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军进京

2014-05-28 15:44 山东商报
  • T大

原标题:督军进京

在 帝 制中,坐镇东南,一直首鼠两端的冯国璋,发起南京会议,召集各省督军来南京开会,商议善后事宜。在会上,挺袁和主张放弃袁世凯的两派,争执不下,会议事实上被坚持挺袁的死硬派人士倪嗣冲和张勋搅黄。会后,挺袁的七省督军和代表被张勋请到他的根据地徐州接茬开会,形成了死硬派的七省联盟。史称,第一次徐州会议。

中央政府尚在,未经中央政府授权,地方大员擅自召集会议,商议国家大事,原本就是一种中央权威失落的表征。这样的现象,在袁世凯死后,民元法统恢复之际,理应被严格禁止,但是,由于府院恶斗,段祺瑞在越来越难以摆平国会、驯服总统的情况下,这样的地方军人干政的现象,不仅受到鼓励,而且转化为一种准日常机制。但凡地方军阀们对中央有点想法,他们就开会。

这个转化,是段的心腹傅良佐等人的功劳。当然,对此段祺瑞也是认同的。

段祺瑞原本同意与黎元洪合作,同意恢复民元国会和约法,就是姑且一试。试的结果,是处处碰壁,一件痛快事都做不得。须臾不可分离的小徐,也因此而不得不弃用。然而这样的让步,并没有换得对方的妥协。国会摆不平,总统府也摆不平。在涉及国家前途命运的参战问题上,黎元洪就是不肯让步。无论如何也要将参战案搁置,对黎元洪来说,同意绝交,已经妥协到底了,下一步,过于莽撞,事关国家的命运,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步。段祺瑞为此请来各方大佬商议,黎元洪依然固执己见。他的背后,有国会,还有社会舆论。所以,黎元洪的固执,在这个问题上,非同一般。在跟诸位大佬商议的时候,黎元洪说“此事当取决舆论。所谓舆论者,不独国会,切当并及省议会商会。”梁启超回忆说,当他发表应该参战的意见时,黎元洪对他怒目而视。连起码的官场礼貌都没有了。显然,在黎元洪看来,舆论,包括督军们的舆论都在他这一边。

然而,作为北京政府的实际当家人,段祺瑞又非让中国参战不可。对他而言,参战不仅可以获得现实的好处,而且是国家翻身的机会。而且,已经获得日本支持,这个支持,是指向他个人的,机会难得。所以,此事非同小可,绝对不能妥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破僵局,段祺瑞也就只好运动督军了。软的一手不行,就乞灵于硬的,文的不成,来武的。1917年4月25日,段内阁以陆军部的名义,召集各省督军进京开“军事会议”。会议是陆军部次长傅良佐张罗的,原本是在中南海西花厅开会,但由于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的反对,改在别院统计局大厅。到会者有直隶督军曹锟、山东督军张怀芝、山西督军阎锡山、河南督军赵倜、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福建督军李厚基、吉林督军孟恩远、绥远都统蒋雁行、察哈尔都统田中玉、安徽省长倪嗣冲等,其他省份的督军则派来了代表。当时安徽督军其实是张勋,但地盘却被倪嗣冲占着,张勋的地盘是江苏徐州,所以,身为安徽督军的张勋,赖在徐州,只有一部分部队放在安徽北部吃粮。而安徽实际上由省长倪嗣冲干着督军的活儿。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