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之孤愤
原标题:韩非之孤愤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励志文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提到的“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是指韩非任职于秦国期间,在遭受李斯陷害而身陷囹圄时发奋努力,写下的两篇惊世骇俗的文章。所谓《孤愤》,即孤独的愤怒。那么,韩非缘何而孤独地愤怒呢?从文章中我们知道,作为战国时期最为坚定地以法治国的倡导者,韩非是在为推行法治的道路如此崎岖坎坷而孤独地愤怒。
韩非在《孤愤》中写到:“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也就是说,韩非认为厉行法治者与当朝权贵者是势若水火、不可两存的两类人。然而,由于厉行法治者不徇私情、不阿谀奉承,在政争中往往得不到君王支持,并且最终导致悲惨结局:“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戮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故其可以攻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不可借美名者,以外权重之。是以蔽主上而趋于私门者,不显于官爵,必重于外权矣。”
也就是说,厉行法治之人常常由于犯言直谏、触犯权贵而身遭不测,与之相反,拉帮结派、无视法律者却常常受到权贵青睐而荣华富贵、加官进爵。这种贿赂公行、法治不张、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状况,正是引发韩非产生孤独愤怒情绪的重要原因。
虽然韩非所说的以法治国和我们当前推行的依法治国,在立足点和出发点上都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但在形式却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韩非为厉行法治者的悲惨结局而孤独愤怒的精神依然值得人们深长思之。
今天,我们正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开展工作成为各级官员必备的素养和理念,同时也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韩非在2000多年前所孤独愤怒的状况正在变得越来越少。但不可否认,由于坚持依法办事而得罪上司、不受重用、陷入困境者仍然时有所闻、大有人在。因此,希望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体系,使厉行法治的官员能够脱颖而出、大展宏图,使韩非式的孤独的愤怒早日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