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香港救护车 免费救护
“谁该扶病患上担架?”这个本来再简单不过的事,近日却成了全国热议的话题,甚至连香港本地媒体都有报道。上周一位张姓记者搭乘南航航班从沈阳前往北京,途中突然感到剧烈腹痛,孰料祸不单行,飞机降落后先是迟迟不开舱门,及后赶来的救护人员和空姐机长又吵作一团,谁也不肯扶病人下飞机,亦没有携带担架。最后病人忍痛自己“蹭”下结冰的舷梯,再爬上救护车。两班人嘴上说“小心”、却无人帮手。折腾了至少1小时,张某才被送往医院。入院后没有第一时间推入急诊室,反而面对的是给救护车结账、医院急诊挂号和交各种检查费等杂事。张忆述“闭着眼睛让人从自己钱包里随便掏钱,连核实的力气也无,只剩求命一念。”发病15小时后终于接受紧急手术,取出一段坏死小肠,脱离生命危险。难怪张在微博上感慨:“幸好我还活着,可以指出这些漏洞”。
面对这位“幸存者”的奇遇,香港民众大多表示不可理解,因为香港的急救程序与内地有很大差异。
北京与香港
叫救护车的不同体验
看似偶然的事故其实并不偶然。何小姐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她在两个月里分别体验了在北京和香港呼叫救护车,感受截然不同,从中也可窥视到两地医疗系统巨大差距。
先是在北京。何小姐的外甥女从国外回北京过暑假,因水土不服在商场里晕倒了,何小姐立即打电话叫救护车。救护车将她们拉到医院,收了钱便离开。跟着医院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让家属去交1000元押金,据何小姐回忆说:“当日身上所带现金不够,非常狼狈。好在老公及时赶来,否则不知会不会被拒之门外。”家属们跑上跑下交费、交检查的预约单、排队、租体温计,累得满头大汗仍不得要领,急诊室医护人员却在一旁聊天,不予帮忙。
忙活了几个小时,所有检查做完并拿到验血结果,医生却说:“一切检查正常,但不知道妇科有没有问题,建议你们去挂个号。”何小姐无语:“想不明白,一个小女孩中暑跟妇科有什么关系!”
同样是晕倒,何小姐的老公在香港体验了不一样的急救服务。拨通999急救电话后,大约10分钟就有三位救护员推着担架车来到家里。一人为何小姐老公量血压,一人询问发病经过,跟着将病患抬上担架床,并告诉何小姐不用担心。上了救护车,戴上氧气面罩,扎手指测血色素和血糖,将病情输入电脑,收到医院指示后开车前往医院,一切有条不紊。
到医院后,何小姐老公被护工推入观察室,何小姐前去急诊挂号,100元。负责挂号的姑娘问她带钱了吗,没带钱补交都可以。跟着老公做了各项检查、抽血化验、脑部磁力共振、心电图、胸部X光等,去到每一处检查都是由医院护工推车前往。检查完毕后,他觉得并无大碍要求出院,医生为求稳妥,建议他继续住院观察。住了两天医院连急症挂号,一共花费仅200港币。
被称为“白车”
香港救护车运营方式
人们在港产片和港产电视剧里经常可以听到:“某某心脏病发,快打999”、“某某跌落山骨折,快叫白车!”的台词。在香港,由于救护车车厢外部通常漆的是白色,故被市民亲切地称为“白车”,为市民提供紧急救护及非紧急救护服务。
紧急救护服务主要是为情况危急的伤病者提供送院前期治疗,并把他们送往医院,立即接受医疗护理。而非紧急救护车运载服务,则为伤病者提供往返医院的运送服务。目前,香港共有4家政府及民间机构提供救护服务,包括:香港消防处、医疗辅助队、医院管理局及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
在处理紧急救护时,通常由香港消防处辖下的“白车”负责,共有368辆,另外还有流动治疗车4辆、乡村救护车4辆及救护电单车36辆,香港市民可免费享用此服务。
在香港,寻求紧急救护一定是“拨打999”,这是24小时紧急求救电话。接通后,接线员会直接询问:发生何事?事发地点?简述伤病情况和联络电话,并将内容记录入计算机系统。跟着会立即派出救护车及救护员赶赴现场。本周五记者在港铁车站外便见停了一辆“白车”,救护人员正推着可升降的担架床进入车站。
“12分钟内到达现场”,是消防处紧急救护车给市民的承诺。据统计,香港在2014年有74.7万次救护服务,运载67.1万伤病者入院,有94.4%的紧急救护能在12分钟内到达现场,并且将伤员载到就近的医院。
免费救护服务
为避滥用倡行分级制
0元,24小时,12分钟内到达,香港高效快速的救护服务为市民带来生命的保障,但如此方便又免费的服务,难免也存在被滥用的情况。比如年长老人想去医院就医,因为行动不便就打个电话叫“白车”,因为有医护人员可以“抬”着下楼;去野外郊游感到疲累或迷路,召个救护车返回市区;子女手指被刀片割伤,父母担心之余便想到叫救护车;有人在商场受轻伤,为逃避承担责任,商场负责人又召救护车检查……还有更离谱的,如失眠、鼻塞、晒伤、眼皮跳,或者干脆就说自己“不舒服”要去急症室等情况。每当提起这些奇葩理由,总让很多前线救护员感到无奈。
香港滥用救护服务的情况近些年愈来愈多,据消防处报告,平均每天就会有超过80宗之多,因此部分影响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士。因为目前的紧急救护服务为“先到先得”形式,无论伤病者的情况如何,所有召唤均会划一以12分钟为目标召达时间处理。换言之,控制中心只会根据电话的先后次序依次调派救护车,而不是按伤病者的病情缓急来处理紧急救护服务召唤。
为减少滥用,2009年香港政府就开始研究对策,参考国外经验,提出建立“救护车分级制度”,把目前划一的12分钟到场的救护服务目标,分成9分钟、12分钟和20分钟三级,优先处理情况危急或有生命危险的个案,例如心脏病发、不清醒或严重交通意外的伤病者,让更紧急的病人尽早获治疗。
但此建议惹来质疑,认为消防处想“偷懒”,在毋须大增人手等资源下令救护服务达标,也有意见指出市民表达或理解能力欠佳,可能因此延误病人救治,故“救护车分级制度”到目前仍被搁置,未提到议程,唯有靠市民自觉,得当使用“白车”资源。本报香港特约记者 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