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的国度》 图解明治维新时代,给中国振聋发聩的视觉和思想冲击
- T大
原标题:《明治维新的国度》 图解明治维新时代,给中国振聋发聩的视觉和思想冲击
第一批官方派遣的留学生和东京“嘉纳塾”的创办人嘉纳治五郎(中)的合影
日本政府派说客拉拢梁启超遭到拒绝
明治元年,梁启超(1873 ~ 1929)尚未诞生。1898 年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纷纷出逃海外。梁启超避入日本公馆,向日本驻华公使请求庇护。消息转至伊藤博文处,伊藤欣赏梁启超的才华,作为大清国的高洁志士,必是未来国家维新的栋梁人才。他指示日本在清国的力量,帮助梁启超逃出了戒备森严的北京城。
明治三十一年(1898)9 月,梁启超在惊险中乘上停泊在塘沽湾的日本军舰“大岛号”,安全抵达日本。梁启超最初居住在东京牛込区高桥琢也的房子,因敬仰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及高杉晋作,取其字化名“吉田晋”。梁启超与大隈重信内阁的官员犬养毅、平山周等人会面,请求日本政府设法营救光绪皇帝。同月,在宫崎寅藏的帮助下,梁启超和老师康有为重逢,梁启超从此开始了 13 年流亡日本的生活。
经宫崎寅藏的斡旋,梁启超与孙中山、陈少白在早稻田大学会面。三人初次相识各抒己见,讨论合作排满事宜,此后梁启超与孙中山交往甚密。11 月梁启超在“兴中会”横滨分会会长冯镜如的资助下创办了《清议报》。报刊连载《戊戌政变记》、《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戊戌六君子传》等文章,旗帜鲜明地批判大清朝廷专制,宣传反满爱国救亡,号召民权自由。《清议报》海内外发行,梁启超获得了极大名望。梁启超在镰仓江之岛与 13 位志士盟誓组成“梁党”,他们学习日文,阅读大量日本书籍,主张中国青年若树立独立、自由、自强的精神必须从教育入手,呼吁“我国之人有志新学者,应努力学习日文”。明治三十二年(1899)7 月,梁启超在横滨华侨商人支持下,创立了大同高等学校、横滨同文学校,并担任校长。学校开设讲授《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及英、法革命和日文的课程,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人才。
梁启超多次向日本友人表示,“日本是我的第二故乡!”诚意感谢十多年来日本给予的一切帮助和支持。然而,1915 年袁世凯准备接受日本对华提出的二十一条不平等要求时,梁启超义愤填膺,发表多篇文章声讨袁世凯政府,痛斥日本的侵华野心。强调日本企图寻求中日“合邦”,同化与灭亡中国是痴心妄想。中国人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日本必须撤回那些“伤害我主权为我所不能堪”的条款。日本政府派说客拉拢梁启超,在遭到拒绝之后,通过报刊舆论中伤梁启超接受德国的贿赂,对日本“忘恩负义”等诬蔑之词。梁启超则对此坦荡反驳,“维护国家民族的权益乃吾等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因为曾受日本庇护十余年的恩惠,就可以放弃对自己国家的责任。”“凡以正义待我者,无论何国,吾皆友之;凡以无礼加我者,无论何国,吾皆敌之。”梁启超的文章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第一届赴日官派留学生最终毕业升学者只有 7 人
近代清国朝廷和日本官方的交往,始于日清两国缔结《日清修好条约》的明治四年(1871)。明治十年(1877),清国第一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痛感日本语翻译人才不足,使清国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国家改革、社会文化的认识产生诸多误解。何公使与当时日本的掌权者大久保利通商议,设立日清外交人才培养学校,双方各派出 20 名学员的培训计划,以期增进两国的相互理解。遗憾的是该计划受到琉球问题和大久保利通被暗杀的影响顿挫流产。可是清国公使馆没有停止计划的实施,于 1882 年在东京芝增上寺的公使馆月界院内,独立设立了“东文学堂”。学堂的学生从本国国内招收,教育主旨是培养精通日本语的外交人才。教育内容是学习日本语,加上其他科目,学制设定为三年。但是整个留学教育过程,是在公使馆内封闭状态下进行的。从1882 ~1894 年,该学堂仅仅培训了 12 名身在日本,却不出公使馆大门的“留学生”。1894 年日清战争爆发,公使馆关闭,东文学堂也随之闭校。
日清战争清国战败,明治维新引领日本崛起的现实转变了清国人的思考方法。清国人终于低下头来,抛弃固有的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思想,诚意向日本取经研究日本岛国的事情。1896 年清国驻日公使裕庚向日本外务大臣陆奥提出了派遣公费留学生的请求,但因存在留学生不懂日语的顾虑,文部大臣西园寺公望只同意他们在民间私塾校留学。清国通过严格考试选拔了 13 名优秀生,作为公派留学生前往位于东京的由嘉纳治五郎创办的“嘉纳塾”学习。留学期间,近半数的学生因清国人发辫屈辱问题、战败国卑下感心理障碍、饮食文化不调等因由,中断学业离开日本返回了本国。学校教学实施严格的考试制度,第一届赴日官派留学生考试平均成绩(百分制),日文76.8、理科 81.4、算术 49.4、地理 68.3、历史 62.2,最终毕业升学者只有 7 人,这 7人一生为增进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1899 年 10 月 12 日,嘉纳先生获得清国光绪皇帝授予的二等双龙宝星勋章,高度评价和感谢嘉纳对清国留学生教育的贡献。
清国留日风潮源于“同文”“路近”“省费”“时短”
嘉纳塾公费留学生教育的成功,推动了清国人前往日本留学的愿望。在日俄战争胜利的背景下,日本国际地位急速提升,清国人前往日本的留学生势头猛增。仅战后的 1906 年就有万名清国人来日留学,日本国内面向留学生的学校大量涌现。报纸绘画《清国留学生的茫然》,描绘了当时清国人可笑的留学潮。讽刺许多盲目来日留学的清国年轻人,在不知道留学学校也不知道学何为好的状况下,贸然来到警察亭向警察打听留学事情的情形。留学生的激增和无目的的留学,与早期留学生给人留下的胸怀抱负、刻苦勤学的良好印象形成强烈反差,引发日本社会的疑问。
日本国内推动清国人留学潮的教育机构,当数嘉纳创办的“宏文学院”,学校向清国留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正规教育。其中普通科入学的 140 名学生中,118 名得以升入高等教育学校,升学率达到 84.2%。
赴日本留学的清国各类留学生,成分多样水平参差。其中部分学生接受了明治维新的影响,积极投身推翻清国朝廷的政治活动中。也有部分纨绔子弟不思学业,打架斗殴、外宿嫖娼、吸食买卖鸦片等丑闻频出,在日本媒体上披露,引起社会反感。留学潮活跃了清国与日本间的教育往来,也引起清国朝廷对留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的警觉,要求日本政府对留学生加强管束。清国朝廷制约留学生的计谋之一是提高留日学生“登用考试”的录取标准分数,使统考进士的留日学生纷纷落榜无缘及第。并由此引来清国世论批评日本教育水平低劣,速成教育一知半解,谴责日本一些恶质学校买卖文凭的弊行。留学生急剧锐减,日本面向清国留学生所开设的数十所学校相继闭校,名校中也出现经营困难的严峻局面。清国政府实现了削弱留学生反清势力的目的,同时加大扩充本国普通教育力度,立足收回国家的教育权。清国人持续了十年的赴日留学热潮落下帷幕,迎来了冷静的主张高质量留学教育的新时期。
清国人留学日本,源于“同文”、“路近”、“省费”、“时短”的魅力,成就了清国人留学日本的教育梦想。历史上虽然对清国留日学生存在各种评价,但也正是这支留学大军亲身感受到了明治维新的时代脉搏,体验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崛起的国家面貌。归国后的留日学生,毅然决然登上了推翻清廷改造国家的历史舞台。这些留学生弘扬明治维新精神,辈出了诸多的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和文人学者,为改朝换代,创建新国家作出了贡献。
作者:宗泽亚
定价:78元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搜集整理日本所藏的数据文件,通过展示上千幅古写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明治维新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
本书不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明治维新和近代日本,而且将其与中国同时期的“洋务运动”对比,使读者深刻认识和冷静反思中日在近代化历程中所存在的诸多差异和巨大差距。
法晚副刊送福利啦!本书最精彩内容将在微博进行连载,关注我们的微博和微信,即有机会获赠此书一本,共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