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历史自觉与现实照进

2014-05-04 15:12 人民网
  • T大

原标题:中国梦的历史自觉与现实照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对“中国梦”时代命题的深刻解读。着眼于未来,“中国梦”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在当下,“中国梦”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实现“小康梦”。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凭借高度历史自觉,将梦想照进现实,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式的现代化”:符合国情的现代化

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只是由于后来思想路线的错误,以及“文革”影响,才使这一宏伟目标不可能按计划付诸实践。即使如此,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迈出了现代化建设的坚实第一步,首倡之功,不容忘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时期从此开始。起步之初,“四化”目标得以重提,以利凝聚人心,催人奋进。但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来研究现代化,规划现代化的进程与步骤却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门初开,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的落后,邓小平曾感慨地说:“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373页。]当了解到日产汽车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比中国一汽高几十倍时,邓小平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这种巨大差距促使邓小平重新审视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壮志是否现实的问题。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客人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以便和西方的现代化概念相区分。两天之后,他又把这个新提法正式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

作为一个全新概念,“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四个现代化”相比,更加注重“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特点。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说“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一千美元,就很不错”[《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540页。],这是第一次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设定中国现代化的量化标准。邓小平还用“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这一老百姓容易理解的语言将“现代化”的抽象概念,具体成为每个人都可以想像出来的愿景。

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现代化建设问题上的重要体现,反映出新一代共产党人对奋斗目标的界定更加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二、小康目标:党对“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大调整和修改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访。在会谈中,邓小平用“小康”、“小康之家”回答了大平正芳“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这个提问。小康一说由此诞生。

曾几何时,“小康”寄托了中国传统社会老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邓小平用“小康”这样一个开放式概念来定位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对之前我们党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大调整和修改,既利于人民群众理解,也便于和国际社会接轨,体现了邓小平将传统社会理想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的睿智创造。

何谓“小康”?邓小平认为它“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社会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在经过一番调研后,邓小平认为到了20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争取达到1000美元,最低达到800美元,这就是小康的状态。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赖于“翻两番”的奋斗途径,争取10年翻一番,两个10年翻两番。这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20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对这个目标的实现,充满了希望,认为“不是胡思乱想、海阔天空的变化,只是达到一个小康社会的变化,这是有把握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37页。]

目标提出后,邓小平反复推敲“翻两番”“究竟靠不靠得住”的问题。1983年,带着问题的邓小平前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调研。一路走来,情况很好,像苏州大概到1995年就能实现“翻两番”,这使邓小平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始进一步思考在经济“翻两番”的同时,如何同步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

江南之行,小康社会的模样逐渐在邓小平心中明晰起来,邓小平对这些地方从政治民生、文化教育、社会法制等方面总结出的六条小康社会标准很感兴趣,认为了不起。他对“小康”的理解也从“经济小康”发展为“社会小康”。邓小平赋予了“小康社会”丰富的内涵,认为它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内外市场将不断扩大,经济将不断完善,科教投入将有较多增加,精神文明建设将有较大变化,国家综合实力将大大增强。当小康社会实现后,“先富”和“共富”的关系问题,也将突出地提出和解决。

由此,“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美好新生活的新期待,“奔小康”成为了整个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三、“三步走”战略:“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未来20年的目标确定了,邓小平觉得自己还有责任提出30年至50年以后的目标。1987年2月,邓小平在与加蓬总统邦戈会谈时,首次提出“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不久,他又将这一目标量化为“人均4000美元”和“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并认为“这个数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

1987年4月,邓小平在同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会谈时,首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三步走”战略,并向客人强调“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自此,“三步走”战略作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构想被上升为国家意志,它使现代化成为更加便于触摸和感觉,操作和把握的社会建设工程。

在十三大报告中,细心的人们还注意到:之前使用了30多年的“四个现代化”提法逐渐淡出,而被“小康”和“富强、民主、文明”来替代,这说明我们前进的脚步开始不断接近时代的特色,或许这就是探索的意义所在。

四、“新三步走”战略:更为可行的时间表

1990年,“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顺利实现,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人民一起为实现第二步目标开始了不懈努力。

此时,改革开放已走过十多年历程,但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改革必须逾越的一个关卡。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从经济体制上为实现第二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两种优势叠加释放出巨大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提前5年实现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提前3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而,总量和人均都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

第二步目标的提前实现,促使江泽民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可以说,“新三步走”战略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继承,是其在21世纪的具体化,这就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更为可行的时间表。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跨越世纪的历史重任

世纪交替的2000年,江泽民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怎样使我们党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充满活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年,江泽民着眼于世界和中国的深刻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这一年,我们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2日。]这是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其实,在这个任务提出之前,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思路,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并花大力气用来解决民生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在世纪之初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一方面,我们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另一方面,从200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间跨度长达50年,中间没有阶段性的目标,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最初20年的阶段性目标,有利于鼓舞士气,是完全有必要的。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分别从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不单单是经济上的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报告对目标还提出六方面要求,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时代、既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又体现事业发展需要、既实事求是又锐意进取的奋斗目标。

 

六、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全国,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诸多问题,这使胡锦涛陷入了沉思。在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发展观?

2003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被正式命名。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用四句话,40个字,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行了集中概括,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科学发展观首先从社会建设破题,这是因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集中地凸显出来。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我们党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运而生。这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目标。2005年2月,胡锦涛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出席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的第一次清晰表述。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以及通盘部署,从而把理想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同时,鲜明地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并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十七大报告还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更是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七、从“建设”到“建成”: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期到来了!

事非经过不知难。2008年以来,尽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党依然成功办成办好了许多大事喜事,应对了许多难事,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宣示了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完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前行,提供了重要遵循。

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十八大报告还对一些具体指标进行调整和深化,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却饱含大意蕴。“建设”是指过程,“建成”是指结果,更反映了这是“决定性”阶段。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坚持已经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基础上提出的,不是另起炉灶提出的一套新的目标,这就保持了我们党发展目标的连续性,彰显了我们党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进了新境界。

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观,经济科技仍将长期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占优势的压力。针对这些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导向性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由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党的十八大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目标。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关键期。

回望来时的路,如果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比作路标,那么这些路标连接起来的正是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下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在这条追梦开拓的大路上,我们越是接近伟大的中国梦,就越要坚定信念、苦干实干、坚持不懈、奋斗到底,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艘航船永不落后于时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原载《新湘评论》2013年第1期)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