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音斋传人吴景馨:歪打正着传家业 曾为王菲制作金唢呐

2014-06-11 07:50 人民网
  • T大

“宏音斋”第四代传人吴景馨。(人民网 王鹤瑾 摄)

“宏音斋”第四代传人吴景馨。(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景馨在研发室,研发室里摆满了各种民族乐器。她身后柜子里用保鲜膜抱起来的笙是还未制作完成的半成品。(人民网 王鹤瑾 摄)

吴景馨在研发室,研发室里摆满了各种民族乐器。她身后柜子里用保鲜膜抱起来的笙是还未制作完成的半成品。(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景馨在工厂调试唢呐。

吴景馨在工厂调试唢呐。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景馨正在给笙调音。

吴景馨正在给笙调音。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景馨正在与弟弟吴彤试吹电子笙。吴彤曾是轮回乐队的主唱,现在也致力于中国民族乐器的研发。(人民网 王鹤瑾 摄)

吴景馨正在与弟弟吴彤试吹电子笙。吴彤曾是轮回乐队的主唱,现在也致力于中国民族乐器的研发。(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是宏音斋研发的“巨笙”。左:高约1.5米、宽约1米;右:高约1.2米、宽约0.8米(人民网 王鹤瑾 摄)

这是宏音斋研发的“巨笙”。左:高约1.5米、宽约1米;右:高约1.2米、宽约0.8米(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唢呐碗上的精致图案非常引人注目。(人民网 王鹤瑾 摄)

唢呐碗上的精致图案非常引人注目。(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玻璃柜中的唢呐是结合西洋乐器所研发的。(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玻璃柜中的唢呐是结合西洋乐器所研发的。(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些笙都是半成品,为了防潮,就用保鲜膜包起来。(人民网 王鹤瑾 摄)

这些笙都是半成品,为了防潮,就用保鲜膜包起来。(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是1987年,吴景馨的父亲吴仲孚所研发的唢呐,从此,唢呐有调了。(人民网 王鹤瑾 摄)

这是1987年,吴景馨的父亲吴仲孚所研发的唢呐,从此,唢呐有调了。(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宏音斋”经常不定期的举办一些讲座与交流会。(人民网 王鹤瑾 摄)

“宏音斋”经常不定期的举办一些讲座与交流会。(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景馨年轻的时的旧照。

吴景馨年轻的时的旧照。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件乐器叫“管子”,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民网 王鹤瑾 摄)

这件乐器叫“管子”,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我敢说,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

歪打正着继承家业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上世纪20年代,吴文明在父亲吴启瑞的扶持下,在房山良乡北大街创办了乐器制作小作坊;后来为求发展,吴文明在宣武门东市场创办了“宏音斋”乐器铺;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文明之子吴仲孚全面接手“宏音斋”的工作,因制作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以至后来宏音斋虽几经搬迁,仍旧顾客盈门,许多著名的演奏家还常常到宏音斋聚会、切磋。此外,吴仲孚还借鉴西洋管乐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标准唢呐、第一支插口笛子、第一支加键唢呐等乐器,弥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部的空白。

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背着一书包现金买材料

在传承家业的同时,吴景馨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印象中完全没有开心的回忆,因为实在太苦了。”吴景馨说,宏音斋的乐器制作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用料多为精选的竹子和进口的红木、乌木、紫檀木。为了买上好的原材料,她曾收过古旧家具,曾和丈夫坐几天的火车去云南、缅甸收购木材,“过去交通不方便,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刷卡,我们就背着一书包的现金坐了火车再转坐汽车,每次都提心吊胆的,根本不敢睡觉,生怕把钱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过去,我们是入不敷出,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吴景馨当年的邻居开饭馆,不到两年就买了一辆跑车,她开玩笑说,“我要是用我继承家业的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了。”

曾为歌坛天后王菲做金唢呐

吴景馨说,一支乐器的研发和制作需要很多精力和很长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只要一道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

“前一阵我们给歌坛天后王菲做一个纯金的唢呐,她又很着急要,但是我们并没有做过纯金的,因此制作起来就出现问题了。”由于原材料不同导致制作工艺不同,“在拉碗(喇叭形状的扩音器)时候,一拉就断,我们试验了好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为此,整个制作团队都非常着急,甚至好几天不吃不睡。”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吴景馨焦头烂额,她直言,“那段时间我看到‘王菲’两个字就紧张,心想,唢呐还没有完成,我怎么交代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大家反复试验、推敲、想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是工具的问题,老的制作工具与金这种材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吴景馨带着她的团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产自宏音斋的第一支纯金唢呐。

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最初接手宏音斋的时候,对于传承和责任没什么理解,只是秉着‘没有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完成’的原则在硬着头皮做。”然而当吴景馨真正经历了一件件乐器的反复研发、试制、改进,才体会到要打磨出一件经典的乐器是要凝聚几代人的心血、智慧与辛劳,“因此,前辈们总结的优秀经验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任重大,”她越来越觉得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方面,自己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背景资料:

“宏音斋”创始于清朝后期,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并经营制作中国民族乐器的百年老店。吴氏第一代传人,吴启瑞将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完整的传习下来,至今已传至第四代。

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