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华:阅读和写作之间真正的关系是什么?

2016-03-02 23:24 杨国华

阅读和写作之间真正的关系是什么?

文/杨国华

一、中国教育两大笑话

目前中国的教育,用两句话可以概括。一群教人读书的人(教师)不读书;一群拼命学习的人(学生)没时间读书。以历史的角度看,这就是两个天大的集体笑话。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不管成绩好赖与否,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高三毕业狂撕书,大学毕业忙卖书,步入社会不碰书。硕大的教育黑洞,我们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简直就是夜半临深池,盲人骑瞎马。

关于作文,我的浅见

在中小学阶段作文及培训其实是方向性和阶段性的错误,真正应该搞写作训练的是在大学。我们现在正好相反,在最该大量读书的年龄,被作业绑架;在最该飞扬个性的写作上,被应试绑架。作文培训全一个模子,特点倒是很明显,假大空。作文培训,居然有格式,有套路,想想都可笑。大学,写作应该是渐入佳境,风格略有成型的时期,遗憾的是在这点上大学生已经差不多集体沦陷了。写作最大的忌讳是过早开笔。你可能要说我胡言乱语了,别着忙,我拉几个垫背的。

(张之洞)

二、戒早开笔为文

熟知清史的人都知道,张之洞27岁上中进士,考了个第三名,即探花,还曾做过山西巡抚。张之洞对中国文化事业有着特殊的贡献,一生办了很多书院,藏书楼,图书馆等。张本人有在文学及文化上有着很深的造诣,经常有学子向他请教如何读书,如何作文。就作文这一点,张之洞认为最大的忌讳是过早开笔。

他在《戒早开笔为文》中写到:“枵1(xiao)腹搜枯,苦而无益。破承起讲,枝节成篇,终身不能佳矣,近今风气,年方幼学,五经2未毕,即令强为时文,其胸中尚无千许字,何论文辞,更何论义理哉!常见有开笔十年,而文理仍未明顺者,岂非欲速反迟?多读书,多读古文,多读时文,沛然3有余,再使操觚4(gu),自然可观,稍加绳削,期(ji)年5即已入筘6。岂不甘苦悬绝7哉?”(注释在文末)

翻译过来就是:(肚子像狗舔过一样)写起文章来搜肠刮肚,辛苦又无益。(破承起讲是旧时八股文的写作手法)破题,承上,起下,及论述都是支离破碎,勉强凑成一篇文章,照这个样子终身都不能写好文章。近来的风气是小孩子刚学习,五经还没念完,就强令孩子写文章,他认的字还不足一千,谈什么文采,更不要说思想和道理了。常见那些已经写了十年的学生,文采和道理不明白不通顺,难道不是欲速不达吗?多读书,多读古文,多读当代的一些好文章,情感和文采充沛到快要溢出来了,才思如泉涌,再开始写文章,这时候写的文章自然就能看了,稍加纠正,一年就已符合规范了。难道不像甜和苦那样相差很远吗?

小孩子写作文,古人的办法是先背几十篇文章做底子。今天的老师告诉孩子,“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你怎么说就怎么写”,问题是靠什么想?只能靠语言,语言就是思想,脑子里没有几十篇好文章做底子,就是胡思乱想,就是用低级语言说车轱辘话,写出来就是流水账。现在小孩子基本上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作文,正是犯了张之洞说的早开笔之戒。

(缪哲,由其翻译的《鲁宾虚漂流记》为国华书院必选书目)

三、着读书十年,再来开笔

缪哲,浙江大学艺术和考古研究中心的主任,翻译家,所有《鲁滨逊漂流记》的中文译本,我首选缪哲的。缪哲的文字里有一种隐约的文气,与我们几千年的东西暗暗相通:他用母语,还原和再现出了传统思想的精髓与优美。如果说近年来,有谁的文字能看见陈寅恪的影子,那就是缪哲了。

缪哲的孩子在认字比较早,七岁会写一千多字,有一天突然要写日记,他兴冲冲给孩子买回个本子,孩子“枵腹搜枯”半小时,只写道:“我今天写日记。我今天玩了沙子。我今天吃了橘子。我还想明天吃一个。缪哲当即收了本子,着读书十年,再来开笔。

对此缪哲说:“十来岁的孩子,读的文章通通加起来,不过一两万字,认字识词,已占去了大部分心思,又何暇顾及文章的义法?腹笥空空,就被赶着操笔作文,正所谓“枵腹枯搜,苦而无益”,语言尚未学好,想法无由而出,只好鹦鹉学舌,扯几声八股新腔,“枝节成篇”,习成故套,从此以后,临纸操觚(gu),率由“旧章”,不复用脑子去想更好的表达,“终身不能佳矣”。这何苦来呢?”

张之洞和缪哲的见解一致:背书宜早,作文要迟。

(图片来自网络,画外音:怎么背的好痛苦呀)

四、写作的基本功就一个字:背,不是点背的背,是背诵的背

写作是需要基本功的。常见的说法是多读多写,说穿了就是勤学苦练,这说法太虚幻了。就像人们常说的‘勤劳致富’,类似这样的经验总结,往往只说对了事物的一个侧面,不然农民为什么那么苦呢?他们不勤劳吗?显然不是。多读多写,看似正确,实则太笼统,那么一针见血的说法是什么呢?我的看法是一个字:背,不是点背的背,是背诵的背。

背之前,先读。不是厦坡滚核桃,一口气重复二十遍,而是要字正腔圆声音大语速慢。有点像吟唱,吟诗作对,为啥不叫念诗作对呢?吟接近于唱,要带一点强调,要慢悠悠摇头晃脑的读。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他老师读书有描写:“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放开喉咙,拉长声调大声读,读和背是一致的,读到烂熟,就刻在脑子里了。

对于背诵的作用,老师一般会说是能够增加词汇量,其实没有说到点子上。背诵最大的一个功效,是掌握汉语的语调。汉语作文,讲究对仗,或者叫对句,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背诵的多了,也就掌握了这个规律,所谓的文风大概就是指这个。

五、写毛笔字与阅读、写作有什么关系

这里说的写字,是指写毛笔字。说实在的,我不会写毛笔字,刚入门,在毛笔字的队伍里,我是幼儿园涂鸦的水平。为什么强调要把毛笔字写好呢?可能有人会说,现在都用电脑了,要什么字体没有?这是从不写毛笔字的人的经验十足的看法。咱们看看这几个文学巨匠,从鲁迅到郭沫若,从矛盾到巴金,从老舍到曹禺,哪一个不是既能写得一手好字,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字写的好,人见人夸,心痒难耐,就继续写,写什么好呢?当然是写诗词歌赋呗。写的时候极认真,这种认真非平常意义上的认真可比,带着一种参透和悟的心态在写,写的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就会去读书。书读多了,就有感而发,发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当然是写文章呗。

(钱绍武,诗词一绝,集雕刻家、画家、书法家于一身。)

六、真实案例:什么叫童子功

钱绍武,集雕刻家、画家、书法家于一身,尤善诗词。他的前辈是国学大师钱穆、钱学森、钱钟书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今天无锡钱钟书故居门厅里放着一尊钱老的雕像,谁刻的呢?就是钱绍武。由于家学渊源,父亲在钱氏族人里找了一个72岁的老学究给九岁的邵武开蒙。类似情景在电视剧《少帅》中有,张作霖给张学良找的老师就是这样。老头用考举人,考秀才的那套办法叫教育钱绍武,也不给他讲解,只管让背,12岁时,钱绍武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等就背下来了。上中学后,钱绍武写文章引经据典,把老师也难住了,同学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老夫子。他给父亲写的信,别人以为是他爷爷写给父亲的,因为行文太像老人写的。随口而出的诗词名句,深厚的文学功底,使成年后的钱绍武极具才情,名震中外。

国华认为:中小学生,要多读书,忌过早开笔,读它个五百本书再说,沛然有余再作文;遇到佳作背到烂熟,背他个百十来篇再说,若此,行文定犹如神助。再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妥妥的,大才子一个,俏佳人一枚。这就是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真正关系。

【注释】

1、枵:空虚。

2、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

3、沛然:充盛的意思。

4、操觚:觚,古代书写用的木简。操觚,指执简写字,后指写文章。

5、期年:期,读音ji,一整年。

6、入筘:纺织术语,织布机上的一种机件,经线从筘齿间通过,它的作用是把纬线推到织口。这里指规范。

7、悬绝:相差极远。这里意思是差别很大。

杨国华简介:國崋書院「阅读坊」创办人;山西万荣人,文化学者,在野教师,专注于中小学阅读及家风建设。国华书院要求,年读近50本书,约八百万字;并大量背诵诗词、对联及美文。

微信公众号ygh-456;

个人微信134 8542 7007(doers1978)

长按关注杨国华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热点新闻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