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都是钱闹的”:出品人马珂聊完《中国式关系》,聊起影视市场
在影视圈,马珂这个名字近年来更多的是与“电影”联系在一起,由他担纲制片人、出品人的《失恋33天》《让子弹飞》《一步之遥》等,每一部都是业内狂飙作品。
也许是这些作品都太过耀目了,使得很多人淡忘了马珂还曾做过十多年的电视剧,由他出任制片人的电视剧就有《刑警队长》《我是警察》《我非英雄》《刀锋1937》《瞧这一家子》《蜗居》等十余部,从剧名你就可以看出,他在电视剧行业也是成绩斐然,次次出手不凡。
近日,由马珂出品的一部电影《一切都好》、一部电视剧《中国式关系》几乎同时都在市场上亮相了,前者定档于元旦公映,而后者正在北京拍摄,拟于明年播出。相较于电影作品,几年才做一部电视剧的马珂,此番与著名导演沈严强强联手,推出的这部当代都市幽默轻喜剧力作《中国式关系》,不论是题材,还是创作阵容,都颇具份量,受到业界高度瞩目。
《中国式关系》风格
“我们做的是走进人心的幽默”
由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天马映像影业联合出品的现实主义题材《中国式关系》,由陈建斌、马伊琍、赵立新、胡可、叶一云领衔主演。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在官场混迹多年,在因缘际会下走出体制,投身商海。于是,他身边的各种人际关系由此发生了突变……
记者:制作《中国式关系》的契机是什么?
马珂:在做项目之前,我们当时讨论了两点,第一是想找一个典型人物,之前《蜗居》的成功也是人物塑造的成功。第二是这些年所谓创业也好,体制改变也好,相当一部分年龄层的人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这个群体是很庞大的。由于整个大的形势在调整,很多人生活发生了改变。
《中国式关系》里的陈建斌饰演的马国梁,从所谓的体制内走出来,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他开始觉得在体制外他可以,一个体制中有级别的人觉得办这事容易。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人以为我可以,我当年叱咤风云,但是出去就傻了,什么也不是了。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我觉得一个好故事,要通过几个阶段讲人物的命运,就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心的关系。《中国式关系》是遵从了人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来创作的。这个故事是原创。
马国梁(陈建斌饰)
记者:《中国式关系》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些?
马珂:《中国式关系》最大的风格就是幽默。我老说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俱到,一个好的作品当中,一两个点打动、打透就够了。《中国式关系》讲述的故事足够当代不同层面的人有代入感,它代入到婚姻家庭生活当中也没有问题。整个片子充满了冷幽默,是喜剧风格,同时有陈建斌的加入,幽默加上富有深层次的东西变成了“冷幽默”,编剧写的台词极好,极有意思。
现在很多喜剧片子的成功是段子手型的,我不排斥段子,能把段子想好也很牛。但《中国式关系》吸引大家的是中国式的幽默,就那种会心一笑,或者哈哈一笑,或者“你懂的”的一笑。《中国式关系》不是恶搞,是真正走到人心里面的幽默感。将来这个片子在新媒体播放的时候,我想很多观众肯定会觉得台词很好玩,有些对话、台词,观众肯定会接受,对年轻观众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记者:我看到片花里有句台词是,“人脉不是你风光的时候认识多少人,而是倒霉的时候还有多少人认识你。”
马珂:是的。我觉得幽默对今天的观众来说,是很重要的。无论大幽默、小幽默、冷幽默、热幽默,生活当中还是压力挺大的,我们希望看到的这些东西,能够放松、轻松,能够会心一笑,有感动、触动。
《中国式关系》故事
“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中国式关系》的故事内容涉及到了体制内外,官场和商海,在某种程度上它和《蜗居》一样都是现实主义力作,都会触及中国社会敏感地带。导演沈严此前曾表示该剧开辟了电视剧题材的新领域。而作为出品人,马珂则认为,《中国式关系》的故事以及在题材领域的问题上都值得“聊出来”,而这,很有意义。
记者:《中国式关系》涉及到体制内外的故事,是有敏感的成份吗?
马珂:我们常讨论到的涉及体制内外的所谓“敏感”的东西,我个人觉得并不敏感。有时候,其实真的是大家想多了,可能这个东西还是要好好的聊出来,有意义也有意思。体制,现在它是一个现象,在我们生活当中所有人都能接触到这个层面。国家机关不回避,做了很多改革,包括反腐。我们为何要回避?但是,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去诠释它。
《中国式关系》里所有体制的概念,更多的是代表人的变化。人的变化是有意思的,无论体制内走到体制外,还是体制外走到体制内,还是大学毕业以后去公司上班还是当兵了,都是某种体制改变,格式改变。现在的所谓“体制内外”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想的国家单位和私营老板,现在是大社会氛围,每个人都会因为变化了体制而改变了自己的很多生活方法和生活方式,包括婚姻、工作、生活、家庭。这个改变对人有影响。
《中国式关系》里,马国梁(陈建斌饰)碰到了江一楠(马伊俐饰)这样一个特别不接地气的人,我老说她是女版乔布斯,接受了完全的海外教育,回来以后,她脑子很简单,A点到B点,不用到C点。
往往在中国,A到B点,必须把C、D点绕过去,才能到B点。她不懂,说为什么。这东西没为什么,就得这么做。所以这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一个特别好玩的过程。例如剧中他俩在一起碰到很多问题,偷牛那场戏,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幽默和智慧。一个项目启动资金能从牛身上拿回来,江一楠,打死她想不到,完全是她经验范围之外。但马国梁用这个方式,成功处理了关系,拿到资金,很有意思。
记者:所以,“中国式关系”真的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名字啊。
马珂:是的。原来大家想了很多名字,后来这个名字我定的。当时我们在看剧本,说人物关系,我觉得这个剧更重要的是人物关系的成功,既然是这样的话,咱们就好好聊聊人物关系,尤其是中国式关系。沈严拍过《中国式离婚》,也是恰好借这个风。开始还有点担心这个剧名不能通过,但这个担心多余了。有关部门说挺好,人家没觉得有什么敏感。
导演沈严(左)
记者:这次是你和导演沈严第一次合作吧?你对他怎么看?
马珂:我和老沈认识很多年,这次终于合作了。老沈看了《中国式关系》剧本之后,对它评价很高。觉得这是自电视剧《手机》之后他看过的最好的剧本。沈严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很职业。他是目前中国导演里面,难得的职业度非常高的导演。他知道在什么样的方式下跟主创主演、有效高效的合作。遇到问题,他会解决问题,不是抱怨问题。沈严是个非常NICE的人。在创作上,对东西要求也非常准确。
中国影视行业目前在农转非的过程。所谓“农转非”就是从非职业格式到职业格式的过程。我们目前最缺的是专业人才,最缺专业导演和编剧、摄影、灯光、后期工作人员,最缺专业场工、现场做具体的工作人员,最缺摄影助理、灯光助理、化妆助理等等,这些都缺。
《中国式关系》原创
“IP热潮是大资本撬动的”
目前的影视行业,资本与创作者之间的巨大价值与认知鸿沟正在“IP”这个焦点名词上深刻地显现着。一直坚持独立制作的马珂认为,IP热浪的形成与大背景有关,它是“大资本与大利益撬动的,而“IP”是“资本方的排头兵”。作为创作者,马珂表示,要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去考虑“作品最大化”。
记者:《中国式关系》是原创故事,你怎么看目前流行的IP热?
马珂:我一直信奉独立制作理念。无论拍电视剧还是拍电影,多少总得留点东西下来吧,一点不留,我自己是做不到的。老实说《中国式关系》在原创上很难,需要大量时间讨论和准备,但是影视作品并不是只靠IP就能做好,剧本不完整就匆匆上马,随意启动项目都不会有好的收效,好的IP也需要精心准备,打磨。
IP概念其实和整个大背景有关。现在所谓“IP”概念,说白了,是大资本和大利益撬动的。资本前几年还没有顾得上影视这一头,影视业体量太小了。现在市场大了,达到了450亿,腾讯有一个数据,说2020年中国票房将达1600亿,再加上衍生品等,这将是千亿的广阔市场。为了利益,是可以打仗的,可以杀人的。
“IP”是资本利益方的“排头兵”,先打一个头阵。现在喊IP喊的最狠的都不是专业人员,不是导演和编剧,是资本方。从资本方来说,他们聊IP没错,资本方就得聊利益最大化。但作为我们影视从业人员来说,我们要冷静地面对它,您聊利益最大化,我还要聊作品最大化。我们双方都要审视,在求同存异过程中看到好处。
记者:你怎么看待当下烂片充斥的市场?
马珂:这大概都是钱闹的。当一个行业一旦进入到一个资本快行道以后,动作都是变形的。资本有它基本的需求,就是财务报表。只要财务报表出现了利润,它可以乘以多倍,用更高的价值把它卖掉。在这种趋利心态下,有人希望能通过忽悠或者其他办法来理顺。
记者:那您有没有相应的创作困扰?
马珂:我不太去讲这个困扰。要是想解决困扰就去建立标准、建立好标准。困扰自然就解决了。市场大了之后,会参加进来若干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我觉得可以忽略不计。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