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却为这个原因弃之不用?
- T大
在很多讲述古代历史的影视剧中,尤其是关于唐朝、宋朝等历史的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文武百官整齐的分列在朝堂两边,每人手中端着一块板子,而且还总是盯着这块板子。那么很多人就会感到好奇了、大臣们手里拿的这个板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用呢?今天一点科普妹就和大家聊一聊这方面的历史知识。
因为是古代官家所使用的东西,所以这个板有一个很不错的名字,叫笏板,当然有时候它也会被形象的称为手板、朝板或者玉板。那么什么是笏板呢?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说∶'笏,忽也,备忽忘也。”说白了,笏板就相当于现在我们使用的备忘录或者记事簿,只不过古代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这个记事簿罢了。
关于笏板的起源、材质和大小
据记载笏板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成了官员们的办公工具,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可以书写的纸张,所以笏板一般情况下多由竹木制作而成,并且其他人员也可以把它当成备忘、书写工具来使用,并不是官员们的专用品。直到纸张出现并普及以后,这种笏板才逐渐成为官员们的专用办公工具。
用来制作笏板的原材料主要有竹木、玉器、象牙等几种。唐朝以前、官员们使用笏板还不区分身份等级、官品大小,到了唐朝武德四年以后,便开始形成了一种官员使用笏板的规定:以五品官员作为界限,五品及以上使用象牙制作的笏板,而五品以下则只能使用竹子做成的笏板。到了明朝的时候,笏板的使用再次发生改变,规定五品及以上使用象牙笏板,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干脆就不让拿了。
关于笏板的大小、史料中也有明确的记载,《礼记》中说“笏长2尺6寸,中宽3寸”,古代一尺的长度在不同时代均不相同,以唐朝为例、当时一尺约合30厘米、所以唐朝官员使用的笏板大约长70多厘米,宽10厘米左右。由此看来、古代官员使用的笏板是个很大的家伙,一些历史剧中袖珍版的笏板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关于笏板的功能作用
前边已经提过笏板的主要作用是备忘。这里的备忘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备忘自己想要上奏的事情;另一个就是备忘皇帝下达的旨意或者命令。大臣们上朝之前,会把自己要在朝堂上向皇帝上奏的事项记录在笏板上,以防止在朝堂议事的时候出现了疏漏。同时、皇帝有时候也会下达旨意或者命令,为了防止遗忘,大臣们也可以把这些要点记录在笏板上。有点我们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的意思。
除了备忘之外,笏板还能起到一个礼仪的作用。古代皇帝高高在上,他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威严和权威,给臣民们一种神秘之感,所以即使是可以入朝议事的中央官员,也不能随便挺直了腰、高抬着头去看皇帝的真容,这既是皇帝权威的体现,也是臣子对君上的一种尊敬。所以这个时候、大臣们就可以用笏板遮着自己的脸,即使是奏事的时候也只需要眼睛盯着笏板看就可以了。
因为笏板是官员专用,所以笏板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够区分身份地位。你拿笏板说明你是官员,你能拿象牙笏板说明你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大家一看就明白。在有些重要的场合官员们也需要手执笏板,这样负责礼仪接待的礼官们就可以根据笏板的不同为大臣们安排相应的接待规格和位次了。
除了以上这些作用,笏板还会被后代人当做前进的目标,来激励自己。据说明朝著名的散文家归有光小时候读书时就是这样的,他的奶奶经常把他祖爷爷做官时用过的笏板拿出来勉励他说:“这是你祖爷爷当年用过的笏板,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能拿笏板的大官”。
说完了笏板的材质、大小和功能之后,很多人一定会好奇、既然这样,那么清朝的官员上朝怎么没人拿笏板呢?这是因为满清入关以后把延续了数千年的笏板使用制度废除了,至于他们为什么要弃笏板不用,很多观点分析认为是由于他们生活习惯、礼仪风俗不同造成的。这个分析貌似很合理,但有一点,科普妹认为,他们弃笏板不用可能更多是因为嫌麻烦,对于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手里握马鞭握习惯的少数民族而言,让他整天手里端一块大木板,他们不嫌麻烦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