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上映,同名的革命样板戏也又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成为近日的热点。说到作为样板戏的《智取威虎山》,那就不仅仅是当时人们休憩怡情的娱乐节目,更是风靡一时的文化符号了。
“样板”和“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者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图为《智取威虎山》剧照。
1967年5月至6月,江青扶植的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同时,《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多有报道和评论,称其为“革命样板戏”,或者临时称其为“八个革命样板戏”,并列出如下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963年5月,为迎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指示对《智取威虎山》进行再加工,并指派陶雄、刘梦德修改剧本。经上海市委同意,又从上海电影制片厂借来老导演应云卫任导演。第二稿基本上保留了第一稿的结构,指示压缩了部分反面人物的戏,加强了杨子荣、少剑波的戏。图为连环画《智取威虎山》封面。
1964年5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上海京剧院最近重新上演大型现代剧《智取威虎山》。广大观众和文艺界人士赞扬这个戏是上海京剧界推陈出新的可喜成果之一……大家认为,《智取威虎山》在运用京戏传统程式和发展、创造新程式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图为以《智取威虎山》为主题的邮票。
1964年6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智取威虎山>的修改和加工》一文,文中说,定河老道上山的情节删去以后,我们就应该积极考虑如何另外安排新的生动的情节代替它,而不应该采取简单的方法,一删了事,破坏艺术的整体性。图为1970年版的《智取威虎山》系列邮票。
江青评价说,对《智取威虎山》,上海从第一书记起,亲自修改。是否比过去改坏了,我看是改好了。只举一个例子,定河老道砍了场戏,座山雕只减了几句话,但由于杨子荣的形象高大了,他就黯然失色了。所以上海团不用紧张,如果一个戏竟然几句话批倒了,还算什么戏剧艺术?问题在于屁股坐在正面人物方面抑或坐在反面人物方面。图为相关宣传画。
1964年7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李希凡的文章《努力创造革命战士的英雄形象:评京剧《智取威虎山》取得的成就》,文章认为,剧中正面人物少剑波、杨子荣的形象加强了,反面人物的嚣张气焰被压缩了;过分偶然性的传奇色彩有所削弱,而小分队的集体英雄主义以及人民的支援,都得到了有力的表现。图为表现杨子荣英雄气概的国画。
1964年7月17日,毛泽东观看了《智取威虎山》,他对该剧的指示是:戏里反面人物的戏太重,要加强正面人物的唱,不要把杨子荣搞成孤胆英雄。据此,创作人员对剧本做了进一步修改,加强了杨子荣和少剑波的戏,删减了几个反面角色的戏。图为《智取威虎山》主题年历卡。
1966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智取威虎山精益求精》一文,文章介绍说,为了把这出戏修改得更好,《智取威虎山》的编剧、导演、演员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又去部队生活了三个月,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智取威虎山》进行了较大的加工修改。图为《智取威虎山》情节的剪纸。
从1968年起,江青指令把1960年代各地京剧院团创作的现代优秀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和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八部舞台作品进行改编拍摄,移植到银幕上。图为《智取威虎山》主题的日记内页。
1969年6月,江青、姚文元召见剧组主要人员,发出指令:“样板戏与小说《林海雪原》有质的区别,《智取威虎山》必须改名!”紧接着江青提出要对《智取威虎山》做脱胎换骨的改造,将剧名改为《智取飞谷山》;将夹皮沟改为桦树沟,剧中杨子荣改名为梁志彤,少剑波改名为赵建刚,座山雕改名隋三刀,孙达得改名为申德华等等。图为《智取威虎山》英文版。
中共中央了解这些改动后,否定了这些做法,毛泽东批判了江青的改动。8月31日毛泽东对江青关于京剧《智取威虎山》改名等问题请示信的批语写道:“牵动太大,至少暂时不要改动戏名和主要人物名字,地名暂时也不宜改动。对小说作者的批评也宜从缓。”秋天,毛泽东在杭州接见浙江文艺界人士,有人提到是江青创造了样板戏,他说:不是,戏原来就有,是文艺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图为《智取威虎山》系列唱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