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秋和“二密棲”

北京晚报 2016/01/1514:08 显示图片

原标题:刘叶秋和“二密棲”

刘叶秋先生为了静心编辑《辞源》第二版,在院子里搭了一间小屋,面积只有二米七,他幽默地称之为“二密棲”

上周五的书乡周刊做了《辞源百年》专题,纪念历代辞源编纂者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但是在文章中我把第二版主编刘叶秋先生的名字写错了。原来当时看到刘叶秋先生的名字,我心想:“好名字,一叶知秋啊。”于是直接打出了“一叶知秋”,删改的时候变成了“知叶”。

赶紧给人家属道歉吧。我给刘先生的儿子刘闳先生打电话,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又没有来得及请了解《辞源》出版的专家审查,发稿和校对的其他编辑都过于相信我,没能校对出差错。本来编写这篇文章是向老一代致敬,结果我自己未能学到老编辑、老学者的细心谨慎。刘闳先生非常宽容,接受我的道歉。还说自己一直是北京晚报的忠实读者,从晚报创刊到复刊,一直都订阅北京晚报。

在电话中我了解到刘闳先生现住的依然是刘叶秋先生当年编辑《辞源》第二版时居住的平房,非常感兴趣,冒昧提出登门拜访。刘闳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挺好找的,就在丰泽园饭店对面儿。”我放下电话,带了一个果篮,直奔珠市口西大街。

刘家处在一座大杂院的东角,简洁干净,客厅挂着刘老先生的一幅书法作品。刘闳夫妻热情地向我介绍当年的情景:“这房子是翻修过的,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家里人多,特别拥挤,父亲为了静心编辑《辞源》,就自己在院子里搭盖了一间小屋,面积只有二米七,放下一张单人床与一张小二屉桌之外,就没有空地了。就是这样的小破屋,他还喜题一匾‘二密棲’,谐音二米七。”

刘闳先生说父亲1958年调到商务印书馆参加《辞源》的修订工作,是三大主编之一。以其扎实的学问做了大量工作,逐条审阅,通读了四遍《辞源》。编辑《辞源》第二版的时候,家里的资料一直堆到顶棚。为了更好的工作,他有时候就在商务印书馆的办公室睡觉,桌子、椅子一拼就是床。

刘闳先生说,“文革”时期,《辞源》修订工作被迫中止,父亲赋闲在家,全家只能靠母亲教书的收入度日。他还记得父亲用废报纸练书法,写完就当作引火之物烧掉。父亲也因为经历太坎坷,不愿意孩子再学文史,只教过他查字典,说词典是没有政治性的。

我通过这次登门拜访,再加上多方面的学习,了解了刘叶秋先生是个大学问家。他是俞平伯的入室弟子,论学问是少有的全才,典故出处信手拈来,在词典编辑学、古典文献学、文言笔记小说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作为《辞源》的三位编纂者之一,他在词语溯源、书证说解、纠谬补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而使此书内容更臻完善。在为保证《辞源》的质量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同时,他还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辞书、笔记小说、以及古代文化其他领域的探索研究,四十余年来笔耕不止,屡有建树。他撰写的《历代笔记概述》、《中国字典史略》、《编辑的语文修养》等等都是开创性的著述。1982年,刘叶秋和宁宗一先生以联合培养的方式,在南开大学招收笔记小说方向的研究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以这个方向名义招收研究生。

刘叶秋先生世居宣南,对于南城的景物人文了然于胸,写了不少谈北京的文章。他过世后,夫人汪元澂帮助整理出版了一些图书。刘叶秋先生的文章被认为是了解南城的重要史料。例如纪晓岚故居就是因为刘叶秋先生对于阅微草堂的回忆而确定了地址。关于阅微草堂的地址,刘墉只说在虎坊桥,而刘叶秋先生的祖先曾经买下阅微草堂,他早年就居住在阅微草堂。直隶会馆还曾向刘家催收过“阅微草堂”的房租。刘叶秋先生在文中不但清楚地说明了草堂世纪初的样子,连左邻右舍都说得清清楚楚,为确定阅微草堂的准确地点提供了最直接的史实论证。(阅微草堂的残存建筑现保存在晋阳饭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