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那里,年也就在那里

2018-02-14 07:35 南方都市报
  • T大

文丨南都社论

一位乘务员母亲和儿子分隔两地,过年也不能团聚,只能在车站停歇的时候,与儿子短暂相聚三分钟。知名导演陈可辛拍摄的短片《三分钟》,在春节前夕刷屏朋友圈,片中女乘务员与儿子丁丁在站台的3分钟短暂相聚,令人看后感动不已。经过媒体和官方的多方求证,片中“女主角”原型逐渐浮出水面,她是广铁集团列车员刘钟。记者问及其“走红”的感受,刘钟笑着摇摇头:“我没想过会走红,也不觉得自己很特别,因为我身边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每一年的春节,都会有一些故事热传。前不久,河南洛阳降下暴雪,汽车站发往各县的公交停运,60岁的赵大爷不舍得打车,于是背着凉席、电扇和棉被等东西,徒步回80里外的老家。赵大爷对《人民日报》记者说:“年龄大了,挣钱不容易,一个月2000多元工资,工钱还只给了一半。省下些路费,过年给老伴买件新衣服穿。”当被问道这样走不冷吗,赵大爷说:“没事儿,越走越暖和。”这个故事同样刷屏了朋友圈。

细究起来,其实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正如女乘务员刘钟所自陈,不觉得有多特别。它们之所以被广受关注,原因只有一个:这些故事与家有关与年有关,它们击中的正是芸芸众生内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

是的,过年就要回家,过年就要团圆,尽管回家过年的路途有时候并不顺畅,但对中国人来说,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节点,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举家团聚,因此回家的脚步也总是义无反顾。

“回家过年”,这是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也是一个文化密码。通过无数普通中国人回家过年的故事,可以真切、便利地观察中国人,并从中洞悉这个国家的变迁。

曾几何时,过年回家真是不易。出行需求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数增长,无论是增加运力还是出行方式多样化,都无法改变“僧多粥少”的结构性矛盾,“一票难求”因而一直是春运的第一大难题,彻夜排队买票、从黄牛手中买高价票等曾是很多人的春节“痛点”。如今这一幕得到改观。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改变了春运抢票格局,“提前购票,到点候车”成为常态,其中网络售票渐成主流;昔日乘坐人满为患的绿皮火车,上趟厕所都无异于“披荆斩棘”,如今高铁成为春运主力,舒适度早已今非昔比;过去回家过年大包小包几乎等于“举家搬迁”,现在受惠于电商和快递行业,人尚在旅途中,年货、行李则早已先行了一步;因为共享经济的发展,现在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因互联网而亲切起来,并在共忆故乡的快乐中一起驾车踏上回家的路……

如果说从类似对比中看到的是经济、技术进步给“回家过年”这一仪式带来的变化,那么近年来“反向春运”现象则凸显了观念的变迁。最近新华社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反向春运”的新团聚方式,即不再“抢票返乡”,而是将家人接往所生活的大城市欢度春节,或是带家人到温暖的南方或东南亚地区避寒过年。所谓“反向春运”,其中或许也有部分人群对交通出行压力的考量。但从休闲旅游渐成中国人一种时尚的背景观察,最根本的应该还是观念的变化:春节不必再固守于“在家守岁”,只要家人团圆,家就在那里,年也就在那里。

女乘务员刘钟对记者开心地透露,今年她终于可以回家过除夕了,这是11年来第一次,也将是她与儿子丁丁一起吃的第一个年夜饭。祝福她。她的话语实际也显示还会有一些同事今年不能回家过年,而除了交通部门,事实上几乎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过年坚守岗位者,没有这种坚守,中国人的“年”就是不完整的。

春节快乐。所有认真生活的人们都有资格得到尊重和祝福。

责任编辑人:柯锦雄 PN154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