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难民法与难民生活

法制日报 2015/11/2206:55 显示图片

原标题:汉堡难民法与难民生活

哈堡科技大学对面的难民营实景。

□ 文/图 杜如益

每天打开电视,德国电视台总会将国内政治新闻的一部分宝贵时间,留给报道难民问题。2013年我到德国马普所访学时,住在汉堡市南部的哈堡区,那时哈堡科技大学(TUHH)还有一个可以跑步的大操场。2014年3月初,发现操场被封了,里面建起了简易帐篷,然后从科技大学的同学口中得知,操场被征用来接收难民。学生们自然颇多腹诽,有些调皮的学生,甚至在学校附近的墙上画讽刺涂鸦,下面用英文写着“欢迎你,难民!(Welcome, Refugee!)”后来我改去森林里跑步,每天坐公交车路过难民营时,感觉里面的生活井然有序。接下来读博士,更是看到渐渐适应汉堡生活的难民大叔,端坐在难民营门口悠闲地吐着烟圈消夏。烟草在德国可不便宜!所以当时我对他们的生活倒是有几分羡慕,而一条铁丝网的外墙,倒是也把难民营和外部居民的生活隔断了。据说他们每天会有生活物资供应,所以也不用去超市排队买东西,也就自然相安无事了。

难民问题加剧是在今年五六月份,忽然大量的难民涌入欧洲,而德国是一个理想的目的地。德国作为欧盟大国,自然要承担起责任。然而,德法之间的政治博弈、德国内部的党派分歧、不同地区民众的态度差异,都使难民问题复杂化,并对引入难民的数量、缓急、财政支出、保障方案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汉堡作为德国的一部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德国2.5%的难民数量。其实单纯从财政角度,汉堡能够承担更多一些。当然,接受难民不是说大话,落到实处就发现有着种种问题。首先,德国民众对难民的怜悯之情是有稽可考的,从形形色色的民间救助组织和基金会就可以看出一二;其次,安置难民力图做到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较低干扰,这样就要政府花不少心思。

汉堡从七月起,大约每天接纳四五百难民,这就意味着首先要给他们地方住,因为即使是临时建筑也要有安放临时居住设施的地方。汉堡本来就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有些困难的。何况,在欧美许多国家,地产的价值是会受到邻居构成的影响。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讲,如果附近多了几个难民营,总像头上悬了一把刀,房子也怕不好出手。经过博弈协调,汉堡市还是粗略地按人口和土地比例,将难民份额成功分配到了各区,各区又分到各个社区,目前汉堡约有200个已经建好的难民营,其中最小的难民营在哈堡区的威尔斯道夫(Wilstorf),只能容纳12个难民;最大的在阿托纳区的巴很费欧德(Bahrenfeld)社区,是坐落在施那肯伯格大街的“第一难民接纳中心”,容纳了2900个难民。现在汉堡整体接纳18000以上的难民,并计划在几年之后达到三万左右。今年九月新修订的《保障难民安置设施法》,在原法主要对商用土地房屋征用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私人闲置房屋和土地的征用规则,可见问题的紧迫性。而且,另一方面政府投资增建难民公寓,几年后将让难民走出临时建筑,享受公寓住房的生活。

住的问题争议最大,吃的问题相对好解决,当然众口难调、这里说的只是果腹层面。各种难民补贴自不必说,汉堡市在医疗上也下了大气力,一个是根据德国联邦的《庇护法》对接纳难民进行“初始身体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知移民安置机构;另一方面,依据《庇护申请人支出款项法》,庇护申请人可以享受急救和住院的救治。这些支出由AOK公司(德国最大的公共保险机构)来承担。此外,难民还可以得到心理救治,他们可以向汉堡的心理医生和心理治疗机构咨询。为了减少公共场合传染病的传播,难民需在安置地就近接种疫苗。

汉堡的民间组织不仅捐助了金钱帮助难民,还成立了穿着捐助组织。主要集中在上衣、鞋子、童装等几个方面,而且明令捐助衣服必须洗干净,脏衣服不收;还必须是自己仍然愿意再穿的衣服,破衣服不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难民孤儿的特殊关注,帮助他们融入德国,体会家庭的温暖。很多汉堡当地的单位,还给难民提供一些其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这也不失为一种帮助难民融入德国社会的努力。

种种迹象表明,德国人对于难民还是有一颗怜悯之心的,他们同情和理解难民,希望能够帮助难民,让他们在新的国度有一个崭新的开始。很多设计,包括每个难民营人数的详细记录和分配、未来建设计划,都体现了德国人的细致和严谨。然而,现实很骨感。语言问题倒在其次。因为通过培训和每天频繁的使用,大部分难民的德文水平都会得到提高。尤其是青少年通过上学,可以在两三年之内很好地使用德语;对于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人,虽然会有些吃力,但是一般在两年左右都能够应付日常生活。第二个层面是生活习惯问题,有些难民营附近的墙上挂满了难民们晾晒的衣服,这在德国是罕见的。德国住宅必备烘干室,衣服一般是不会晾在外面和阳台的,阳台夏天用来喝啤酒。还有就是德国社区生活整体很静谧,如晚上八点以后就不允许往垃圾桶里扔玻璃瓶子;开party的噪声,也会引起邻居的投诉或者报警。德国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问题,并非只是难民,就是很多留学生也在接受考验。第三个层面是德国人对生活秩序的偏好,恐怕很少有民族如此热爱提前半年制定计划、见面必须要预约、每件工具固定用来做什么、乘车、购物的排队秩序,凡此种种、都有定式。据电视采访,有些居民反映,难民来了,不敢用公交车了。身边的同学也说,上车逃票的问题严重了,有时候一天被查三次票,这以前在汉堡是不可想象的。

汉堡在未来几年难民总数将达三万左右,对于这个接近180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这个城市每天都在改变着难民们,同时,难民们也在改变着汉堡和德国。他们终有一天要走出围墙,与德国人共处、竞争,难民问题或许会激化。难民们能否逃出游离在德国社会边缘的命运,还要看整个德国社会包容度的提升速度。

作者系汉堡大学博士研究生、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与国际私法研究所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