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战神”刘牢之一生三次背叛,最后走投无路上吊死了
男人一旦变节,如同女人出轨,内心特别敏感。一阵微风吹起,一个人影晃过,都可能惊出一身冷汗。
刘牢之的前半生是个顶天立地的猛男,后半生成了神经衰弱的“萎男”。司马元显是自己找死,他是自己吓死。来看看他穷途末路前的心理波动。
刘牢之被削兵权后自尽
第一:孤注一掷。
司马元显被杀后,刘牢之坐在家里眼皮不停地跳,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宫廷内臣刺耳的声音:皇上有诏。
刘牢之慌慌张张跑到外面,跪下接旨。他有了新的职位:被任为征东将军、会稽内史,调离京口。不久,听到了另一个任命:桓玄的堂兄桓修任徐州、兖州刺史。
刘牢之呆了,头脑中一片空白。
此前他一直是市级干部,没做过省级干部,所以任会稽内史属于平级调动;而征东将军属二品,级别相当高,如果单论官位,还算升了,他应当高兴才对。
但明眼人都知道其中的猫腻。
1、刘牢之的发迹地在北方,去南方就成无根的树,肯定要枯死的;2、他的大本营京口被桓家一锅端了,赖以生存的北府军,头头换成了“桓老板”。他在军中只剩级别,实际已是文官。
刘牢之喃喃自语:一开始就夺去我的兵权,大祸临头了。
在桓玄府中,也有个人嗅出风声不对,就是始终滞留未归的刘敬宣。他思来想去,跑到桓玄身边说:父亲长期在军队里,现在让他转业,可能不太适应。我回去劝劝,让他去上任。
桓玄点点头说:也好,这是国家需要,不要有情绪。
刘敬宣风一样地跑回了家,对刘牢之说:桓玄已经对你动手了,他家的地形,我非常熟悉。你只要带上少数人偷袭,我在里面接应,一举成功。
刘牢之眼露凶光,说:好,就这么干。
刘敬宣又跑回去,对桓玄说:父亲已经想通了,过几天就去会稽。
桓玄没有在意,刘敬宣晚上就住在桓府。
第二:疑神疑鬼。
第二天一早,大雾漫天,桓府的大门外,刘牢之带着几十人悄悄埋伏起来。他和儿子约好,等大门一开,立即冲进去,在刘敬宣的带领下,直奔桓玄内室,一刀解决。
哪知道左等右等,就听不到大门“咯吱”打开的声音。过了约定时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刘牢之越来越慌,是走漏风声了吧,刘敬宣一定被抓住了。
刘牢之下令回撤,一到家就率领部众从建康城内转移到北郊。
在桓玄府内,刘敬宣也是着急得心要跳出来。管家说:今天雾太大了,这么早也不会有人来,大门就推迟一会再开吧。
在建康郊外,刘牢之问刘裕:如果我北渡长江,到广陵依靠女婿高雅之,你会追随我吗?
刘裕说:你当时手下有几万人不战而降,现在桓玄刚刚得势,威震天下,你就算到了广陵,哪能逃得了呢?
说完脱下军装,宣布回家种田。当天就返回京口,跟他一起走的还有刘牢之的侄子何无忌。
刘牢之把手下的大将召集起来开会,问:我想割据江北,对抗桓玄,你们认为怎么样?
参军刘袭拍案而起,说:将军您往年背叛王恭,近日背叛司马元显,现在又要背叛桓玄。一生三次背叛,天地能容得了您吗?
立即起身,不辞而别,其他人一言不发跟着走出会场。
第三步:全面崩溃。
刘牢之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能起身。突然听到喊声:父亲,我来了。
刘敬宣逃出相府,得到消息后,跟着跑到这里。两人面面相觑,已经调动军队,谋反肯定泄露了。
刘牢之说:你去京口,快把家人接出来,我们一起逃走。
刘敬宣匆匆而去。刘牢之带着少数侍卫逃往江边,又不巧的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地点,刘敬宣又耽误了。
刘牢之惊恐之下,心想:全家人肯定都被杀了。恍恍惚惚向江边走去,江风吹来,这才发现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了。
无边的绝望袭上心头,红尘的纷纷扰扰、人生的浮浮沉沉,都如梦而去,这就是天意吧。刘牢之走到江边的一棵树下,上吊自尽。
不一会儿,一群人影匆匆赶到,刘敬宣带着家人奔来了。看到父亲的尸体失声痛哭,随后匆忙渡江,逃往广陵。
一些北府将士把刘牢之的尸首装进棺木里安葬,桓玄听说后喜不自禁,下令刨开刘牢之的棺材,将尸体斩首,在街上示众。
一代名将就这样窝囊地死去,让人扼腕叹息。他的悲剧在于:男人到了他这个份上,一定要做“老大”了。如果还想当“小弟”,不停地跳槽,哪个“老大”能容得了他呢?
桓玄手下大多是小人
王恭、孙恩、司马元显、殷仲堪、刘牢之全都倒下了,桓玄一统江湖、威风八面。一群小人跟着鸡犬升天,如果俯望建康城,看到的是:群魔乱舞。
先来看桓玄的左膀右臂。
1、殷仲文,殷仲堪的堂弟,本来和桓玄有仇。但他的妻子是桓玄的姐姐,他就是桓玄的舅子。关系不咸不淡,他还在司马道子手中做官。此时一看到桓玄得势,屁颠屁颠地跑过来。桓玄一见相当兴奋,为什么呢?
原来殷仲文是个大才子,而且不是死读书的那种,全凭天赋,后世的谢灵运曾经称赞说:殷仲文如果读书有袁豹(东晋学者)一半那么多,文采绝不亚于班固。
殷仲文就成了最得力、最贴心的助手,后任侍中、兼领军将军。他最大的乐趣是贪污,家中积累了上千万财产。
2、卞范之,文采出众。他和桓玄从小就是铁哥们,桓玄一路走来,背后都有他的影子,被任为丹阳尹,掌握京师安全。他也是大肆受贿,挥霍无度。
桓玄还拉拢了豪门大族。
王谧,就是替刘裕还赌债的这个人,见风使舵,头脑转得快。桓玄晋升他为中书监、散骑常侍,代理司徒,位居三公。
为了表示自己宽宏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以前和他有仇的人也既往不咎,代表人物叫刘迈。
他做过殷仲堪的参军,多年前,因为桓玄在殷仲堪眼前舞枪,他当面痛斥,差点被桓玄派的人杀死。
此时也跑了过来,桓玄很惊讶,问:你不怕死吗?还有脸来见我?
刘迈说:管仲曾经射中小白(后来的齐桓公)的衣钩,寺人披曾经斩断重耳(后来的晋文公)的衣襟,后来都被重用了,再加上我刘迈,正好凑够三个。
桓玄听了哈哈大笑,任他为竟陵太守。
这些小人只是绿叶,真正的红花是主角桓玄,说起无耻,其他人真是小巫见大巫,黯然失色。
扬子晚报记者 杨民仆
(双休暂停,下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