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叉太保柏林奥运会上显中华武术雄威

2017-06-07 04:02 华西都市报
  • T大

原标题:飞叉太保柏林奥运会上显中华武术雄威

飞叉太保柏林奥运会上显中华武术雄威

郑怀贤古稀之年为群众表演“飞叉”绝技。

郑怀贤武术高强。

赴第十一届奥运会的中国“国术表演队”在柏林,右2为郑怀贤。

81年前的那天,1936年6月26日,赴德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乘坐意大利邮船“康梯浮地”号,启锚离开了上海黄浦港。一个年近四十岁、方脸高额头的男子,倚着甲板上栏杆,双目炯炯有神眺望茫茫无际的大海——他就是郑怀贤,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武术大师。

郑怀贤,生前任中国武术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华体育总会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他曾作为中国“国术表演队”运动员,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为总理周恩来治伤;他传授的武术,在四川广有影响。

A“飞叉太保”名震上海

入选奥运“国术表演队”

1897年9月15日,河北省安新县新安镇白洋淀边的北辛村,郑怀贤呱呱坠地。他三岁丧母,八岁丧父。私塾读过两年书后,因生活困苦只好辍学,随两个哥哥务农,人称“郑老三”。到13岁,他跟安新县号称“飞叉王”的李二庆学飞叉。1918年,他又拜武术名家魏昌义为师学了3年。其后又拜魏昌义在北京的好友“铁臂”魏金山为师。魏金山觉得郑怀贤颇堪造就,把郑怀贤推荐到中国当时最负盛名的武术大家孙禄堂那里深造。

郑怀贤在各位师傅精心教授下,不但在太极、形意、八卦、擒拿、飞叉等方面很有造诣,而且学到精深的骨伤科医技。

1928年,郑怀贤成为南京中央国术馆首届学员。已过30岁的郑怀贤,次年独自闯荡上海滩。为了糊口,他曾每日去城隍庙、大世界等地献艺,甚至去有钱人家跑“堂会”表演;甚至被五洲大药房等当作国术“明星”,穿上印有产品广告的衣服当活动广告……郑怀贤“舞飞叉”等武功绝艺,被上海各大报多次介绍后声名鹊起,被誉为“飞叉太保”、“郑神叉”。

1936年5月21日,国术界在上海申园,举行赴第十一届奥运会“国术表演队”的选拔比赛。最终选出了男选手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张尔鼎、寇运兴;女选手翟涟源、傅淑云、刘玉华。南开大学国术教员郝铭为教练兼队长,顾舜华为管理员,共11人组成国术表演队。

这次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共141人。1936年6月26日,代表团从上海乘船启程,7月23日到达柏林。

柏林市长叹服

鞋子里的确没有藏磁铁

这一届奥运会,除正式比赛项目外,还有各国民间体育表演。中国代表团抵达柏林休息两天后,国术队先到汉堡表演。

郑怀贤心潮起伏:同样是街头献技,但今日不是沦落江湖卖艺,而是代表中国向世界宣传中华武术啊!

次日在汉堡动物园大广场作表演。各国选手依次上场,表演的多是土风舞。中国选手的表演令各国观众震惊,当运动员退场时,记者、观众潮水般涌来,争着和中国选手握手,气氛极其热烈。

8月11日晚,国术队在奥运会上作正式表演,地点设在可容纳两万余人的露天剧场。国术队表演项目有20个,首先是集体太极操,然后是拳术、器械的单练和对练项目。

轮到郑怀贤健步上场表演“飞叉”绝技了。猛然间见他一顿脚,钢叉在空中闪过一道寒光越舞越快,在头顶、胸前、后背、腰间、腿胯翻滚奔窜,仿佛银蛇盘旋、流水激荡……表演结束,剧场内掌声震耳欲聋。这时发生戏剧性的一幕:柏林市长上场问:“钢叉在您身上旋转,就像机器齿轮飞转,表演太出色了!我猜想钢叉上一定有秘密,是否藏有电池让它旋转不止?”

市长先生把这把六尺长、亮闪闪的钢叉,从叉尖一直摸到叉尾……他突然又手指郑怀贤的脚哇啦哇啦发问。留学生翻译道:“市长先生说,那钢叉上既然没有秘密,他猜想你鞋里藏有磁铁石。他不能想象,人的双脚也能随心所欲,像手一样灵巧地舞叉。他提出,能否冒昧请您脱下鞋子看看?”郑怀贤笑道:“有啥不可以的?”运动员寇运兴提了一双鞋让郑怀贤换过。市长先生仔细检查换下的那双鞋,看了好一阵……最后市长先生翘起大拇指说:“了不起,想不到中国竟然有如此奇迹般的民间体育!”

这戏剧性的一幕,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一段趣事,也说明当时外国人对中国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是多么的陌生。

此后,国术队又应邀到法兰克福、慕尼黑、明兴等城市表演,还为国际运动员营作了表演,取得很大成功。一家德国很有影响的报纸,盛赞国术“是艺术中的精华,是体育中的骄傲。”一位美国记者赞叹:“它是体育,又是军事技能……毋庸置疑,它是古老东方文明中的精华!”

随军校到成都

开过伤科诊所传授武术

笔者曾采访郑怀贤小儿子郑桂麟和夫人朱梅玲。郑桂麟是四川大学教授,朱梅玲是音乐学院教授,家中简朴洁净,两位老师温文尔雅。朱梅玲的父亲朱国祯和郑怀贤是河北同乡,也是中国著名武术家。郑桂麟和朱梅玲介绍了不少郑老生前往事。

归国后郑怀贤名声大振,到了黄埔军校任教。1938年11月,黄埔军校迁抵成都。从此,郑怀贤定居成都。

笔者收藏的《黄埔军校第十七期》(1940~1942)资 料中,记录郑怀贤当时住家在槐树街三十一号。当时生活不易,他传武外还行医,住家门口挂黑底金字招牌,上书“北平郑怀贤”。下写两行小字“跌打损伤、接骨推拿”……郑怀贤还曾在东华门、祠堂街、春熙南路等处开过伤科诊所,在树德中学任过教,在少城公园等处向成都武林人士传授武术……1944年后,郑怀贤应聘到了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49年后改为成都体育学院)。

郑桂麟回忆,父亲早年习武从不留胡子,直到行医才留起长胡须,朱梅玲还提供了一张少为人知的郑怀贤留长胡子的珍贵照片。

1953年,郑怀贤作为西南代表队武术总教练,率队参加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1958年,成都体育学院创建武术系专业,郑怀贤为首任系主任。此后几十年中,他以孙氏八卦拳、飞叉、擒拿三大绝艺享誉中国。

D “骨伤圣手”

为贺龙、周恩来治病

1955年,贺龙关车门碰伤右手。他到成都时请郑怀贤来下榻的金牛宾馆,治疗片刻贺龙疼痛大减,惊奇地说:“我让警卫员也拿捏过不见效,一经你的手,效果神奇!”贺龙让警卫员给医疗费,郑怀贤再三推却。贺龙说:“纪律必须遵守,要多少钱?”郑怀贤最终只得收下一角七分。

鲜为人知的是,郑怀贤开的诊所是成都拉架架车工人的“定点治疗”诊所,每次也只收一角多钱。

经贺龙指示、有关部门批准,1958年,被称为“骨伤圣手”的郑怀贤创建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担任院长达23年之久。

1963年底到1964年2月,周总理访问非洲十多个国家,在访问埃塞俄比亚期间,遇上下雨,迎宾馆阶梯湿滑,周总理不小心摔了一跤,右手先着地,中指伤得厉害,食指和无名指也有伤。紧急治疗效果仍不明显。经贺龙介绍,周恩来在邓颖超陪同下赴成都,接受郑怀贤治疗。

郑怀贤初见时既激动又拘束,鞠躬敬礼。周恩来忍痛迎去和郑怀贤握手,说:“不敢当,不敢当,郑老师好。”1964年2月12日晚是除夕夜,周恩来接受治疗后热情留下郑怀贤共进晚餐。郑怀贤5天内6次精心治疗,使周恩来手伤基本痊愈。

这段珍贵的历史资料,至今仍保存在四川省骨科医院。

据郑桂麟透露,父亲晚年中风一只脚瘫痪了,就坐在轮椅上为病人看病,直到临终前几天都还在上班。

1981年10月31日,郑怀贤因心脏病在成都去世。其武学遗产和医学瑰宝已成为珍贵的文化财富。

文/图郑光路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