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家训:兄弟睦,家之肥

2016-03-19 06:07 华西都市报

原标题:郭沫若家训:兄弟睦,家之肥

郭沫若和家人

有个关于少年郭沫若的故事,一直在他的家乡乐山一带流传:

一日,师外出,孩子们一同去偷桃,桃的主人次日前来告状。师怒,审问郭: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用很巧妙的方式供认不讳: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所有的人都承认郭沫若是一个聪明的人,聪明的人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家风家训?

日前,笔者走访乐山沙湾,旁搜相关书籍,给大家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判断。

【郭沫若远祖家训】

兄弟睦,家之肥。子孙贤,族乃大;

杜夫人加盟,带来新思路

要说家风家训,先得说家世。郭沫若祖籍福建,他的先祖据说是背着两个麻袋来到乐山沙湾的。

到了第二代高祖承富公时,便有余裕,家族开始用玉米酿酒。

第三代曾祖贤琳公又扩大了酿酒的规模,并用大量的酒糟养猪,然后贩运各种油麻烟土。通过三代的努力,完成从纯粹的农业生产向农工商多元化经营的第一次家族飞跃。

到祖父郭明德时,四兄弟析产,郭明德得四分之一。他又生了四男三女,加之疏财仗义,家业也就不继。

好在又出了一个经营奇才,也就是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十三四岁的少年便要当家管事”,竟然完成了家业的中兴。

郭沫若兄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父母中兴家族的直接受益者。

郭家的发迹,从农而商,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然而杜夫人嫁郭朝沛,则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

郭朝沛聘娶的安谷乡响水滩杜氏,名杜邀贞,是官宦千金。其父于贵州任所遇苗民起事殉职,几乎被灭门。时杜氏尚在襁褓,乳母负之逃命,回到乐山老家。

杜氏来后,改变了郭家的农商面貌,而注入了文化仕进的基因。二人携手,培养出后来的文化巨子郭沫若。

从郭沫若大哥郭开文所写的《祭母文》中看杜夫人,具有很多美德:

一勤。凡“洒扫浣濯,缝纫补缀,下至溲溺湔涤……不敢告劳。”这最后一句,就是再苦再累也不说,非智力因素十分强大。

二俭。“吾父戴月披星,奔走于外;吾母积铢累寸,操作于内。”夫妇二人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比翼齐飞,具有高度的合作精神,特别是杜夫人的节俭,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三公。“吾父生平,好公谊,持大体,……吾父吾母不贪私财。”家族人口多,人人都打小算盘,势必一盘散沙;父母能挣钱,懂节约,还懂得处以公心,以德服人。

四孝。“凡老人所好,靡弗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是常得老人欢。”老人得了杜氏的好,常常用檐前滴水作譬,预言她“量大福亦大”,理由是佛门因果相报的逻辑:任何付出都不是徒劳的,都会有结果。就如同这檐前的滴水,你投送给父母族人的因,你的儿女们会报之以果。这里面有对杜氏奉献家族的高度评价。

显然,杜氏是郭氏家族成功转型的关键人物。

家训有时是严肃的

郭氏远祖郭有元重视家族团结的力量,曾亲自书写先哲格言作为家族训诫:

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家族的发展壮大,一是子孙学好,走正路,二是族人齐心,抱团发展。

郭有元还强调慎终追远、敬奉先人的巨大精神力量,把这一点同教化族中子弟勤奋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

即使郭沫若操江湖的祖父郭明德(江湖称“金脸大王”)也认为读书是家族发展最重要的事情,去世前,谆谆叮嘱儿媳杜夫人:

子孙勿得废读。临终托付的事是不能违拗的,就变成了家规家训,在每逢年节等重大的时刻,总被杜夫人拿出来,耳提面命族中的子弟。

有一晚,母亲命人点上灯火,娓娓夜话。先人的嘉言德行,在灯火明灭中摇曳。杜夫人殷殷劝勉之后,儿子们勤奋读书,女儿们埋头女红,夜空中,读书之声和剪裁衣服的刀尺之声交织在一起。

子弟们在“绥山山馆”挨了塾师的打,打得额头鼓凸如骈珠,跑来告状,其状甚是可怜,杜夫人一句话让被打者泄了气: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言辞冷峻的背后有着火一样的温情,是希望子弟争气的苦心。 张花氏 文/图

分享到
热点新闻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