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疫苗家长先“扫盲”
- T大
原标题:孩子打疫苗家长先“扫盲”
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通过普及儿童预防接种,我省减少各类疾病发病约2200万例,减少死亡约22万人——
究竟打不打疫苗?选择哪种疫苗更安全?……关于预防接种,家长们总有着种种的纠结和忐忑。今年接种日的宣传主题是“规范接种疫苗,共享健康生活”。记者采访省及合肥市疾控专家,了解关于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消除大家对疫苗接种安全性方面的种种顾虑。
疫苗是最有效防病方式
所谓疫苗,本质上就是用细菌、病毒制成的可以让身体产生免疫性的生物制剂。既然是生物制剂,是不是存在安全性问题,是不是可以不打?省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建军表示,按时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途径,必须要打。
在人类疾病控制历史上,免疫接种曾作出巨大贡献,如对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控制和消灭,疫苗接种都居功至伟。我省自1978年开始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通过普及儿童预防接种,减少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约2200万例,减少死亡约22万人。目前,全省已连续25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病例,连续23年没有报告白喉病例。 2016年,全省麻疹发病数降至700多例,比2005年下降超过90%;百日咳、甲肝、流脑、乙脑等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均大幅度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以流脑为例,1967年我省报告病例有25万之多,约有一万多个孩子死于该病。而2016年,全省仅报告3例病例。 “这说明,多年来的预防接种工作极大保护了我们的健康。 ”王建军说。
任何一种药物和生物制品,都是在进行大量研究后,证实对绝大部分人群没有坏处才可以应用。但每个人个体差异会造成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这也使一些个案的发生不可避免。 “疫苗的风险,首先源自于它本身的性质,作为一种病原体中提取物,疫苗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外来刺激。 ”据合肥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人体在接种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如一过性发热、过敏、局部红肿痛、食欲减退和嗜睡等。其中,一些减毒的疫苗,如果接种到本身有免疫力缺陷的人身上,反而会成为显性病毒,导致人体感染疾病,但这种几率是极小的,“尽管疫苗并非百分之百安全,但若没有疫苗接种,儿童将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疫苗可预防的疾病产生严重危害的概率,要远大于疫苗产生危害的概率。 ”专家提醒,接种时家长要将孩子的健康状况如实告诉医生,通常的接种禁忌症包括急性疾病、对疫苗成分过敏等。接种疫苗后一定要在接种地点观察30分钟,“疫苗中含有很多蛋白成分,有些孩子可能会对其中的某些成分过敏,严重过敏反应主要发生在接种后30分钟内。一旦发生过敏后孩子如能立即接受正确处理,一般不会发生很严重的后果。 ”
接种疫苗并非越多越好
孩子接种疫苗,也不是越多越好。
目前,我国将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强制接种,如乙肝疫苗、卡介疫苗、麻腮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二类疫苗属于自费接种,包括水痘疫苗、手足口病疫苗、流感疫苗、五联疫苗等。不少家长因此对这两类疫苗的区别心存疑惑:“前者免费又要强制接种,后者自行选择是否接种,还要自掏腰包。那是不是意味着二类疫苗不重要?”合肥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所谓一类疫苗、二类疫苗是行政划分,而并非医学划分,从医学和防病角度看,有些二类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存在威胁也很大,如肺炎、婴幼儿秋季腹泻、流感、水痘等,“只是由于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疫苗供应等多种现实原因,二类疫苗暂时实行自费接种。随着条件成熟,相信很多二类疫苗也会逐渐纳入免费范围,比如麻腮风、甲肝、乙肝等疫苗,以前也是自费的,现在都已全部免费。 ”
疫苗也有进口和国产之分。进口疫苗价格贵,质量是否就一定比国产疫苗好?王建军表示,并没有相关数据证明这一结论,“国产疫苗只要通过药监部门的审批,其药效就一定是得到肯定的。不否认一些进口疫苗的工艺、质量等可能会更好一些,但从免疫学的角度看,不管是国产疫苗还是进口疫苗,只要接种后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实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 ”
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儿童健康问题更加凸显。不打疫苗等于让孩子在各种病毒风险中“裸奔”,但盲目多打疫苗也并不等于能给孩子百分之二百的保护。“每个孩子都有预防接种证,免疫正常、生长发育良好的孩子,家长只需要按照国家推荐的普通一类疫苗、二类疫苗的顺序接种即可。关键是,每次预防接种疫苗一定要选择正规有资质的预防接种门诊,才能够保证疫苗的来源、运输等都是符合规范的。 ”对于是否接种二类疫苗,他建议,家长在选择时应了解各种疫苗的特性、适应症及禁忌症,根据孩子感染疾病的风险、身体情况以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作出决定,“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孩子又没有相关的禁忌症,最好还是选择接种。孩子打疫苗时可能会疼痛或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疫苗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这些不良反应。 ”
接种后不能“一劳永逸”
除了常规的规划免疫,每年的12月,疾控部门还会组织强化免疫活动。但“强化免疫”究竟是啥意思,很多父母并不清楚,甚至认为并不必要。
“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从小是母乳喂养,身体素质不错。但事实上,母乳中的免疫物质虽然可以减少婴儿患感冒、腹泻的几率,但并不能预防像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白喉等这样的传染性疾病。 ”据合肥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专家介绍,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便需要陆续接种卡介苗、乙肝、脊髓灰质炎、百白破、流脑、乙脑等疫苗。到6岁前,每个孩子需要接种的一类疫苗达11种、22剂次。但由于适龄儿童接种的疫苗比较多,每年总会有一些家长忘记给孩子及时接种,所以,疾控部门每年都会进行查漏补种的强化免疫活动。
针对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接种过某类疫苗,没必要再进行补种”的观点,专家明确指出是错误的:“有的疫苗接种后,在孩子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会针对性起到预防某种疾病的作用,但到了一定时间,抗体会逐渐减弱或消失,从而对相应疾病的预防作用降低,这时就必须定期、适时地预防接种进行强化免疫。还有的疫苗接种一次后,仅能起到动员抗体产生的作用,只有经过两次甚至三次接种,才能使机体产生稳定的高水平抗体,从而让孩子具有牢固的免疫力。 ”比如强化免疫主要针对的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虽然目前我国一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病例状态,但世界上有一些国家仍存在脊髓灰质炎流行,这就使所有国家的儿童仍有感染该疾病的风险。在医学界,小儿麻痹症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接种疫苗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手段,“由于脊髓灰质炎的免疫高危年龄在0到4岁,所以,在儿童4岁之前采用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达到有效预防的目的。如果孩子年龄大于4岁,且接种次数少于4次,就需要进行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