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环画百年回望:我们的共同回忆

凤凰江苏综合整理 2016/03/1709:32 显示图片

连环画,它有个更为通俗的名字——小人书。

中国的连环画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它们都是以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

直到上世纪20年代,随着出版业的发展而兴起,连环画才正式定型,成为通俗的普及读本。

连环画近百年历史,也是中国人阅读的百年记忆。

上世纪30年代,张乐平《三毛流浪记》。

上世纪30年代,周云舫《张勇平阳传》

1920-1949

从20年代到40年代,以上海为大本营,全国各地开始流行,产生了一批受到群众喜爱的作品,也出现了一些深受群众爱戴的连环画家。特别是在鲁迅、茅盾、瞿秋白等文化革命先驱们对连环画的重视和倡导之下,连环画在30年代到40年代,逐步实现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变革,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最早的石印连环图画朱芝轩的《三国志》是一部有两百多幅的连环图画,用原来的回目作为说明,连环性不够,也并不通俗。直到民国以后,上海丹桂第一台上演连台戏《诸葛亮招亲》、《七擒孟获》,朱芝轩约了刘伯良、李澍丞,根据舞台上活的形象,制作连环图画。这就比过去通俗,并具有连续性。不过,那时的背景还完全仿照舞台的样式,不画真实背景。

以后就逐渐发展到在画面上加说明文字,这样就更得到了读者的欢迎。第一部加说明文字的,是刘伯良的《薛仁贵东征》。

20世纪20年代,除世界书局和另外几家大书局曾经短期出版过连环画外,大约有20多家经营出版连环画的小书商,从事连环画创作的专业作者不超过10人,其中知名的有刘伯良、李树丞、朱润斋和陈丹旭等几位。

陈丹旭为世界书局画了3部连环画后,未见再有作品问世,而其余3人都以画连环画终其一生。刘伯良的画,有些像国画写意画,曾风行一时。但由于人物形象定型,受欢迎程度逐渐下降。继而李树丞和朱润斋的画兴起。李树丞画得比较细致,且有丰富的背景衬托人物,但也因人物形象变化少而最终被朱润斋所代替。

朱润斋的第一部作品是《呼延庆》,宏泰书局出版。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历史演义和章回小说,而且多半由自己编写,在编绘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原作而有所创造和发展,人物画得较生动,背景完全摆脱舞台影响,而且处理较为得当,因此作品受到普遍的欢迎。出版作品不下数十部,代表作品为《天宝图》。当时一般青年工人和小学生,都把买早点的钱省下来看《天宝图》,以至民间流行了一句顺口溜:“看了《天宝图》,忘记肚皮饿。”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三国志演义》,上海宏泰书局印行,60开本,上文下图。

继朱润斋之后,在当时连环画界有影响的作者有周云舫、沈曼云、赵宏本等。

周云舫,15岁就开始创作连环画,懂得素描,因此古装时装都能画,被誉为“全才画家”。他的成名作是《张勇平阳传》和《封神榜》,还与编辑胡水薄合作,画过抗日题材作品《大战成家堡》和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十三勇士》。他与朱润斋旗鼓相当,各有一批追随者,一时有“朱派”和“周派”之分。

由于双方在创作上的相互竞争,促使连环画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沈曼云的画,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形象生动耐看。他擅长画戏曲故事与武侠小说题材,代表作有《十八罗汉收大鹏》《七个红面孔、八个黑面孔》等。赵宏本,江苏阜宁人,自幼爱好绘画,因为家境贫穷,未能入美术学校学习,只得靠临摹香烟画片和连环画来自学,经人介绍进民众书局作学徒。由于他勤奋苦学,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名躁一时的连环画家。评者认为他的画形象生动,构图精当,改变过去连环画单一的中景构图,采用远、中、近景互补的构图方式,突出了主要人物,使连环画艺术又进了一步。

随着印刷事业的发展,胶版、影写版、彩色版、卷筒机,这些有利的条件,促使连环图画获得新的进步。在内容上,往往以一定人物为中心,每期发表四幅至八幅,绘写一段生活,可以紧密地反映当时政治以至社会生活情况。这就成了是连载性的长篇,也是各自起讫的短篇了。在印刷上,是发展到用彩色绘制,因此,就更得到读者的欢迎。这样的连环图画,有时连刊到好多年;除在原刊物发表“本传”外,有时还同时在另一刊物上画“别传”。这一类的连环图画,有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和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地下斗争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先后出版有揭露旧社会黑暗生活的《天堂与地狱》《上海即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狼心喋血记》和《史可法》《郑成功》等作品。1947年,连环画工作者进一步参加了党的地下斗争,由赵宏本、沈凡、周杏生等组织的图文出版社,自编自画出版了如《打渔杀家》等具有鲜明战斗性的作品。一些青年木刻工作者也不断创作木刻连环画,如温涛的《五叔之死》《她的觉醒》和新波的《平凡的故事》、李桦的《黎明》等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除了成本的连环画册子,各解放区还有许多画报,也是以连环画为主或经常刊登连环画的。

《连环画报》(半月刊)1951年6月创刊号(20开本)

由大众图画出版社的《鸡毛信》连环画最早的封面,1950年问世的《鸡毛信》上册

1949-1966

1949年12月,百废待兴之际,毛泽东即专门找到周扬,布置连环画工作:连环画不仅小孩看,大人也喜欢看,文盲看,有知识的人也要看,你们是不是搞一个出版社,搞一批新连环画,把神怪呀、武侠啦、迷信啦,那些旧东西去掉。

周扬与时任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蔡若虹决定立即成立一家出版社,专门负责编制出版连环画。1949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电——大众图画出版社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连环画专业出版社,负责人为蔡若虹。

大众图画出版社很快组成了一支精干的编创队伍,1950年和1951年中即出版了四十余种连环画,如由蔡若虹(笔名张再学)改编、刘继卣绘画的《鸡毛信》,还有如《东郭先生》(董聚贤、徐淦编,刘继卣绘)、《新儿女英雄传》(一、二集,伍必端、李琦、冯真、邓澍、顾群、林岗绘)、《王秀鸾》(张再学改编,刘继卣绘)、《三打祝家庄》(徐燕荪绘)等。

195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该社在社长萨空了、总编辑朱丹主持下,于1951年5月创办了《连环画报》(半月刊),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题写刊名。《连环画报》一出版,很快发行到四五十万份。它的作者不仅有古元、彦涵等名家,还有一些来自基层的美术爱好者,形成了广泛的作者群体,并不断地培养壮大连环画编创队伍。

1975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日文版,书名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

1966-1976

1966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革”,连环画当然毫不例外地遭受了一场浩劫。

17年来的优秀作品大部分被打成“封资修毒草”,连环画所根据编绘的原作如成了所谓的毒草,那么它更罪加一等,因为它把“毒草”更通俗化、普及化了,以至“毒害”了更多的群众和青少年。

1963年的连环画评奖也被作为对抗“无产阶级司令部”的罪行而被反复“清算”。连环画的编辑出版单位和编创人员被迫停止了工作,而接受无休正的“斗、批、改”和下放劳动。从1966到1970年五年多几乎没有新连环画出版,过去出版的连环画几乎不是被查封,就是被销毁,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处于精神食粮空前饥馑之中。

1970年9月17日和1971年2月11日,周恩来先后接见出版部门负责人时指出青少年没有书看的问题,还专门问:有没有人编小人书?指示要赶快解决广大工农兵特别是青少年迫切需要革命图书的问题,当他听到汇报里说阶级敌人在群众和青少年缺乏革命图书的情况下,乘虚而入,把青少年引上犯罪的道路时,周总理严肃地说道:“阶级敌人乘虚而入,说得对,但是我们自己也要负起责任啊!”在周总理一再关怀和督促下,出版部门才开始恢复了连环画的编创出版工作。

1971年下半年到1973年,才有小量连环画编创出版,《连环画报》在1973年10月才得以复刊。一些过去出版的连环画,陆续整理再版。这样到1975年和1976年,每年全国的出版数字好不容易达到五百余种、一亿余册。但是,由于当时“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控制,连环画的题材极其狭窄,有的连环画根据样板戏编绘,则只能照舞台人物形象一点不差地临摹,连服饰也得与舞台上的一模一样。这样的连环画,当然受到群众的鄙弃,在艺术创作上也是一个大的倒退。

这期间,也出现了《白求恩在中国》《无产阶级的歌》等优秀作品。

《白求恩在中国》的作者许荣初等四同志是辽宁鲁迅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他们多次到太行山区当年白求恩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从而完成了这部充满革命激情的作品(辽宁美术出版社1973年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1975年再次出版)。

《无产阶级的歌》是吴兆修编,陈衍宁、汤小铭画的一部反映《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革命事迹的作品,由于作者反复深入研究了大量有关历史资料,比较熟悉地掌握了主人公的思想特点和时代背景,所以作品也获得成功。

部队作者董辰生以在部队长期生活的经历和丰富感受,创作了《黄继光》彩色连环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2年出版),又和陈玉先等部队画家在困境中完成了《红灯记》。丁世弼的《渔岛怒潮》,丁斌曾、王仲清的《沙家浜》,以及中流等人的《李自成》等作品,都是在创作上具有特色的作品。

 

《枫》连环画刊于《连环画报》1979年8月号,在连环画届以及美术界、文艺界引发了一场争论,对连环画艺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成语故事》画库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1981年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脚本一等奖。

1976-1985

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首先是一大批青年作者觉醒,怀着强烈控诉“四人帮”罪行的激愤心情所创作的作品,引起社会上和连环画界的重视。如陈宜明等集体创作的《伤痕》、《枫》,白敬周的《草原上的小路》,由于作者自身对作品内容有着切身感受,所以,这些作品以真实的富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揭露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枫》连环画刊于《连环画报》1979年8月号,在连环画届以及美术界、文艺界引发了一场争论,对连环画艺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一批老作者在继续前进,创作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如贺友直的《白光》,是以水墨画法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赵延年的木刻《阿Q正传》、姚有信等的《伤逝》、华三川的《表》等等,都在他们原来的创作基础上做了新的尝试,在不同程度土获得成功。

第三,大批中青年作者接连涌现,他们在艺术上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使连环画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更为丰富多彩,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

另外,在连环画的编创出版丛书化、系列化方面,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人美社的《岳飞传》和上海人美社的《三国演义》都大量再版,人美社的《水浒》因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所以又重新组织绘画,由原来的26集增至30集。这期间又出版了《东周列国》、《西汉演义》、《红楼梦故事》(以上均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自成》(天津、辽宁、上海出版)、《西游记》(湖南、河北、山东出版)、《封神演义》(人民美术出版社)等长篇成套的画库。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雨花台烈士故事画库》则系统地介绍了在南京雨花台就义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李宝靖改编、雷德祖绘画的《斯巴达克思》(共四卷),称得上是一部移植外国文学的优秀长篇连坏画。北京、上海等地的《科学家故事》画库,系统地介绍了中外科学家的事迹,配合了“四化”建设的需要。

上海编创的《中国成语故事》画库,把普及文化知识和艺术欣赏相结合,使连环画艺术为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开创了一条新径,在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脚本一等奖。

由于“十年动乱”造成文化食粮的饥谨,群众对连环画的需求空前高涨,这期间每册连环画的印数一般都较“文革”前要增加数倍,有些连环画印数初版即高达百万册。一直受到群众喜爱的电影连环画,这期间也在大量出版,人美社1978年出版的电影连环画《铁道游击队》第一版印到150万册,1979年出版的《小兵张嘎》、《洪湖赤卫队》第一版印到100万册。

1980年全国出版连环画增加到1000余种,4亿余册。连环画在群众中,在城镇的图书室和租书摊站上又广为流传开来。

值得提出的是连环画史上的另一件大事,是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在院长江丰的倡导下,开办了连环画、年画系,由彦涵任系主任,并聘贺友直为教授。

连环画的理论研究工作也被重新重视起来,全国性的连环画理论丛刊《连环画论丛》于1980年8月创刊,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连环画研究会成立后改为该会会刊。1987年更名为《连环画艺术》季刊,由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

由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创办的月刊《中国连环画》1986年1月号(创刊号)及封面。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于1990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建社五周年座谈会。

1985-2000

由于连环画是主要通过出版与读者见面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出版的兴衰也直接关系着连环画的命运。

正当80年代初期连环画一片繁荣之时,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出版界开始出现片面以连环画盈利,争抢出版武打和古旧题材连环画。到1985年至1986年,不顾出版社专业分工,出版者争相出版,发行者盲目订货,一时之间连环画选题重复,粗制滥造,信誉下降,以致造成大量积压。

1986年全国连环画出版总数下降至1.3亿册。1987年再降至7000万册。不少连环画出版部门被迫“关停并转”,一些正在进行的连环画编创工作因而中辍或放弃。

造成连环画出版不景气的另一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文化生活也在急剧变化,电视的加快普及,通俗文学、摊头读物的突然兴起,使连环画不再是群众精神食粮匮乏下的主要读物,而要接受读者严格的选择,接受文化市场的竞争。

正当连环画出版开始进入逆境之时,姜维朴等致函总书记胡耀邦,建议成立以研究出版为一体的中国连环画艺术中心。文化部根据胡耀邦批示做出决定,中国唯一的连环画专业出版机构——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于1985年3月14日经文化部批准建立,姜维朴先后任筹备小组组长、总编辑、法定代表人。该社主要任务是出版连环画优秀作品、连环画理论著作和期刊,翻译引进外国连环画,以进行国际交流。

这个出版社创办的《中国连环画》月刊,于1986年l月出版(姜维朴任主编,陈惠冠、费声福、吴兆修、庞邦本任副主编)。经两三年的努力,《中国连环画》成为我国篇幅最多的,足以反映中国连环画发展概况的连环画期刊。由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编辑的理论刊物《连环画论从》(季刊)也由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1987年易名为《连环画艺术》。这是我国唯一的一份连环画理论学术性期刊。中国连环画出版社还和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的办事机构在一起办公,这样,就为连环画事业提供了一个把研究和出版结合起来的基地。

1986年3月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了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多次举行研究活动。

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迎接面临的考验,推动连环画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于1986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就连环画编创、出版、教学、发行等工作交流了经验,并对如何改革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研讨。会议期间举行了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授奖大会,

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是1981年第二届评奖后五年来对连环画艺术又一次全面的检阅。如果说第六届全国美展主要是从美术创作展出效果的角度评奖,那么,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则是对连环画作品的艺术特点、创作水平及出版后的效果,做比较全面的评判,因而获奖面较六届美展更为广泛。123件获奖作品中,包括绘画奖62件,文学脚本奖40件,优秀封面奖21件,并确定六届美展中获奖的23件连环画作品为本届评奖的荣誉奖。这样总共146件作品,远远超过一届、二届评奖获奖数。而且获奖作品的题材、风格和形式较前两次都有明显的变化和发展。同时,还评出连环画工作荣誉奖49名、优秀编辑荣誉奖7名,以鼓励那些长期从事连环画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同志和在编辑岗位做出优异成绩的编辑们。

在表现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方面,雷德祖的《廖仲凯》、赵华胜的《赵一曼》、侯国良的《李兆麟将军》、王永志的《陈赓大将》、张正刚的《淮海大战》、朱振庚的《壮别天涯》、宗文龙的《伟大的先驱》等,以不同的风格出色地塑造了革命者的形象,说明连环画表现革命斗争这一好的传统,仍然得到坚持和发扬。

胡博综的《要是我当县长》、陈玉先等四同志的《高山下的花环》、吴绍人的《赌据的风波》,由于生动地表现农村生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大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高云的《长生殿》是继六届美展获金奖的《罗伦赶考》后又一部线描的古代题材,作者在运用线描方面,仍然发挥了工细而流畅的特长。

陈全胜的《梦中缘》也是继六届美展获银奖的《辛弃疾》之后又一部在线描上富有特色的作品。

《乐叔和虾仔》是在《周末》画报上连续刊载的漫画连环画,乐叔、虾仔这两个生动而夸张的艺术形象,以诙谐的特定针砭社会邪恶而受到广泛的欢迎。

获文学脚本一等奖的是《人到中年》(王素改编)、《中国诗歌故事》(王国安、杨兆林等编)、《钗头凤》(郑拾风编)、《广告楼》(汪逸芳编)。

《中国诗歌故事》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继《中国成语故事》以后又一大部头的连环画套书,还有《通俗前后汉演义》(获脚本三等奖,马立等编,福建美术出版社)、《中国历史演义故事—宋史》(吴伯珩等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获脚本三等奖)、《唐代历史故事》(杨根相等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获脚本三等奖)都是长篇套书,如此众多的长篇获奖,也是过去评奖所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