德里克·盖茨。

盖茨说服洛克菲勒拿出60万美元创办芝加哥大学。1897年夏天,已经全职掌管洛克菲勒慈善事业的盖茨,偶然间发现了一本医学教材。

这本《医学的原则与实践》,告诉他一场源于法德的“科学医学”革命,已经登上了美国大陆。

1901年初,洛克菲勒的孙子死于猩红热。几个月后,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成立。这一天,纽约时报的头条是“洛克菲勒给了科学20万美元”。

陈晓楠: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掀起了美国慈善业革命。四年之后,这场慈善风暴吹向了大洋彼岸。

1905年1月的最后一天,盖茨给洛克菲勒写了一封信,他说是时候让西方的光明和慈善漂洋过海了。

但盖茨并不知道,太平洋另一边晚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西学东渐”。而那些早洛克菲勒一个世纪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也在坚船利炮之前,用手术刀划开了中国的大门。

协和医院的奠基人:传教士和洛克菲勒家族

解说:1834年,英国人还忙着装运鸦片,美国的传教士却在广州开起了中国第一个西医诊所“眼科医局”。

这幅油画里的外国医生叫伯驾,从耶鲁大学神学医学院毕业后,他被美国长老会派往中国传教。

布赖迪·安德鲁斯(美国本特利大学历史学教授):到了19世纪,美国变得富裕了。他们不仅有了钱,可以把传教士送得更远,而且他们认为只有福音传遍全球的时候,耶稣基督才会再次降临。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传教士开始去往东亚。

解说:但中国人对东方文化的自信很快令这些传教士碰壁,只有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才会因为住房和食物皈依基督教。

为了适应现实,也为接近社会上层,传教士们不得不另谋他法。比如说行医。

王立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伯驾通过他的手术摘除了很多人的白内障,使很多人重见光明。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时候,那么也听说了伯驾。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林则徐好像是疝气,他找他的下人去打听,他不便和洋人接触。彼得·帕克(伯驾)这个人非常聪明,他给他(林则徐)一个治疗的疝气带。就是一个皮带,有一个圆的铁片,把它堵在那个地方,一勒紧就可以把疝气挡住。

解说:伯驾治好了林则徐的病,而中国的大门也因为鸦片战争彻底向西方敞开了。

由传教士建起的教堂和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的上层路线越走越顺,甚至到了1879年,一向瞧不起西医的李鸿章也因为夫人的病,求助伦敦会医学院教士马根济。

但在中国民间,以外科手术见长的西医,与讲究“精、气、神”内在联系的中医全然不同,这种陌生的恐惧渐渐变成了“采生折割”的想像。

布赖迪·安德鲁斯:西方医生以善于取走身体的某些部分而知名,这是他们的长处,他们很在行。如果你有肿瘤,他们可以把它切走。但很不幸的是,因为他们希望观察这些器官,他们得把器官放在玻璃罐子里。

张大庆:用什么保存呢?用酒来保存,这样子中国人就想到什么呢?就想到泡药酒。

布赖迪·安德鲁斯:如果你由此联想到,许多传教士收养弃儿,并在孤儿院或学校教育他们,但一直把他们关在传教士的小区里。没人再看到这些孩子,人们很快就认定,传教士把这些孩子的器官取出来,并放在玻璃罐子里。

张大庆:在义和团前后,义和团的很多的教案运动就是这样,说哪一个教会医院或者教会里面产生杀小孩,偷小孩。后来冲击医院,有的把医生都杀了,把医院给烧了。

解说:1893年,洋务运动首领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北洋西医学堂,专为培养海路军外科医生。

但民间对西医的抵触,并没有因为晚清政府“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革,而有所缓和。

直到两年后,一场战争彻底唤醒了中国人四千年的大梦。

布赖迪·安德鲁斯:我认为,令许多中国人认同一定要发展现代医学的是1895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之后,这变得更加明显。要让国家强大,中国就要采用各种现代模式,包括现代公司法制度、现代银行、现代医学等。

解说:1905年,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西方人看到他们在中国公开办学的机会终于来了。

马秋莎:这时候教会就意识到必须以提高质量来跟中国竞争,所以很多的教会学校开始合并,成立了八所协和医学院。

解说:伦敦宣教会医生科克伦,也因为得到老佛爷的一万两白银而兴奋不已。

马秋莎:因为李莲英常常要去看病,可是老佛爷也离不开他,常常是跑着去,跑着回。老佛爷专门给下了一道懿旨,说感谢传教士医生他叫科克伦,感谢你治好了李莲英的病,所以老佛爷给了一笔钱。

解说:1906年,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开学典礼当日,清廷大员、各国驻华公使都到场庆贺。身为院长的科克伦倍感荣耀。但他不会想到十年后,这里的主人竟成了美国首富。

1906年底,盖茨收到了来自芝加哥大学校长亨利·贾德森的信,他希望洛克菲勒能在中国建立一所基督教大学,越早越好。最好以芝加哥大学为蓝本,代表最高的理想和最广博的内涵。

这是盖茨和洛克菲勒人之间关于中国项目的第一封通信。

马秋莎:谁是洛克菲勒人,都是这些哈佛大学的校长,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校长,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校长都是这样的一批当时美国的科学、医学精英。

玛丽·布洛克:1909年,他委派了第一个到中国去的考察团,但在考查结束时,他们决定反对建立大学的想法。我觉得这个事实很有趣,中国政府不支持他们建大学。即便那是清朝末期,政府非常羸弱,政府还是认为应该由中国自己负责高等教育,是否建立高等学府应该由中国政府决定。

解说:1912年夏天,洛克菲勒回到老家克里夫兰“森林山”的住所,他在门外的树荫下,举办了一场中国问题分享会。

450位宾客挤满庭院,洛克菲勒夫人甚至亲自为这些滔滔不绝的客人们准备了冰水。而在纽约曼哈顿,他唯一的儿子也在百老汇大街26号的办公室里,聆听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灵魂人物约翰·穆德的中国见闻。

玛丽·布洛克:我想在这里要重点指出他的儿子小约翰·洛克菲勒在其中的角色。因为那时他的儿子在思考基金会未来发展方面,已经几乎挑起大梁。

解说:1897年,刚刚从布朗大学毕业的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加入了父亲的标准石油。

但很快,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商业天赋,却对进步运动中的社会改革充满热忱。

在和父亲经常去的第五大道浸礼会教堂里,他结交了一些中国朋友,了解到在世纪之交这个古老东方大地上的血雨腥风。

玛丽·布洛克:艺术、宗教、科学、贸易都在他对中国的兴趣之中,但我认为艺术是他的挚爱之一。

解说:小洛克菲勒对中国的艺术品究竟有多着迷?

1913年,他向父亲借了200万美元只为购买老摩根死后公开拍卖的清朝花瓶,而他的妻子艾比直接将洛克菲勒庄园的庭院修成了日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画上了句号。洛克菲勒人当然看到了中国的巨变。

玛丽·布洛克:他们也开始探索我们也许建不成大学了,那医学院呢?

解说:1913年5月,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纽约州注册成立,小洛克菲勒成了第一届主席,他提出的使命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和健康”。

1914年1月,在纽约百老汇大街26号,基金会召开了一次为期两天的中国会议,而会议的主持也是小洛克菲勒。

玛丽·布洛克:他很有趣,那时还很年轻,周围都是他的长辈,与会者包括外交官、传教士、教育者。当会议气氛变得紧张的时候,他会说点笑话,试图让与会者放松一点,他们就建议的优缺点进行辩论,还讨论了中国政府的观点,中国人民的看法。这次辩论的结果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即在中国开展医学教育。(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成立,正是这次辩论的成果。

解说:几个月后,再次由芝加哥大学校长贾德森率领中国医学考察团出发了。临行前,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特给小洛克菲勒写了一封信。他建议考察团找一位“中国通”秘书,而且从长远考虑,基金会在中国也得有一个负责人。他极力推荐了正担任美国驻汉口的总领事顾临。

这次的考察成果,是一本名为《中国医学》的报告。它不仅用影像记录了中国的医学现状,更指出传教士医学的落后。

玛丽·布洛克:我想那对于洛克菲勒人来说,是个挺意外的时刻,因为这次他们想推动的“科学化医学”,与中国民国政府不谋而合,基本上就是在经济、科学知识上重建中国。

解说:1914年底,洛克菲勒基金会正式成立了专门负责在华医学项目的管理机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

1915年8月,第二次中国医学考察团出发。这一次,它已经是全美国的焦点。

当考察团停靠日本时,盖茨给老洛克菲勒写了一封信,他说在中国发展现代医学,值得我们拼尽全力。

根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会长巴特利克的整理,除了像胡恒德创办的上海哈佛医学院以及胡美、颜福庆创办的长沙湘雅医学院之外,大部分医学院都不合标准。

基金会最后决定,选择北京协和医学堂和上海哈佛医学院作为办学地点,以2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协和医学堂。为了扩建学校和医院,基金会又花12万5000美元买下豫王府,将校名改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玛丽·布洛克:院址在北京市中心,非常靠近紫禁城,那是老满清贵族的聚居地。

解说:由此,坐落在北京心脏地区的协和,总面积达到25英亩(10万多平方米)。

1917年,当刻着“民国六年”字样的巨大奠基石沉稳落地的那一刻,一所承载了太平洋两岸科学梦想的医学院,由此诞生。

陈晓楠: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洛克菲勒父子要在中国办一所精英式的医学院呢?在他们看来,这块科学的处女地可以开始,也必须改变。只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协和施工的进度远远追不上物价飞涨的速度,花费严重超支,上海的建筑计划也被迫流产。

尽管在小洛克菲勒的坚持之下,北京协和医学院如期竣工,却为纽约和北京之间埋下了嫌隙的种子。

下一集,小洛克菲勒将会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访协和。他和中国人的交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完全效仿美国的八年制医学生们,又是如何在象牙塔里钻研医道,并享受着精英的待遇?而在那场破旧立新的社会运动当中,梁启超的割肾风波、孙中山病逝之后的尸检报告等等,又是如何把协和推上了革命的风口浪尖?

感谢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我们明天再见。

责任编辑人:柯小娇 PX004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