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胶工割胶去
- T大
原标题:跟着胶工割胶去
夜里割胶。谷家福 摄
一滴滴的胶水流入收胶碗。 谷家福 摄
■ 徐 薇
夜,是个神秘莫测的字眼。当人们告别了一天的繁忙,在梦乡中酣睡之际,橡胶树却已被月光唤醒,随着蒸腾作用处于微弱静止状态,蕴藏在乳管中的胶液逐渐充盈起来。
割胶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但作为游客如果仅仅是想体验一下,割胶或许会成为一份独特的记忆。
凌晨2时,正是产胶、排胶的好时机,海南橡胶西联分公司胶工张国安早早起床,整装待发准备去割胶,我有幸坐上他的摩托车奔赴胶林,开始了平生第一次的割胶体验。
老胶工告诉我,身着长衣长裤、脚穿雨鞋、头顶胶灯、手握胶刀、腰间系上胶箩,有了这套装束和工具,就可以上树位了。在通往胶林的路上骑行,时而可见林间星星点点的白色灯光,那是胶灯在黑夜中的一抹亮色。有迎面而来的骑行胶工与张国安打招呼,他们彼此头上的两道光束便由远及近地融合在一起。漆黑寂静的胶林,因这数盏胶灯而变得生动起来,尽管只是射程不足百米的“萤火之光”,却让人感到踏实和温暖。
昨天下了一场雨,让刚刚抽出第二蓬叶的橡胶树久旱逢甘露,一口气喝了个饱,胶林里多了一丝清爽和凉意。张国安熟练地调节胶灯的角度,开始与他熟悉的橡胶树逐个“对话”。
只见他首先用手指甲把凝固在胶树切割口上的胶线拔下,放入胶篓,然后手握胶刀快速地沿着割线行刀,切割口随着手指的指引在胶树上划动,如同一支画笔勾勒出美丽的弧线,旋即将胶舌插在合适的位置为胶水引流,最后把胶杯摆好,让洁白的胶乳慢慢滴入杯中。
“好像不是很难。”看完张国安示范低割线割胶后,我便想一试身手。“不急,再仔细看看。”张国安又找到一棵橡胶树演示高割线割法。他的割胶速度非常快,平均每棵树需要30秒。时而弯腰、时而起身,在这一起一落间,胶刀割破橡胶树的黄皮层,为密集的乳管打开“闸门”,使胶乳顺利流出。
跃跃欲试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起胶刀,它比想象中要重一些。然而,刚一下刀问题就来了。由于力量太轻,切割口过浅,并无胶乳流出。张国安耐心地手把手教,告诉我“眼、手、脚、身”相互配合,身体重心下沉,眼睛要盯准割线,手要有节奏轻重适度地推进胶刀,脚要随之跟进。
借着胶灯的光亮,踩着露水打湿的落叶和灌木丛,手脚笨拙的我再次将胶刀对准割线,挑起一块树皮,终于看到了白色的胶乳。我模仿张国安的姿势,腿呈交叉半蹲式,脚按照行刀的方向移动,与手的动作保持同步,认真做好每一个步骤。
“好,收刀!”师傅轻轻地在我耳旁提示,并插好胶舌,将胶杯固定住,待胶乳滴落。此时的我,额头上已经沁出了汗珠,直呼这是门技术活儿,看来想达到“稳、准、轻、快”的割胶标准,必须要勤学苦练。
张国安笑而不语,继续埋头割胶。在静谧的胶林中,胶刀割树皮的“沙沙”声不绝于耳,所有胶工的期盼,都寄托于一只只胶杯中,这胶乳凝结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凌晨4时,张国安完成了三个树位的割胶工作。他摘下胶灯,收起胶刀,伸了个懒腰,直起身子望向天空。“快看,北斗七星!”张国安惊喜地发现了天幕上7颗璀璨的“钻石”,为了让我看得更清楚,他熄灭了胶灯。在这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到,与天空的距离是如此之近,脚踩在大地上是如此之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