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邓州花洲书院

大河网 2016/07/2715:01 显示图片

原标题:范仲淹与邓州花洲书院

大河网讯 花洲书院是我国著名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隅,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创办,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诞生于此。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范墉之子,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两岁而孤。四岁时,母谢氏改嫁时任平江府(今苏州)推官的山东淄州长山人朱文翰,仲淹随之改朱姓,名说。范仲淹少有大志,慨然以天下为已任。青年时游关中,见病尸遍野,立志大丈夫当以利泽生民为务。21岁到淄州长白山醴泉寺,“划粥断齑”,苦读3年。23岁辞母离家,求学千里之外的应天府书院(今商丘),“五年未尝解衣就枕,昼夜苦学。”(《范仲淹全集·年谱》)终于大通六经之旨,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授光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从此踏入仕途。天禧元年(1017年)上表获准,恢复范姓。范仲淹为官38年,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评其“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因主持的改革夭折,自请外放,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知邠州。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以疾求解边任,请知邓州,遂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

邓州,夏、商、周以及至秦汉之后为中州名郡,宋初为武胜军,后改为邓州,亦称南阳郡,属京西南路,治穰(今邓州市),领穰、南阳、内乡、顺阳、淅川5县,出任邓州者多为中央要员。宰相张永德、赵普先后任武胜军节度使,苏易简、寇准、陈尧咨、刘筠、谢绛等都曾任邓州知州。

范仲淹知邓时已57岁,且患有严重肺疾,同时遭受了庆历新政失败的严重打击,但忧国忧民的思想始终不渝。他“求民疾于 一方,分国忧于千里”(范仲淹《邓州谢上表》),孜孜民事,政平讼理,泽溥邓人,佳话传千载而不衰;他关心百姓疾苦,与民休戚与共。庆历六年(1046年),邓州自秋至冬数月干旱,庄稼枯黄,他忧心如焚,带领百姓凿井寻泉,还每月3次向朝廷奏报旱情。及到普降瑞雪,他想到来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高兴得和年轻人一样,与前来贺雪的客人一起饮酒击筹、且舞且歌:“浑祛疠气发和气,明年黍稷须盈畴。烟郊空阔猎者健,酒市暖热沽人稠。”“谁言吾人青春者,意在生民先发讴”(范仲淹《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诗),袒露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他经常深入民间,出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疾苦,“七里河边归带月”的诗句,为我们留下了他拜询父老的感人情景;他重教化、轻惩罚、废苛杂、倡农桑,亲自带领百姓凿井耕田,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在给光化军知军李简夫的诗中写道:“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描绘了他在邓州垂拱而治,民乐升平的太平景象。他在《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酝》诗中写道:“长使下情达,穷民奚不伸”,“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照千万春”,既是他孜孜民事的生动写照 ,也是他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他希望广大劳动人民永远生活在尧舜盛世,享受太平之欢乐。

范仲淹知邓,政简刑清,一年余而化行俗美,吏畏其威,民怀其德。他也对邓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曾赋诗:“南阳(即邓州)本佳处,偶得作守臣。地与汝坟近,古来风化纯”(范仲淹《依韵答提刑张大博尝新酝》),“卧龙乡曲多贤达,愿与逍遥九老中”(范仲淹《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对邓州的民风给予高度赞美,希望永远和这里的百姓在一起。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朝廷将他调任荆南府(今湖北江陵一带)时,邓州百姓遮拦传旨的使者,请求朝廷收回成命。而范公亦愿留邓。因此,朝廷准其继续留任,直至皇祐元年(1049年)正月,才离邓赴任杭州。

早在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范仲淹同科进士和挚友谢绛任邓州知州,整修“百花洲”,在洲畔城上建览秀亭。欧阳修是年过邓,作诗赞之:“野岸溪几曲,松蹊穿翠阴,不知芳渚远,但爱绿荷深。”

范仲淹知邓时已洲废亭圮。曾有诗云:“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休。我来亭早坏,何以待英游。”范公遂谋划筹资,整治了百花洲,重修了览秀亭,并在东南角城墙上建春风阁,在百花洲畔建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范仲淹常于公余到花洲书院的春风堂上执经讲学,在春风阁里以文会友,到百花洲上与民同乐,使此处成为宛南胜景。在这里,范仲淹与致仕宰相张士逊、新科状元贾黯等诗酒雅会;同致仕宰相晏珠、光化知军李简夫及当时名士王洙、张去惑等赋诗唱和。范仲淹《依韵答王源叔龙图忆百花洲见寄》一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的优美画卷:“芳洲名冠古南都,最惜尘埃一点无。楼阁春深来海燕,池塘人静下仙凫。花情柳意凭谁问,月彩波光岂易图。汉上山公发新咏,许昌何必诧西湖。”

邓州名扬天下,不仅仅是因为范仲淹在邓州创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培育了大批英才。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春风堂写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名篇、名句连同它的诞生地,便长久地印在了史书中,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滕子京,名宗谅,北宋洛阳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一生志同道合。他任泰州军事判官时,帮助范仲淹修筑捍海堤堰;仁宗天圣年间,二人同朝为官,共同劝谏刘太后还政;庆历初,二人同任边帅,抵御西夏。后滕子京用公使钱的事被人攻讦受审,范仲淹多次上表为其辩诬,使其免去刑狱之灾,先后贬知陕西凤翔府(今陕西宝鸡)、河南虢州(今灵宝)、岳州巴陵郡。

滕子京知岳州后,重修了江南名胜岳阳楼。楼成,极为壮观,该请谁为之作记才好?滕子京想到了好友范仲淹。遂于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十五日,给范仲淹写了一封情真意切、文字优美的长信,即今见于嘉靖、乾隆、嘉庆《巴陵县志》中的《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信中介绍了岳阳楼重修的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派人千里迢迢送到邓州,恳请范仲淹抽暇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于庆历六年的九月十五日,在邓州花洲书院的春风堂上展纸走笔,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该记360余字,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千古流传,使岳阳楼的景色更增光辉,名传天下,后人不得不赞叹滕子京千里求记的远见卓识。《岳阳楼记》写于邓州花洲书院,也使得它的诞生地备受世人青睐。花洲书院牌楼前刘新年先生撰的一副楹联对此作了十分恰当的概括:洲孕文显圣,合秦关月,楚塞风,先忧国忧民,正气肇穰邑;楼因记益名,汇巫峡云,潇湘雨,后乐山乐水,浩波撼岳阳。

花洲书院的创办,使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曾有诗“春风堂下红香满”以记其盛。范仲淹的儿子、官至宰相的范纯仁,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元祐时的邓州知州韩维等,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范仲淹离邓后,州人十分怀念他,于花洲书院旁建生祠祀公。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专程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挥毫题诗“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

从宋代到明清,花洲书院累圮累修,办学不断,是邓州的重要胜迹和教育中心,居邓州八景之首,明时称“花洲相迹”,清时谓“花洲霖雨”。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出生于邓州的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子承父业知邓州,整修了花洲遗迹,使书院重振声威。元代,花洲书院曾因战火而一度荒废。到了明代花洲书院因全国书院的兴起再次得以恢复,并易名春风书院。嘉靖年间,曾三次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时任汝南道参政的范仲淹十六世孙范惟一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祭拜祖先,并留下了祭文和诗文。

之一:《谒文正公祭文》

惟公骏德鸿功,横照今古,未易殚述。独念公入贰政府,曾未几时,竟以忠直为群枉所忌,乃自陈乞知邓州。治邓一年许,移守荆州,邓人被公休泽,遮留满道。公亦不忍行,复疏愿留邓,上竟从之。又在邓者二年,然后去。嗟乎!公在邓,则泽及邓人;公在政府,则泽溥天下。乃使公柄政不久,而自请守邓,伊谁之咎哉?按《邓志》,公在邓政平讼理,公余治花圃,置台榭,听民游乐其中,所谓百花洲是也。洲上故有祠祀公,岁久圮废。往郭守图建之,未竣。会某奉今天子命,抚守来兹。因与郡守潘君庭楠谋毕其事,而潘君跃然应命。不三四月,即已讫工。既择吉奉公神位于中,乃敬陈常品,荐告落成。惟公神留天壤,何所不之?矧兹邓邦,公所自请,而愿留者。洋洋在上,庶几鉴临,谨告。

之二:《谒文正公祠》

结客同寻杜若芳,先公曾此憩甘棠。

林香不断流风在,波影萦回沛泽长。

野老花间听旧履,曾孙洲上想遗裳。

谁言元凯多卿裔,独对新祠愧凤章。

之三:《春风阁》

穰城形胜甲西京,飞阁崔巍接太清。

父老总能谈旧事,邦君谁不慕遗名。

云来飘缈高轩过,籁发依稀杂珮声。

忽忆烟尘尚迷望,春风槛外古今情。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州赵沛整修范文正公祠。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知州夏忠重修春风阁和范文正公祠,并增建景范亭和石牌坊。

清代,在朝廷的鼓励下,全国书院再度呈现出兴盛繁荣气象,花洲书院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有记载的修复就有15次之多。其中有三次重大的变化。一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州陈旭将书院移建于市中心丁字口西,仍称春风书院。二是道光四年(1824年),代知州马应宿移书院于百花洲原址,恢复各类建筑四十余间,为历史之最,并复名花洲书院。三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知州叶济全面重修书院,并按朝廷诏令更名为“邓州高等小学堂”。至此,儒学形式的花洲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学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今天的邓州第一高级中学,就由此发展而来。近千年来,百花洲上弦歌不断,春风堂里人才辈出,近当代的就有语言学家丁声树、儿童教育家韩作黎、文豪姚雪垠、著名作家二月河等。

自公元2002年始,邓州市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历三载而告竣。修复后的花洲书院坐北朝南,气势宏大,古朴典雅。总投资一千四百多万元,为历史上规模空前,共修复、重建、增建各类建筑66座,四千余平方米,辟江南园林百余亩,建碑廊430米,整修了城墙城河,又以杏山之石叠山构峰,造湖理水,更成天下奇观。

整个景区由三大部分组成。居中为书院主体,五进四院,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庄严和恢宏。院中既有《岳阳楼记》诞生地“春风堂”,还有小巧精致,全国仅见的泮池、状元桥。西部为范文正公祠、姚雪垠文学馆和邓州名人馆。东部是百花洲园林,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山湖洲林相映生辉,且为江南园林风格。众多名人大家挥毫题匾赠诗,更令书院增色生辉。2013年,邓州市市委市政府又投资5000万元,扩建花洲书院,二期工程占地近百亩,主要建筑有文庙和文化交流中心,文庙院内的大成殿,面阔五间,东西长33.2米,南北宽27.2米,高20.25米,殿内放置高6.16米,重15吨的金丝楠木孔子像,同时配享颜回、子思、孟子、曾参四尊金丝楠木雕像。建成后其艺术价值全国绝无仅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花洲书院既是书院和园林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更是南北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姑苏人去三千里,宛邓惠沾百万家。花洲书院这座传范公薪火、承“忧乐”精神的千年学府,于今更加光彩夺目,风光无限。(生俊东 周博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