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苏斯》:纳粹如何通过一部电影煽动反犹大屠杀
- T大
1940年9月8日,一部德国电影《犹太人苏斯》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举行首映式。参加电影首映典礼的评论家们,纷纷对这部新上映的片子做出好评。一些影评人甚至宣称:“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对人们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他们的评价可谓一语成谶——纳粹德国政府用这部电影煽动德国人的反犹太主义思潮,最终掀起了那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造成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的悲剧!一部普普通通的电影,是如何具备如此巨大的杀伤力呢?且听小编给大家一一道来。
电影《犹太人苏斯》,这部电影对犹太人大屠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38年11月7日,一名不满纳粹德国极端排犹主义的法籍德裔犹太人赫舍·格林斯潘,开枪杀死了德国驻法国大使恩斯特·冯·拉特。纳粹德国政府随即以此为借口,自导自演了著名的“水晶之夜”,试图掀起德国国内的反犹太主义浪潮。不过,大多数德国民众对纳粹党的所作所为并不太感冒。
此时此刻,纳粹宣传机器深刻地意识到,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手段来向人民传播极端主义思想。经过深思熟虑,纳粹宣传机构的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戈培尔下令给每一家德国电影制作公司,要求他们各自制作出一部反犹太主义为主旨的电影。
虽然纳粹政府试图通过水晶之夜激起德国民众的反犹太浪潮,但事实证明德国民众对此并不感兴趣
别出心裁的古装剧
接到这项任务后,柏林的泰拉电影公司选择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题材:古装剧。他们决定以一位真实的符腾堡州的犹太银行家约瑟夫·苏斯·奥本海默的经历作为原型,在暗中增加大量的反犹太主义内容,制作出一部传播极端排犹主义的电影《犹太人苏斯》。为了能让这部古装剧吸引人们的关注,泰拉公司不仅请来了大导演法伊特·哈兰作为本片的监制,同时还邀请费迪南德·玛利安、克里斯蒂娜·索德鲍姆以及维尔纳·克劳斯等多位当时德国国内的一线明星大腕加盟,希望能够借这些德国影视圈大腕来博得观众的眼球。
德国导演法伊特·哈兰,他因为执导拍摄《犹太人苏斯》,而被后人冠以“魔鬼导演”的称号
故事的原型——约瑟夫·苏斯·奥本海默,是一名18世纪活跃在符腾堡州的犹太银行家。在真实的历史中,苏斯是一名精明的犹太人,他借助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迹,在年纪轻轻时就成为了符腾堡-斯图加特公爵卡尔·亚历山大的财务顾问。不过,苏斯却因为自己的聪慧才智,招来他人的妒忌,并且在政商界树立了过多的宿敌。苏斯的庇护伞——亚历山大公爵去世之后,苏斯立刻被死敌栽赃陷害,冠以贪污、强奸妇女等多条罪名。最终,这位能干的犹太人于1738年2月4日被判处绞刑,含冤离世。
约瑟夫·苏斯·奥本海默,年轻有为的犹太银行家,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悲惨身世,会被改编成煽动德国民众屠杀犹太人的电影
颠倒黑白的历史剧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泰拉公司编剧的大笔一挥,一部颠倒黑白的电影出炉了。
在《犹太人苏斯》中,苏斯变成了一名来自“犹太隔离区”、牙尖嘴利、一脸奸相的犹太银行家。在电影的一开始,亚历山大公爵被塑造成一个大手大脚花钱的贵族,为了筹钱给自己组建芭蕾舞团、私人歌舞团等享乐设施,不惜向身为犹太人的苏斯举债。渐渐地,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偿还苏斯借出的高利贷,只好允诺苏斯担当自己的财务顾问,并且让苏斯的亲戚控制符腾堡州的税收事务,甚至还取消了“犹太人隔离区”制度。这下可不得了,符腾堡州当地的税率迅速上升,而“又穷又吝啬的犹太人”又纷纷涌进城内,这使得当地民众惶惶不可终日。
在电影中,约瑟夫·苏斯·奥本海默一角由著名的德国男演员费迪南德·玛利安饰演,在电影的开幕镜头中,玛利安就已经向观众展现了苏斯作为犹太人的那“丑陋的一面”
苏斯大权在握,财富滚滚而来,对德国老百姓的疾苦完全不以为意。他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疯狂迷上了行政部长的女儿多萝西娅·斯特姆。当苏斯发现她已经跟别人秘密结婚之后,竟然绑架了斯特姆的丈夫,并且强奸了斯特姆。作为“血统高贵贞洁”的雅利安女性,斯特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跳进河中一了百了,洗刷自己身上的耻辱。犹太人苏斯的无耻行径令符腾堡州人民义愤填膺,在公爵因病去世之后,他们立刻揭竿而起,逮捕了苏斯。
在对苏斯的审判中,他对着民众大声嚷嚷,宣称:“我只不过是主人的忠实仆人!”但是符腾堡的人民并没有因此原谅他。最终,苏斯因为叛国罪和强奸基督教女人,被判处死刑,而所有进入符腾堡的犹太人也统统被驱离。在电影的最后一幕里,符腾堡州的人民冷眼旁观“丑陋的犹太人”离开了自己的城市,然后对荧幕前的观众说道:“愿所有国家的公民能够记住这一次教训。”
当得知斯特姆已经与他人通婚之后,苏斯绑架了斯特姆的丈夫,并且强奸了斯特姆
在片中,身处法庭中的苏斯大声哀嚎:“我只不过是主人的忠实仆人!”将在座观众的反犹太主义情绪推到极点
《犹太人苏斯》耗资200多万帝国马克,经历了一年多的制作过程。最后,在1940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这部古装大片举行了首映。由于制作精良,该片斩获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狮奖。德国宣传机构喜出望外,立刻将这部片子带回国内,在各大电影院放映,并且宣称电影是“历史纪录片”——当然,对于了解历史真相的有识之士,他们都明白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真实”可言。
1940年,第八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海报,就是在这次电影节上,《犹太人苏斯》举行了隆重的公映仪式
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狮奖,1940年颁发的金狮奖注定要在威城影展史上遗臭万年
被电影煽动起来的反犹情绪
不出所料,《犹太人苏斯》犹如重磅炸弹一般,激起了德国人心中的反犹情绪。就在电影公映之后不久的1940年11月,柏林街头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行动。看过这部电影的普通德国民众,纷纷义愤填膺地参与其中。他们高喊口号,要求将所有犹太人“赶出库达姆大街(柏林的一条主要街道)”,甚至“统统赶出德国”!在民众情绪的推波助澜之下,纳粹政府开始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处决首批犹太人。在随后的日子里,没有任何一名德国民众会在意这些“下贱的犹太人”到底是被送进毒气室,还是焚化炉。
被驱逐到波兰境内收容区的犹太人,在《犹太人苏斯》的煽动之下,再也没有德国民众关心这些“下贱犹太人”的生死
与此同时,在党卫军最高领导人希姆莱的命令之下,所有德国境内的警察机构以及党卫军的成员,都观看了这部充斥着排犹主义的古装大片,这其中就包括了看管犹太人“死亡集中营”的党卫军守卫们。在战争结束之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犹太幸存者回忆起观影当晚的情形时,依然心有余悸:“当集中营的守卫集体观看了《犹太人苏斯》之后,他们发现犹太人‘比之前想象的还要坏’,并且决定要惩罚坏蛋。我的所有同伴、将近25个人不得不排成一列,逐个逐个地接受守卫们的‘惩罚’。我躺在一张桌子上,被守卫用鞭子狠狠地鞭打了10下。”
与之相对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负责人斯特凡·巴雷茨基在战后锒铛入狱,他在审判中坦诚地承认说:“《犹太人苏斯》有效地煽动了集中营的守卫,让他们以更加残暴的方式虐待犹太人。”
在集中营内进行重体力劳动的犹太人,在《犹太人苏斯》上映之后,不少集中营的看守开始将这些犯人视作发泄的对象
与此同时,纳粹宣传机构还把这部充满性与暴力的“历史纪录片”,直接放映给希特勒青年团的未成年团员观看。一名汉堡的希特勒青年团团员至今依然记得这部电影:“在13岁的时候,我和同伴们一起观看了《犹太人苏斯》。我们都把这部充斥着排犹主义元素的阴谋电影,视作历史的真相。大家都对片中犹太人的邪恶行为印象深刻。”而另外一名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阿敏·D·莱曼,更是对这部电影抱有非常深刻的感情,他在回忆录里写道:“作为一名男孩,我不禁对戏剧里面的情节感到愤怒,并且对片中女角色悲惨的遭遇感到悲哀。”不少的德国家长表示,孩子在看过这部影片之后,表现出异常的暴力倾向。
参加活动的希特勒青年团团员,在电影《犹太人苏斯》的影响之下,许多青少年出现了暴力倾向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纳粹政权的覆灭而告终,正义得到伸张。在战争结束之后,愤怒的犹太人集中营受害者控诉《犹太人苏斯》的导演法伊特·哈兰是“魔鬼导演”,以反人类罪将其告上法庭,要求德国政府必须严惩凶手。这场审判于1949年3月3月在汉堡开庭,无数的集中营受害者在法庭上作证,表示这部电影导致集中营内的犹太人受到更为严酷的迫害。但是哈兰却在法庭上拒绝认罪,他表示:“一切都是戈培尔控制的,戈培尔才是这部电影的总导演!”为了躲避惩罚,昔日的大导演甚至央求自己犹太裔的第一任妻子出庭作供,试图逃避罪名。
法伊特·哈兰的表现是如此的讽刺,甚至有人拿出了《犹太人苏斯》剧中的名言来反讽这位大导演:“我什么都没有做,我只是主人的忠实仆人!”在第二场审判中,哈兰以“这是场后纳粹主义的审判”为借口,拒绝出庭受审,而检方最终也没有获得充足的证据来定罪这位大导演。法庭只好在1950年4月29日撤销了对哈兰的所有控罪。
记录了3月3日庭审过程的德国报纸,剧中苏斯所说的那句著名台词:“我什么都没有做,我只是主人的忠实仆人”被人用来讽刺庭上哈兰所做的狡辩
不过,《犹太人苏斯》的罪恶并没有被洗刷。在战争结束之后,这部为犹太人大屠杀推波助澜的电影被德国当局列为禁片,所有负片统统被销毁。虽然“魔鬼导演”哈兰逃过了牢狱之灾,但是他的后人却要饱受道义上的谴责。
2008年,一部名为《哈兰:犹太人苏斯的阴影》的纪录片中,摄制组采访了多位哈兰家族的成员,几乎所有人表示自己的个人生活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影响,一些后人甚至要求不要把先辈的罪恶强加到自己的身上。不过,家族中没有人以受害者自居,也没有人对此自怨自艾。采访中,哈兰的孙女坦然地总结道: “这件事带给我们很正面的影响,像是告诫我们要牢记这些过去的事情。”
战争结束后,德国路德维希斯卢斯特小镇的居民,被美军士兵“请”到附近的集中营内做“震撼教育”。每一个德国人都不会忘记这场邪恶的大屠杀,以及那部为大屠杀推波助澜的电影——《犹太人苏斯》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点兵堂”,原标题为“一部电影煽动百万屠杀——《犹太人苏斯》的黑历史”,现标题和小标题为编者所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