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在深圳焕新生
原标题:客家山歌在深圳焕新生
赵鹏飞 林坤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13日 第 07 版)
深圳龙岗小学生在鹤湖新居前表演客家山歌。
2015深圳首届客家山歌赛上演。
深圳“山歌皇后”郑钢坚在台演出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
客家山歌是客家的民间歌谣,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称之为“天籁之音”。千百年来,通过一代代歌者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已成为中国民歌之林中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2006年5月,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深圳历史上拥有众多的客家人,现在更是聚集了本地传统的“老客家”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已经成为展现中国客家文化的一个“窗口”。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印记,客家山歌也成为了深圳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❶传承:进校园到民间
深圳客家山歌包括大鹏山歌、石岩山歌、盐田山歌和龙岗皆歌等,因深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而独具特色。2005年,深圳对全市客家山歌开展大规模普查,并加以收集、整理、分类、申报,形成了省、市、区三级保护体系。2007年1月,深圳客家山歌入选深圳市首批“非遗”保护名录。同年7月,石岩山歌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2012年2月,大鹏山歌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同时,深圳对客家山歌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提供资助,鼓励其收集、整理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歌词、歌谱,使客家山歌艺术精品流传后代。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蔡惠尧认为:“‘非遗’来自民间,应该回到民间。”当前,深圳正在着力传承“非遗”,让“非遗”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学生了解和传承“非遗”已经形成了常态。深圳通过举办客家山歌大赛、客家文化节、“文化遗产日”等活动,让客家山歌以歌曲、舞剧、纪录片、晚会等形式走近市民。客家文化学者与山歌演唱家走进深圳校园,讲演结合,为青少年学生介绍客家山歌以及深圳“新客家民谣”。
“山歌演唱需要功底,让山歌后继有人需要从小朋友抓起。”宝安官田学校等建立了客家山歌传承基地,龙岗皆歌被列入龙岗中学的课程,石岩一些小学邀请山歌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小学生讲解、表演客家山歌。罗湖区大望学校、南山区塘朗小学、龙华新区松和小学及千林山小学等举办“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认识并传唱客家童谣与客家山歌,增进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譬如,千林山小学以“具有乡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为培养目标,开发《客家山歌》校本课程,传习客家山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❷创新:“原生态”“新摇滚”
深圳是一座包容创新的城市,尊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创新多种文化资源与艺术样式。近年来,深圳音乐原创力量大胆创新,创作出“老客家认同、新移民喜欢”的作品,为历史悠久的客家山歌注入新的时代特征:形式不拘一格,既可以用客家方言,也可以用普通话演唱;既有“原生态”,也有“新摇滚”。
2009年,在深圳“音乐工程”、原创音乐品牌“鹏城歌飞扬”的培育和推动下,深圳音乐人创作了第四交响曲《交响山歌·客家新韵》。《交响山歌》首次把客家山歌原生态唱法引入交响乐,以当代作曲技术和交响乐语言构建成一部当代交响合唱巨著。随后,《交响山歌》先后亮相第二届“中国交响乐之春”音乐季、2010年和2012年深圳文博会艺术节、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北京“深圳文化周”等,并被评为“2010年广东省重点剧目”。
2010年,“深圳制造”音乐专辑《客家金曲》将客家山歌和流行音乐元素有机融合。专辑包括杨宏海作词、梁军作曲的《中华儿女共婵娟》,蒋开儒作词、饶荣发作曲的《客家娘酒》,胡晓曼作词、姚峰作曲的《客家妹》,房千作词、陈的明作曲的《月光光》等“新客家歌曲”,吸引了大量听众。
2012年,由蒋开儒作词、饶荣发作曲、梁军编曲和郑钢坚演唱的深圳原创音乐电视《客家新娘》登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音乐电视》栏目,随后唱响台湾。深圳音乐人积极探索创新客家山歌,饶荣发的《山歌唱出好兆头》、王佑贵的《深圳湾情歌》、李宜高与邓超荣的《南国小镇沙头角》等都是富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深圳一些中小学、幼儿园也创作了新客家歌舞。“新客家山歌”体现着深圳时尚性、现代性、先锋性的城市性格,是城市音乐建构中的“深圳表达”。
❸传播:一首歌两岸情
“血脉根盘根,文化心连心。”客家山歌是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文化见证和共同记忆,传递着“两岸客家亲”的中华情结。深圳毗邻台湾和香港,具有地理、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蕴含着厚重的客家文化,将在两岸交流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海峡两岸在各领域交往的加深,深圳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客家山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有风,地有情,天地养育我客家人。我是一颗带着翅膀的种子,落在哪里都生根……”这首由蒋开儒作词、侯德健谱曲、深圳“山歌皇后”郑钢坚演唱的歌曲《客家风情》自亮相“鹏城歌飞扬”2012第二季度颁奖典礼后,唱响海内外。《客家风情》由海峡两岸艺术家携手打造,唱响全球客家人心声,更在深圳和台湾客家人中间搭起美丽的桥梁,成为联结起全世界客家人的纽带。
“1995年,我首次赴台,与台湾歌手同唱《两岸山歌同台唱》主题晚会。当时,台湾客家乡亲希望能有大陆艺术家把大陆的山歌唱到台湾来,也把台湾的山歌带到大陆去。”作为世界客家文化发展协会执行会长、全球客家文化大使,郑钢坚曾八度赴台,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郑钢坚长期致力于客家山歌音乐的传承、创新和传播,其客家山歌作品《客家新娘》与《客家风情》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纯客家母语走进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客家歌曲,《四季花开望郎来》还被收入了台湾中小学音乐教材和山歌班教材。
宣扬客家山歌艺术,打造岭南客家音乐品牌,让客家山歌走进深圳广大“老客家”与“新移民”、走向世界,这是每一位深圳客家人尤其是客家音乐工作者的心愿。深圳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客家山歌艺术将在这里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加多样的表现形式,得到传承和发扬。
客家山歌是客家的民间歌谣,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称之为“天籁之音”。千百年来,通过一代代歌者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已成为中国民歌之林中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2006年5月,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深圳历史上拥有众多的客家人,现在更是聚集了本地传统的“老客家”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已经成为展现中国客家文化的一个“窗口”。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印记,客家山歌也成为了深圳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❶传承:进校园到民间
深圳客家山歌包括大鹏山歌、石岩山歌、盐田山歌和龙岗皆歌等,因深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而独具特色。2005年,深圳对全市客家山歌开展大规模普查,并加以收集、整理、分类、申报,形成了省、市、区三级保护体系。2007年1月,深圳客家山歌入选深圳市首批“非遗”保护名录。同年7月,石岩山歌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2012年2月,大鹏山歌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同时,深圳对客家山歌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提供资助,鼓励其收集、整理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歌词、歌谱,使客家山歌艺术精品流传后代。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蔡惠尧认为:“‘非遗’来自民间,应该回到民间。”当前,深圳正在着力传承“非遗”,让“非遗”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学生了解和传承“非遗”已经形成了常态。深圳通过举办客家山歌大赛、客家文化节、“文化遗产日”等活动,让客家山歌以歌曲、舞剧、纪录片、晚会等形式走近市民。客家文化学者与山歌演唱家走进深圳校园,讲演结合,为青少年学生介绍客家山歌以及深圳“新客家民谣”。
“山歌演唱需要功底,让山歌后继有人需要从小朋友抓起。”宝安官田学校等建立了客家山歌传承基地,龙岗皆歌被列入龙岗中学的课程,石岩一些小学邀请山歌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小学生讲解、表演客家山歌。罗湖区大望学校、南山区塘朗小学、龙华新区松和小学及千林山小学等举办“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认识并传唱客家童谣与客家山歌,增进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譬如,千林山小学以“具有乡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为培养目标,开发《客家山歌》校本课程,传习客家山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❷创新:“原生态”“新摇滚”
深圳是一座包容创新的城市,尊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创新多种文化资源与艺术样式。近年来,深圳音乐原创力量大胆创新,创作出“老客家认同、新移民喜欢”的作品,为历史悠久的客家山歌注入新的时代特征:形式不拘一格,既可以用客家方言,也可以用普通话演唱;既有“原生态”,也有“新摇滚”。
2009年,在深圳“音乐工程”、原创音乐品牌“鹏城歌飞扬”的培育和推动下,深圳音乐人创作了第四交响曲《交响山歌·客家新韵》。《交响山歌》首次把客家山歌原生态唱法引入交响乐,以当代作曲技术和交响乐语言构建成一部当代交响合唱巨著。随后,《交响山歌》先后亮相第二届“中国交响乐之春”音乐季、2010年和2012年深圳文博会艺术节、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北京“深圳文化周”等,并被评为“2010年广东省重点剧目”。
2010年,“深圳制造”音乐专辑《客家金曲》将客家山歌和流行音乐元素有机融合。专辑包括杨宏海作词、梁军作曲的《中华儿女共婵娟》,蒋开儒作词、饶荣发作曲的《客家娘酒》,胡晓曼作词、姚峰作曲的《客家妹》,房千作词、陈的明作曲的《月光光》等“新客家歌曲”,吸引了大量听众。
2012年,由蒋开儒作词、饶荣发作曲、梁军编曲和郑钢坚演唱的深圳原创音乐电视《客家新娘》登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音乐电视》栏目,随后唱响台湾。深圳音乐人积极探索创新客家山歌,饶荣发的《山歌唱出好兆头》、王佑贵的《深圳湾情歌》、李宜高与邓超荣的《南国小镇沙头角》等都是富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深圳一些中小学、幼儿园也创作了新客家歌舞。“新客家山歌”体现着深圳时尚性、现代性、先锋性的城市性格,是城市音乐建构中的“深圳表达”。
❸传播:一首歌两岸情
“血脉根盘根,文化心连心。”客家山歌是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文化见证和共同记忆,传递着“两岸客家亲”的中华情结。深圳毗邻台湾和香港,具有地理、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蕴含着厚重的客家文化,将在两岸交流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海峡两岸在各领域交往的加深,深圳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客家山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有风,地有情,天地养育我客家人。我是一颗带着翅膀的种子,落在哪里都生根……”这首由蒋开儒作词、侯德健谱曲、深圳“山歌皇后”郑钢坚演唱的歌曲《客家风情》自亮相“鹏城歌飞扬”2012第二季度颁奖典礼后,唱响海内外。《客家风情》由海峡两岸艺术家携手打造,唱响全球客家人心声,更在深圳和台湾客家人中间搭起美丽的桥梁,成为联结起全世界客家人的纽带。
“1995年,我首次赴台,与台湾歌手同唱《两岸山歌同台唱》主题晚会。当时,台湾客家乡亲希望能有大陆艺术家把大陆的山歌唱到台湾来,也把台湾的山歌带到大陆去。”作为世界客家文化发展协会执行会长、全球客家文化大使,郑钢坚曾八度赴台,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郑钢坚长期致力于客家山歌音乐的传承、创新和传播,其客家山歌作品《客家新娘》与《客家风情》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纯客家母语走进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客家歌曲,《四季花开望郎来》还被收入了台湾中小学音乐教材和山歌班教材。
宣扬客家山歌艺术,打造岭南客家音乐品牌,让客家山歌走进深圳广大“老客家”与“新移民”、走向世界,这是每一位深圳客家人尤其是客家音乐工作者的心愿。深圳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客家山歌艺术将在这里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加多样的表现形式,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