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代大师 风范永存
本报记者 李开宇
在吉林大学前卫校区宽阔的校园里,有这样一栋大楼,楼前广场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尊塑像,一位老者身着中山装正襟端坐,双手轻放在膝上,面容慈祥、神态祥和,目光深远而坚定地注视着前方。他就是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的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唐敖庆,他身后的那座大楼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唐敖庆楼”。
1936年,因仰慕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曾昭抡教授,唐敖庆在同时录取他的三所高校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京大学化学系,正是这次重要的选择,决定了他以后一生的走向,也成就了一代宗师的伟业。
1946年,唐敖庆以助手的身份随同恩师与另外几位科学家一道赴美国考察原子能科学技术,并被推荐留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三年学成期满即将归国的时刻,面对美国导师诚恳地挽留,唐敖庆坚定地说:“我的事业在自己的祖国,一个爱国者是不会嫌弃自己祖国贫困的。”
1952年夏,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布局进行调整,决定在原来只有文科的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增设理科,把它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得知这一消息,唐敖庆主动请缨,与其他几位科学家以及教师一起来到长春,创办了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从此他与吉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化学学科对设备、材料和实验空间要求都相当严格。但创系之初,30多位教职员工一起挤在几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实验台是个粗糙的长条桌,酒精灯是用废旧的墨水瓶改制的。但唐敖庆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亲自带领大家攻坚克难,自力更生。
唐敖庆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并且身体力行。他一个人承担了十几门课程,有时一周课时达到16个小时之多,相当于正常情况下两三个教员的工作量。他的每一门课都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和独特的风格,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就连非化学专业的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曾经在唐敖庆身边担任秘书的刘永新老人回忆说:“唐老讲课从来不带任何讲义和讲稿,只是列个简单的提纲,所有的内容都在他的脑子里。好多人都说他记忆力惊人,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视力非常不好,近视2000多度。为了不影响讲课效果,每次上课前,他都会在家里练习无数遍,完全凭借自己的脑子去记忆。化学学科的公式非常多,但在他的课堂上,连一个加减号他都不会有误。”
1978年,唐敖庆任吉林大学校长。他主张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既从事教学又搞科学研究,学校要办成两个中心,即“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唐敖庆的言传身教和支持鼓励下,吉林大学涌现了一批学有专长能力强的专家型学者。
唐敖庆非常重视科技的创新和交流,他鼓励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学术带头人走出国门,开拓视野,出国深造。在他担任校长初期,吉林大学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和进修教师,打开了吉林大学走向世界的大门。他本人也曾多次率团参加国内外举办的高层次学术活动,并应邀到世界各国著名大学讲学,为扩大吉林大学的知名度和中国理论化学的国际影响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唐敖庆始终坚信:“科学的发展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年纪大一点的科学工作者,就要发扬甘为人梯的精神,做铺路石子。”他在吉林工作了34个年头,离开长春回到北京后,他仍兼任吉林大学教授并继续带研究生,经常利用节假日回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课、办研讨班,直至病重去世。身为大师,他所培养的学生之多,在教育界可谓首屈一指。
唐敖庆是吉林大学的定海神针,更是中国化学界的领军人物。唐敖庆作为少有的集行政、教学、科研于一身的科学家,从未放弃过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他多年潜心量子化学研究,在中国建立了理论化学学科,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国际知名的中国理论化学学派,他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次获得二等奖,这在国内独此一人,是名副其实的化学大师。
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凭借的不仅仅是学识,更是品格。
他衣着朴素,为人随和,在吉林大学任职期间没有配过专车,每天步行上下班;1986年到北京工作之后,他将学校分配给他的住房上交,以解决学校办公住房不足的困难;任职国家基金委主任期间,跟学生交流来往通信的信纸信封都是自己花钱去买,从不用公家的,连邮费都是自己出……
他多次获奖,奖金都被他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用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奖金设立了量子化学研究生奖励基金;他将曾经获得的100万元的奖金分成了三个部分,一部分赠送给吉林大学作为学生的奖学金,一部分赠送给中国化学会奖励年轻的化学工作者,一部分赠送给了家乡用于支持家乡的基础教育。
2008年7月15日,一代大师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
2009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唐敖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吉林大学“唐敖庆班”正式成立了。本着学术研习、学科交叉的理念,开设了五个方向的研究,“唐敖庆班”是吉大目前人才培养最高层次、最高级别的班级。学生们不仅传承了大师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更继承了大师爱国爱校的家国情怀。很多学生出国留学期间,都会主动写研究报告,关心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建设。
每年吉林大学新生入学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观看吉大师生自创自演的话剧《唐敖庆》。话剧通过饱满细腻的舞台表演重现了唐敖庆在吉林大学工作、生活期间的故事片段,展示了他在学校建设发展、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留给吉林大学的宝贵财富,彰显以唐敖庆为代表的老一辈吉大人至诚报国、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宝贵品格和崇高情怀。
“我们老一代学者,要花大力量培养青年一代,我之所以担任行政工作以来,没有放弃教学和科研工作,就是因为我觉得培养青年人才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大事,为了中国科学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昌盛,我愿意耗尽自己的余生。”
唐敖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