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投降仪式:“牵羊肉袒”是何种用意?

2016-08-15 15:09 凤凰网综合

中国古代投降仪式,不象现在国际所行惯例,要递交降书,签订降约,才算正式投降。古代中国虽也有降书,如孙皓致降书于王濬,成汉主李势致降书于桓温等,但这只能是失败者一方向胜利者一方作的文字表示。

正式投降还必须另有一套仪式,这套仪式是滑稽而可笑的。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投降方式,美其名曰“禅让”,这多是权臣在权力极度膨胀后,强迫主子交出政权的一种方式,如魏文帝曹丕逼汉献帝禅位,晋武帝司马炎逼魏陈留王禅位。照例由旧主下禅位诏书,新主即位后,反封旧主为某国公。这种彬彬有礼的文明形式,自然没有降仪了。

资料图

滑稽的投降仪式创始于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率起义军入关灭秦,史载汉军至霸上。秦王子婴(三世)“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绶符节,降轵道旁。”表示向汉王投降。当时诸将要求杀掉秦王,汉王说,开始怀王派我西入关时,要求能宽容于人,况且人家已经投降,再杀他也不吉祥。于是将子婴交与部下官员管押,汉王只接受了玺绶符节,仪式也就完了。

在此之前,如商汤伐夏,夏桀逃亡至鸣条,放逐而死。从夏桀来说并没投降。武王灭纣,纣王是赴鹿台自焚而死,自然不会有什么仪式。春秋战国间的诸侯吞并及秦灭六国,也没见有何等仪式。可自刘邦灭秦后,这套仪式就绵延不绝,越演越繁,越具有滑稽性,戏剧味。

新莽时反王莽的农民战争中,就添加了新的内容,如更始帝刘玄(绿林军所立之帝)降于刘盆子(赤眉军所立之帝),是“肉袒诣长乐宫,上玺绶于盆子”。赤眉军降于光武帝刘秀,是“攀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壁各一”。

肉袒牵羊

三国时魏灭蜀,邓艾、钟会进军成都,“(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降。吴孙皓降于晋将王濬,是“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其伪太子瑾,瑾弟鲁王虔等21人,造于垒门”。这套仪式就隆重得多了,规格级别也高了。

前赵刘曜陷长安,俘晋愍帝司马邺时,是“肉袒牵羊,舆榇衔璧”。吕隆降于姚兴,是“素车白马迎于道旁”。太约刘、姚是少数民族,不大注重汉仪,反而随便些。沿至唐末五代,级别可谓达于顶峰,唐庄宗派李继发、郭崇韬灭前蜀,蜀主王衍“白衣、衔璧、牵羊、草绳萦首、徒跣、舆榇,号哭俟命”。花样越玩越多,不断推陈出新。

试观降仪总的用意是失败者一方表示自己罪孽深重,死有余辜,承认自已罪过,请求胜利的主人任凭怎样处置,都甘愿身受其咎;从胜利者来说,则要表示宽容宏大,以示仁义之师,替天除暴,对失败者要予以原宥,赦免其罪怨、往往要亲自解缚,焚榇,延请相见,给予慰藉宽解。问题是谁想出这些新玩意新花招的。我想失败者恐永远不会实心承认自己有如此的弥天大罪,也不会如此痛心疾首地表示自己罪过。之所以如此卑贱地干那污辱之事,纯是出于无奈,出于保命惜身。同时这往往在兵败城陷之余,慌乱惊恐之际,谁还有心思想那奇妙的花饰,向前代学习也只会照猫画虎。且任何臣僚也不便提出如此卑劣建议。看来这些杰作都是出于胜利者的构想。胜利者为了夸饰兵威之盛,功业之夫,对失败者必须加以威慑,使之彻底瓦解,故以侮辱性的仪节相要求。而且也只有他们在兴奋喜悦之余,才会有心思去遐想。

有一小例可以窥探出其中秘奥。当蜀主王衍出降时,李继发受璧,郭崇韬解缚、焚橡,二人表演得如此默契,各司其职,若无事前商议,何以如此协调。李为何受璧,因他是皇子,是统帅,壁有象征统治权之意,故由他受之。郭为军师,是副统帅,故解缚、焚榇由他为之。以此推之,由胜利者提出是有道理的。那么创始者为谁呢?秦王子婴向汉王投降,那套仪式如果不是汉王首创,很可能就是跟随汉王一道张良的杰作。当然这都是推测之调,但从二次世界大战中,胜利的盟国对失败一方的投件仪式,不是也作了具体要求吗?从这也能给我们以启发。

这套仪式大部分是从丧仪中移植过来的,因为亡国是最大的丧事,是痛莫大焉的大事,其中如“素车白马”、“血衣”、“徒跣”、“号哭”,都是缘自丧礼,表示哀痛至极。致于“系颈以组”、“草绳萦首”、“面缚”,都是用绳子捆着,前二者是系于颈项,后者是发展为两手反缚于后背。“肉袒”是露出背部,请求责罚鞭打,“负荆请罪”即本此义。榇是棺材,“舆榇”是用车子拉着棺材,表示死罪、死罪。羊是最温驯、最知感恩的动物,“牵羊”是表示象羊一样的温驯,真心降附,感恩至极,决不反抗。璧是玉璧,是极贵重的宝物,有统治权力的象征,“衔壁”是表示交出统治权的意思。玺是皇帝的印玺,绶是印玺上的丝绳、丝带,“玺绶”就是印玺。子婴所奉之玺,即始皇所制的传国之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西汉时还另制有天子六玺,用于各种不同场合,都是统治国家权力的象征,是投降时主要交接之物。符节有时指印玺,但也可以包括其他,如兵符之类。轵指车子,“降轵道旁”是说皇帝之车停于道路旁边,再也不是皇帝了(皇帝东只行于道中)。

责任编辑人:李志明 PN032
分享到
热点新闻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