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桃源仙境图》 不是归隐是画家与赞助人的情义

北京青年报 2015/11/2009:50 显示图片

桃源仙境图轴(局部)

与仇英同时代的人常常提及他的名字,却从来不谈有关他的任何事情,乃至他的画论,在该时期的文人文集中都没能留存只言片语。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如此沉默?技艺超群的他又是怎样通过绘画领悟人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深入解读他的《桃源仙境图》,试着走进这位旷世巨匠的内心世界。

此幅《桃源仙境图》以高远章法谋篇,分三层叠进,融合了前人水墨山水的笔法和青绿山水的设色方式。以笔力的苍劲老道来看应为晚年作品,整体气息金碧辉煌雍容大气,而细节处理则是典型的文人情调。前景中,小桥、流水,桥上捧瓯而过的童子,曲折的古松、星星点点的桃花树,青绿色的映衬中,三位临流而坐抚琴清谈的白衣高士显得尤为突出,右侧高士蹙眉抚琴,中间听琴者低头细审,其面部结构、发须质感刻画得相当逼真,左侧一人似是听得入迷,挥舞手臂的动作显示了肆意不羁的个性。

桃源文化悠久绵长,不仅唐宋元时期都有相关诗文创作,而且李昭道、荆浩、关仝、郭熙、李唐、马和之、赵伯驹、伯骕、刘松年、赵孟頫、钱选、王蒙等人也都有桃源图流传,内容形式不尽相同,而且大部分已经遗失。至明代,桃源图再次流行兴盛,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动荡引起的避世心理,主要是源于明人对自我觉醒和精神超越的思考与追问。不仅存世的36幅中有十余幅出自仇英之手,文征明之子文嘉的《钤山堂书画记》也证实了明代桃源题材绘画风潮确实肇始于仇英。

令人不解的是,此幅画虽被冠名为《桃源仙境图》,却没有一个具体的人物场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似,而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另一幅被认为是仇英中青年时期的《桃花源图轴》中,图像与《桃花源记》文本有着极高的吻合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在后一幅桃源图中找到了重要的启示。

相隔40年,乾隆在此画右上方和前隔水的两则题跋不仅反复强调这是仇英临摹宋人赵伯骕的作品,还着重强调宋人汤汉在《陶靖节集》中的一个注解——陶渊明的“钞锣谿”之典出于《桃源经》。大量查阅后,笔者只找到两部相关的道教经典:一是上清派士族推崇的《桃源古洞真经》(亦称《上清大洞真经》东晋时期广为流行);另一个是语言平白通俗的《桃园经》(亦称《桃园明圣经》,年代不详)。这两部经书的共同点,是对关羽的推崇以及对忠孝礼义、人间正道的歌颂。《桃园明圣经》不仅听起来像极了“陶渊明圣经”,而且据记载,《陶靖节集》(靖节,为陶渊明谥号)遗损部分里确实有对三国故事的评述尤其是对关羽的赞颂……

其实,桃源题材不同的故事源头早已引起张眠溪等学者的注意,而武汉大学申万里教授也对关羽崇拜在明代士大夫群体里的盛行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这自然引发了笔者的猜想:此幅《桃源仙境图》遵照的文本如果并非《桃花源记》,有没有可能是上述两部经书的其中一部?

历来抚琴听琴的图像就是伯牙、子期知音情义的象征,而且,此画右下角岩石上款署:“仇英实父为怀云先生制”,怀云先生即陈官,晚年仇英正是他的驻府画家。彭年记载,陈官“与十洲善,馆之山亭,屡易寒暑,不相促迫”,可见二人情深义重。此图中段松林中一对交谈的友人也可能是画家与赞助人忠诚情义的象征。当我们以这样的角度重新揣摩前景中三个人物的表情和神态,便会发现从右及左真有可能就是我们熟知的刘备、关羽和张飞。忠义武夫化身高尚士夫,这正是明人关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两部古经书内容上虽然与《桃花源记》不同,但其强调回归世道人心的终极意旨却都是一致的。《桃花园明圣经》有核心句云:“经者,人生之径路;径有远近,路有易难……使至于坦途,达之于通都。”这坦途与通都不正是人心中的桃花源吗?崇理守义,保持节操,以真心直面人生,不思得失,不虑毁誉,才是进入桃花园的正途。关于桃源与桃园的秘密,仍等待我们探寻。

从仙境、人境到心境,究竟是不是物理上实际存在的地方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每一个世间有内省力的问道者心灵的源头和精神的家园。正如恩斯特·克里斯和奥托·库尔茨在《艺术家的传奇》中所说:“一个艺术家的名字是否被记载下来,并不是依据他的艺术成就的伟大和完美的程度——尽管这有可能客观地加以评定——而是根据艺术品所被赋予的意义的大有迹可考的记实之文。”从这层意义上审视仇英的桃源图,波士顿版的《桃花源图轴》情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述一一对应,可视为该文本的图解。而这幅《桃源仙境图》与《桃源古洞真经》抑或《桃园明圣经》中桃园结义故事的诸多关联所揭示的义理,愈发证明了仇英桃源(桃园)题材绘画对于人文传统的理解深度。

画面右上方接近顶端的山亭中,一蓄须之人依凭窗棂,俯视着下方, 山亭下方正是整幅画面中的水路源头,这也许才是仇英自己的写照。他的老师周臣师法弘治院体画家陈暹。经考证,陈暹、周臣到仇英,这三人不仅皆是非古人无师,而且都是行事风格上不张扬造作、不喜亲世事、不贪慕虚名浮利的得道超越之人。

陶渊明笔下,打鱼人可以偶入桃花源,高尚士刘子骥却寻不得。仇英守着自己的心,守着桃花源。崛起于高处的他又怎会在意尘世间不明就里之人的毁誉纷杂呢?清代王麓台《迷津之宝笺》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对于世间道理的领悟,古人境界高山仰止,我们要虔诚学习的,又何止是画呢!桃花源在哪里,如何通往,不足与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