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家 | 探访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旧址
新华网北京9月20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东京新宿区的市谷地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在市谷站附近称作市谷台的高地上,坐落着一片守备森严的厚重高楼群,这就是日本防卫省所在地,约1万人在里面工作,是战后兴建的最大规模的政府机关建筑群。在高楼群的一角,隐藏着一座小小的市谷纪念馆,意外的是,著名历史舞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就在那座纪念馆内。
【历史上的“1号馆”】
市谷台是市谷地区地形最高的地方,南北宽350米,东西长800米。这里曾是1874年开创的旧陆军士官学校所在地,1937年6月这里建起了称为“1号馆”的大型建筑,1941年,日本大本营陆军部、陆军省、参谋本部入驻这里。
1946年5月至1948年11月期间,“1号馆”大礼堂作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见证了举世瞩目的东京审判。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就是在这里被判绞刑。
此后,“1号馆”又作为美国远东军事司令部使用,1959年归还日本。这里自1960年开始,又作为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以及陆上、海上和航空自卫队干部学校等使用。
后来由于日本防卫厅(防卫省前身)搬到市谷台,需要建设新办公大楼,政府曾决定拆除“1号馆”。这个历史舞台面临毁于一旦的危机。
不过,由于“1号馆”历史意义重大,经过各界不懈努力,最终防卫厅决定保留约占原建筑1/16的大礼堂部分——即东京审判的发生地,并将保留部分移建到原址以西,移建后的建筑就是市谷纪念馆。
【今日更像战争纪念馆】
市谷纪念馆外观小巧,纯白色外观和防卫省建筑群里其他高大建筑迥然不同,隐藏在防卫省最西侧的角落里。
一进纪念馆,就是当年法庭所在大厅。如今,大厅最前方是天皇的“玉座”,右边是为天皇特制的楼梯。讲解员不厌其烦地讲解这段楼梯踩上去如何舒服,并让游客用手抚摸,亲身体验。
屋顶上的灯,除了灯泡,还是1934年的原物。从二层坐席望去,大厅看上去非常宽阔,视线焦点集中在天皇“玉座”上(下图)。新华国际记者想找找东京审判的影子,却发现不太顺利。
参观展厅前,有段简短录像介绍市谷台历史,其中介绍卢沟桥事变时出现的旧报纸上,写着卢沟桥事变的原因是日军演习时遭到非法枪击。视频播放到远东军事法庭时,讲解员介绍了法庭格局的变化,但重点却是建筑的用料和设计,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历史和意义等则一带而过,似乎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史料展厅而已。
大厅展品中与东京审判有关的资料很少,只看到一些当时庭审的照片等,例如东条英机等待审判时的照片,其他多数是日军将领的军服(下图)、军刀等战时用品,以及一些关于二战的资料。感觉这里更像是一座战争纪念馆。
与陈列战争遗物的多座展柜相比,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有关的只有一个小展柜。馆内其他展品可以自由拍照,但展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史料却不让拍照。
展柜内有一些研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书籍,其中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印度法官帕尔的判决书被摆在显眼位置,被展示的是封面后一张帕尔肖像画。帕尔是谁?他在东京审判期间因声称日本无罪,一直被右翼引为同道,靖国神社2005年还新建了帕尔纪念碑。这里专门放上帕尔的判决书,是为何意?
上图为在硫磺岛战死的粟林忠道(日本前总务相新藤义孝外祖父)遗物。蓝建中摄。
纪念馆二层的一间陆军大臣使用过的办公室里展示有东条英机使用过的印章,而这里也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切腹之地。三岛由纪夫在日本文坛声誉极高,但是他同时也是个极端激进的“爱国主义”者,痴迷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和天皇制。1970年11月,他带人到这里企图发动兵变,推翻否定日本拥有军队的宪法,呼吁自卫队延续武士道精神,但无人响应,他绝望之下切腹自杀。
讲解员向观众展示三岛由纪夫与当时幕僚打斗时在木门上砍下的三个刀口时,许多游客争相拍照。仿佛比起记忆和学习战败的血泪史,日本游客更愿意来这里缅怀一个奉行武士道精神的大作家。
【纪念馆被疑抹杀历史】
由于展品中关于东京审判的资料过少,市谷纪念馆也遭到不少诟病。有的游客参观后在网上评论说:“这不禁令人认为是刻意淡化和抹杀战争遗迹的重要性。”
2008年,一些日本有志之士提出,应该将市谷纪念馆改名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纪念馆”,并且展品应该以东京审判相关资料为中心。
曾经,日本文化资源学会的学者春日恒男提建议说,应该展出东京审判的法官、检察官、律师、被告人的肖像;将《波茨坦公告》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条例》全文公示,并配以当时审判过程中检察官、律师、被告人各方所持意见的说明图示等。不过,这种呼吁至今也不见落实。
市谷纪念馆由于坐落在戒备森严的防卫省内部,不能随意进入。普通市民需要提前一周在防卫省官网上预约申请,或者是提前两天打电话预约,才可以持证件跟随讲解员入内参观。新华国际记者在网上约了两次,都因人员已满而往后推迟,第三次才预约成功。
不能随时参观,也大大降低了此地的知名度。这座满是战争伤痕的舞台如今被日本国防机构层层保护,申请入内手续颇为复杂,但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天限制两次参观团,人多的话一次就有四五十人,参观热潮从建馆开始至今几乎未停过。
游客到这里能了解什么呢?如果不提前做功课,除了知道这是个历史建筑,可以了解自卫队员的生活、工作情况等,似乎别无所获。(记者蓝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