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慎终追远 过年别忘祭祖
过年,这个流淌在中国人血管里的词汇,如今被人们当做味道品评时,有人说越来越淡,有人说还是很浓。
浓里是传统春节所蕴含的天文历法、民间信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种种深厚悠远的文化;淡里透着对浓的期待,渴望将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完好地保存下去、发展下去。
虽然,春节有些习俗或者仪式可能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春节的主题和精髓永远都不会过时。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民俗文化专家,为大家聊聊过年的那些味道。
跟几个青年朋友聊天,问他们知道不知道过年要祭祖这个民俗,他们几乎众口一词说不知道。后来又问了一些人,他们也对过年祭祖的习俗不知其然。显然,很多人并不把过年祭祖的民俗当回事儿,甚至于把它给忘了。
其实,这不能责怪那些年轻人,也不能埋怨人们的无知,因为祭祖这个年俗,在“文革”时被当做封建迷信的“四旧”,受到了彻底的批判和摒弃,使很多人过年不敢再提这个“祭”字了。
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我们在宣传年俗时,也很少说到祭祖的话题。这么一来,自然就让年轻人不知过年还有祭祖一说了。
其实,祭祖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内容,也是过年不可分割的情怀。自打有过年这个民俗,就有祭祖这个内容了。
过年祭祖,这是必须的!
为什么过年必须要祭祖?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叫慎终追远?就是今天活着的人不能忘了自己的先辈,忘了自己的祖宗。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
我们每个人不是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父母的生命是他们的父母给的。假如没有他们,我们今天能过上好日子吗?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先祖。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年祭祖就是在慎终追远。
此外,我们平常说的在天之灵,指的就是自己仙逝的列祖列宗。他们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他们时时刻刻在关心注视着后代子孙,后代子孙也通过祭奠求得他们的保佑。正因为如此,各个家族才能传宗接代,中华民族之才会繁衍不息。
春节,是一年当中民间最主要的节日,过年的重要内涵是家庭团聚、辞旧迎新、祈福新年。所以自古以来,在过年的时候祭祀祖先、告慰亡灵成了过年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
其实,慎终追远是人类共同的美德。西方国家为此专门设立了感恩节。让人们不忘在生命中帮助过自己、有恩于自己的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和先祖。
为什么现在很多家庭缺少凝聚力?为什么许多家庭老人去世后兄弟姐妹之间失和反目?这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缺少感恩情怀,丢掉祭祖的习俗有很大关系。
过年怎么祭祖
过年祭祖的历史悠久,作为仪式,它是伴随着过年的习俗而产生的,虽然全国各地过年的习俗大同小异,但在祭祖这个环节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祭祖的时间,有的地方是从腊月二十九就开始,一直到正月的初五,有的从大年三十开始,到正月的初一。
其实,这种祭祀指的是延续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供桌摆放的时间。而真正的祭拜只有一个时辰。当然这个祭拜的时间各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河南是正月初一的五更;湖北是初一的天亮;台湾是初一的三更;北京是初一的子时。
与此同时,祭祀的方式是基本相同的,就是在除夕之前,家家户户要设立供桌,供桌不能摆在明面儿,要设在背光或相对隐蔽一点的地方。
为什么呢?因为祖先是在天之灵,按民间的说法,他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阴间),所以不能在阳面上露脸儿。
供桌摆好之后,家长(健在的长者)把家谱拿出来,将祖先的像和木制的牌位,按辈分高低摆上。一般是追远到五代,但有的家庭的上限是到曾祖父那辈儿,因为太远了,后辈人已经不知其名了。
摆好牌位后,安放香炉和供品,老北京通常的供品是三干三鲜或五干五鲜,三种或五种干果和新鲜的水果。水果通常不摆梨、山楂等,供品切忌用双数。
此外还有点心、米饭、枣糕等。有的地方叫“天地供”。老北京没有此说。但是吃年夜饭的时候,要在供桌上给祖先摆放碗筷,并且象征性地在碗里夹些鱼、肉、菜,初一吃饺子的时候,给祖先供桌上的碗里,象征性地放几个饺子。
供桌供品备齐后,老北京的家庭,在正月初一的子时,由家长主祭,一家老小相随。
主祭者先念祭文。祭文没有固定要求,由各个家庭根据情况撰写,没文化的人家可以念叨几句。总之,要把家庭在过去一年的情况,以及新的一年的愿望,向祖先“汇报”,祈愿和祈福。
念完祭文后,主祭要焚三炷香,叩三个头,祈求实现心中的美好愿望。他做完后,家里的其他成员按辈分和长幼,接着焚香叩头祈福。
在老北京,一般的家庭的祭祖仪式做到这里,就算结束了,但也有的仪式还要烧纸,俗称给祖先“送钱粮”。
在老北京的农村,有到坟地祭祖的。但到了民国以后,过年祭祖主要是在家里,而且仪式也有所简化,比如减去了念祭文的环节。
也是家庭传统教育的课堂
老北京人大多住在胡同的四合院或大杂院,通常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过年祭祖比较方便,而且像过年吃饺子一样,已经形成非常常规的年俗。
现在的城市家庭已经简化,年轻人成家后,一般都跟父母分着过,平时工作忙,只有到节假日才有机会跟父母团聚。由于平时跟自己父母接触少,对自己家族的情况知之不多,有的年轻人由于爷爷奶奶去世早,自己生下来也没见过,甚至连他们的名字可能都不知道。由此看来过年祭祖是非常必要的。
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曾祖父(太爷)或者再往上还有情可原,因为离自己太远,但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名字总应该知道。这就得通过祭祖来认识了。所以说,过年祭祖也是家庭传统教育的无声课堂。
随着城市家庭人口的简单化和互联网时代的特殊性,笔者认为,祭祖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比如一个家庭的成员住得比较分散,那么可以由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在家里牵头,其他成员过年到他家去祭祖。此外,年轻人可以在网上组织自己的家族成员集中祭祖等。
总之,过年在辞旧迎新的时候,一定别忘慎终追远,不能把祭祖的传统给丢喽。
多知道点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祭祖
阴历七月十五,又简称“七月半”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放在供桌上,再在每个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在江西、湖南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祭祖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冬至祭祖
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所以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冬至祭祖之俗,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冬至作为节候甚或岁首,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祭祖所表达的正在于此。
本期嘉宾:刘一达
京味儿作家,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制图/周建文 廖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