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是道坎儿?咋跨越?老师们的好办法家长试试

2017-03-29 00:11 新文化报
  • T大

原标题:三年级是道坎儿?咋跨越?老师们的好办法家长试试

开学一个多月,家长群体里出现这样的困惑:二年级,我们孩子能考90多分甚至满分,怎么到三年级就总考70、80分了呢?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孩子不会写太让人头疼;孩子从三年级开始还变得更让人费心:坏习惯增多了,敢和大人顶嘴了……“三年级是道坎儿”,这句话在家长中取得共鸣,在老师中获得证实。那么,“三年级现象”都有哪些表现?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三年级现象”?家长能做些什么呢?记者分别采访了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班主任耿玉苗、长春市宽城区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教研组长李伟、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小学部老师刘鹤宇、树勋小学老师程怡和赵研,请他们为家长支支招,帮助孩子和家长顺利跨过这道“坎儿”。

三年级现象频现 学生学得吃力 老师教得不轻松

“孩子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还可以,到了三年级,无论是行动上还是学习上都很吃力。写作文不会写,语文作业写的速度很慢很慢,常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爱发脾气,还经常不写作业。每天不开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面对家长的困惑,老师们表示“三年级是个转折点”的现象的确存在。从小学各科的知识结构上看,一、二年级是低年段,三、四年级是中年段,五、六年级是高年段。从低年段过度到中年段,知识难度增加,而现在的孩子上学比以前早一年,对知识的理解有难度。数学表现在缺少时间生活经验,对知识点理解得不好;语文由于积累少,有的孩子不阅读,又缺少生活经验,在写作文时表现在词语匮乏,无话可说;在答阅读卷子时感到很吃力,读不懂。所以,在三年级孩子的身上会出现一些问题:学习上跟得吃力,书写的速度上也跟不上,三年级从使用铅笔转到使用钢笔或中性笔写字,还要有一段的适应过程。老师们想尽了办法,但是还是感觉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不轻松。

老师们告诉记者,每学期开学阶段都存在部分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人在课堂内,思维神游在完美假期里,这不仅是“三年级”现象。如果一定要聚焦在“三年级”这个“特殊”的年段,可能是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做了大量的“知识铺垫”,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大多数属于“复现”,对于学生来说挑战性不大,应付起来没有太大难度。而家长们也容易被看似不错的成绩所蒙蔽,忽略了成绩背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过早地渗透,学生看似“赢在起跑线”,实际上却在一个虚假的“成绩泡沫”里错过了养成最佳倾听习惯、写作业的习惯、认真检查的习惯的最佳时机。

“三年级”问题,比如成绩下滑、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不够、有拖延症等,其实应该在一二年级就初露端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和坏习惯都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跨越三年级这道坎 试试这些办法

“三年级问题”的确让诸多家长和孩子烦恼,但并非“洪水猛兽”。想要解决“三年级问题”,老师们给出几条建议。

首先要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回到家要先完成作业,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对应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学习,家长一定要跟进。学生作业时遇到答不上的题,家长要给孩子讲解,而且要注意态度,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不要动怒,要有耐心,举一反三,数学建议准备一个纠错本,把孩子每天的错题抄下来,逐渐让孩子自己抄,再做一遍,长期积累,孩子慢慢的错题就会越来越少。

其次,对于家长,孩子把不是太理想的成绩拿回家里去,家长要保持心态平和,换位思考,帮助孩子查找原因,积极与老师沟通,寻求帮助,而不是一味抱怨。

关于写作文问题,还是要从“阅读”抓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鼓励孩子多亲近经典,做有心的阅读者,遇到精彩的描写能够停下来多读几次,并想一想如何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在这里还有一个秘诀告诉家长们:这个阶段孩子口语表达是优于书面表达的。每次作文题目出现以后,先跟孩子口头交流,帮助他理清思路,问问他想写什么,让他们把话匣子打开,话匣子打开的同时,家长按下手机的录音键,把孩子口述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录制下来。等孩子说完了,再播放录音,把说的话一点一点变成文字。孩子会吃惊地发现自己一分钟能说300字左右。遇到不会写的字和一些疑难,家长可以适当帮助点拨,让孩子消除畏难情绪,对作文“由怕到爱”。

对于孩子“三年级现象”中的小逆反,老师建议家长们不必过于恐慌,人人天生都逆反。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平复情绪,不要针尖对麦芒,你强我更强,这样亲子关系就紧张了。

没有好的关系,就没有好的教育;有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当家长们心态真正平和了,你会发现你眼里的孩子其实很可爱,他每天都在进步。还有一点要提醒家长们,不要给孩子提过高的学习要求和生活要求,给孩子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这个目标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而不是拼了命也追赶不上的大目标。这样一来,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孩子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追赶的动力,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家长尤其不能做的是总拿班级里的好孩子跟咱们家的孩子比,比来比去孩子一点自信都没有了,还没等站到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得不偿失。

新文化记者 王璇 刘佳音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