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财富,要留给我生长的地方

2017-04-28 18:49 扬子晚报
  • T大

原标题:我的财富,要留给我生长的地方

经济学家高希均。

我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一定要把所谓财富算一算,一半或者更多,要给母校和社区。

——高希均

40年来,高希均始终处在舆论浪尖。

这个生于南京,长于上海和台湾,成名于美国的81岁老人自称“80后”,但他的一些观点,比正宗“90后”还要前卫——1977年语出惊人“物价可涨税负该增”,共鸣与非议齐飞。2017年又提出“有能力的老人应该‘领养’年轻人”,又陷舆论漩涡。

高希均没被口水淹没。如果要探究这个特立独行者的思想路径,就必须顺着时间轴,从他的出生地南京,看往海峡那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石磊

“我父亲曾在江阴抗日”

高希均,出版人、经济学家、教育家、新闻传播学家,1936年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赴台湾,1958年大学毕业,次年赴美深造,1971年当选美国杰出教育家。

1936年,高希均在南京出生,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的侵华枪火击碎无数中国家庭。幼年的高希均辗转去往苏州,仅待两年又到了上海。高希均父亲的职业,也从笔杆换成了枪杆,“我的父亲是江阴人,念的是师范,在家乡当小学校长,但他很爱国,抗战时期当过游击队员对付日本人。”

抗战刚平,内战又起。大众反抗国民政府,是因为难以忍受飞涨的物价和即将崩溃的金圆券货币体系。

“后来我读了更多的书发现,一个国家如果长期通货膨胀,政权就很难维系。”高希均日后的经济学家之路,似乎在1949年那场大变局中已有预示。

怎么可能?不可思议!

和无数抵达台湾的年轻人一样,高希均住进了眷村。

在高希均的记忆里,眷村岁月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般一贫如洗,只能说是“清寒”。清寒子弟想改变命运,高希均的选择是读书,“那个年代怎么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只有靠报纸靠书本。”

10年之后,他成了所在眷村第一个漂洋留学的人。

1959年秋去美国留学,羞涩的行囊中,除了份助教奖学金,就只剩下本厚厚的英汉双解字典。

“当时台湾地区大学毕业生的月薪是20美元,我到美国当助教,月薪200美金。”穷小子高希均抵达美国后,更多的冲击扑面而来,“我住在一个老太太家里,房间里有电视、电话、冰箱、地毯,这在之前无法想象,怎么本科生都开汽车来上课?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老年人的“新独立宣言”

通过演讲和写作来传播观念,是高希均从小就爱做的事。

然而,不是所有的观念,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认可。高希均在台湾大学客座教书时,发现学生学费非常低,这个很多人眼中的好事,却成了他批判的起点。“很多人认为学费一涨,清寒子弟就没办法进大学,其实学费调整之后,清寒子弟完全可以免费,让不清寒的学生付涨价的学费。没有‘排富条款’,几乎人人都在享受补贴。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补贴省下来,做更迫切需要的事?”

1977年,高希均发表《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马上招来“无视民间疾苦”的骂名,被推上舆论浪尖。

1988年,离开39年之后,高希均终于回到大陆,“当时父亲已经过世,我和母亲回到周庄,我买了栋别墅,姐姐陪老人在那住了整整一年。”母亲离开周庄后,高希均把别墅卖来的70万,捐给了当地的一所中学。

“我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一定要把所谓财富算一算,留点给子女当遗产,剩下来一半或者更多,要给母校和社区。所谓社区,就是你在哪里长大,比如我就是南京。”高希均说,“如果有能力的长者还要依靠政府的照顾,那意味着纳税人要多付很多钱,很不应当。”

乍一听很西方,但仔细琢磨,是不是又和40年的那番“不白吃午餐”有异曲同工之处?看来,“80后”高希均还不想走下浪尖。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