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的是与非

2014-06-28 09:32 深圳特区报
  • T大

原标题:刻板印象的是与非

书名:刻板印象: 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 这样看自己? 作者:克劳德·M·斯蒂尔 译者:韦思遥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陈斌

刻板印象是后天环境影响的个体反应。如果进一步梳理还可以得出,我们产生的刻板印象大体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别人的普遍认知判断,二是自己的第一印象或曾形成的习惯性印象。

关于刻板印象,相信许多人都可以带着愤懑的心情倒出一大堆苦水。在我们的语境中,“刻板”一词的内涵趋于贬义。《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这样看自己?》一书的作者、社会心理学家、身为黑人的克劳德,从自己小时候不能进入白人游泳池的亲身体会入手,谈到了美国社会历史上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克劳德还进一步引申出刻板印象中的生理反应,表明这种反应与普通信息刺激的生理表征差异,并由此指出,“当与某种特定身份(比如:衰老、贫穷、富有或者身为女性)有关的不良刻板印象被加之于我们自身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够有所察觉,而且我们基本能猜到对此身份‘别人有何看法’”。

一般情况下,刻板印象的确存在诸多弊端。由于这一现象的广泛存在,可能导致一些人被误解,一些有过曲折经历的人难以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一些原本边缘化的群体更加边缘化……在克劳德看来,如果不对我们的刻板印象思维加以改造,那么我们的刻板印象很可能成为一把隐形利剑,不经意间刺痛那些原本更需要理解和关怀的对象。

刻板印象并非天生就有,当我们呱呱坠地之时,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们根本不可能有预感眼前所见到的每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本能。这也就是说,刻板印象是后天环境影响的个体反应。如果进一步梳理还可以得出,我们产生的刻板印象大体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别人的普遍认知判断,二是自己的第一印象或曾形成的习惯性印象。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改变将变得十分困难。也正因如此,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特别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以及言谈举止,力争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即对陌生人的地域、学历、性别等很快便产生一种习惯性印象。那么,我们为什么总会形成刻板印象这样的惯性思维呢?简单地斥之以惰性并不确切,因为我们的思维往往首先是建立在“别人”认知的基础之上。比如,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逐一考证,而是来源于书本或者其他信息渠道。我们对身边的许多人,也不可能逐一进行深入了解,这既因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也因为每个人精力所限。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现成“经验”可循,我们才得以腾出更多精力,去探索更多前人未知的领域。

这也就是说,刻板印象虽然存有许多弊端,但也正因类似惯性思维定式的存在,我们不必重复前人旧路。事实上,这种源自知识认知方面的惯性思维定式在不知不觉中又会感染我们的生活,如日常人际交往。

刻板印象的存在,本质上是对综合印象的一次简单化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是抱着全新的态度努力接触了解,也不是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想象对方所处环境,而是试图在熟悉的人际库中找到类似形象简单归类,从而迅速为自己即将表现出的“不悦”表情找到所谓的逻辑依据。

对于刻板印象,克劳德提出了一系列改造方案,比如弱化身份信息所造成的潜意识、强调高标准高要求、靠着学习的心态放下包袱、逐步增加少数群体的数量……确实应当承认,现实中的许多刻板印象曾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不过,当我们在试图改造刻板印象这一问题时,首先应当提醒自己弄明白,到底哪些属于一般性的惯性思维范畴,而哪些又属于基于身份等信息导致的刻板印象。对于惯性思维现象,纵使有所瑕疵,但只需加强思辨性训练,而不宜一概否定。而对于人际交往中的刻板印象,也许我们最应告别形形色色的经验学,同时保持一个“全新”的姿态,满怀热情地结识每一个“新”对象。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