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为什么如此讨厌德国?

2015-03-31 16:33 凤凰资讯
  • T大

3月21日发行的德国《明镜》封面

《赫芬顿邮报》称,最新一期德国《明镜》周刊的封面图片在媒体和社交网络之中引发了种种非议。在那幅封面图中,默克尔站在雅典卫城前,身后是一群纳粹军官。

该封面于德国当地时间3月21日刊出,而希腊总理齐普拉斯即将在3月23日出访德国。因此,很多媒体,包括《世界报》、《法兰克福报》和《南德意志报》,都认为《明镜》周刊以此作封面很不恰当,很不合时宜。

《明镜》周刊将默克尔“纳粹化”,将其与纳粹相提并论,引发了很多媒体与网友的口诛笔伐,这是焦点之一。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欧洲人的厌德情结。

欧洲人到底有多讨厌德国呢?让我们来小小总结一下。

塞浦路斯

2013年3月,塞浦路斯曾爆发多次大规模示威游行。在游行中,很多示威者在总统府门口高举着画有身穿德军军服的默克尔肖像海报以示抗议。

西班牙

差不多同时,在西班牙巴伦西亚一年一度的法雅节到来之际,有人为默克尔打造了一尊雕像。不过,那次默克尔被恶搞成了一位邪恶的女校长,向西班牙政府首脑和部长们讲解“默克尔十诫”。最终,这尊雕像被烧毁。

2012年9月,在这位“欧洲暴君”出访马德里之际,满大街出现的标语都是“没有德国的欧洲”以及“默克尔滚回家去”。2012年11月,默克尔访问葡萄牙,在里斯本的大街上,人们高喊着“葡萄牙不是默克尔的国家”的口号。 

2012年10月9日,希腊雅典,示威者将默克尔恶搞成希特勒,以示抗议

希腊

不过要说反应最激烈的,还要数希腊。2012年10月9日,希腊人的反德情绪达到了顶峰。当时,在雅典的大街上,人们将德国国旗和代表纳粹的十字旗一同烧毁,示威者还举着被恶搞成希特勒的默克尔人形立牌,抗议她的来访。不仅如此,希腊年轻人还穿着纳粹党卫军制服,高喊着“抵制第四帝国”的口号。

法国

更别提法国了。在法国,无论是极右派还是极左派,都很讨厌德国。这两派甚至还展开了“竞争”,看谁对“可憎的德意志帝国”的谴责更为尖刻和彻底。

2011年,在法国社会党选举期间,阿尔诺·蒙特布尔(Arnaud Montebourg)就将默克尔比作“铁血宰相俾斯麦”,称“俾斯麦为了统一德国公国,就曾采取征服他国的策略,尤其是法国。默克尔似乎在以同样的方式解决国内事务,她试图将德国保守派的经济和财政秩序强加给整个欧洲。”另一位左翼党领袖让·吕克·梅朗松(Jean-Luc Mélanchon)谈起“厌德情结”来,也是相当“自然”,称“没有人想当德国人”。

不仅如此,甚至连现任法国总统奥朗德、前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和法国国民议会议长克劳德?巴尔托洛内也曾批评德国。

在2007年总统竞选期间,萨科齐曾说,“法国永远不会向极权主义的诱惑投降。她从未屠杀任何人,她没有发明什么最后的解决方案;她也从未犯下反人类罪,也没有实施过种族灭绝”。

意大利

意大利右翼日报《新闻报》在指责德国时,也没有丝毫的顾虑。2012年8月3日,其头版头条新闻就指责了“第四帝国”的崛起。

其他北欧国家

还有许多北欧国家也位列“反德”阵营之中。许多阴谋论网站甚至声称他们发现德国渴望支持波罗申科抵制普京,以实现希特勒征服乌克兰的“愿望”。

示威者身穿纳粹二战时期的制服,抗议默克尔的到访,要求其“滚出希腊!”

那么,德国何以这么不招欧洲人待见呢?

历史原因

法国《Le Journal International》报指出其中之一是历史原因。至今,欧洲人对二战时期纳粹的所作所为仍心有余悸,康拉德·阿登纳曾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一旦柏林重新成为首都——国外的人们就又会怀疑起来”。当今,德国的“元气”已经恢复,整个欧洲的平衡已经发生变化。德国整个国家的人口和工业实力已经超过法国,也正因为如此,法国在欧洲版图上的影响力已不如从前。

默克尔“残忍”的危机处理手段和家长制作风

该报指出,第二个原因是德国总理默克尔“残忍”的危机处理手段,这也是欧洲人讨厌德国的核心原因。欧洲人认为,默克尔所采取的危机处理策略以德国为中心,对别国很残忍,沉重的债务负担使他国不堪重负。由此,德国展现出来的优越感有时令其他国家的欧洲人很“不爽”。所以,一旦德国遇上什么麻烦事,他国人民也就不会放过“落井下石”的机会。

该报称,由于德国在经济上有能力将别国从破产的边缘拉回来,默克尔有机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国。不过,她的傲慢,再加上她家长式的“说教方式”也总能激怒他国人民。

对此,前欧洲议会会员让·路易斯·布朗热(Jean-Louis Boulanges)解释说,默克尔是在提醒人们,人生来就是受苦的。《Le Journal International》评论称,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理,希腊需要付出高昂代价的原因是他们之前的罪过。不过,该报指出,鉴于这次欧元和欧洲几乎要被“拖下水”了,德国也应该“小心”一些。不少德国人也同意这种观点。一位德国社会学家认为德国应该这样定义自己的新身份,“德国人不是欧洲的主人,而应该是欧洲他国人民的导师。”然而,《Le Journal International》认为,如果德国真的如此定义自己的新身份,它似乎又将自己塑造成了整个欧洲的“救世主”。

德国阴谋论

此外,针对欧洲人的“厌德情结”,还有人提出了阴谋论。历史学家、人口学家以及政治学专家艾曼纽·托德(Emmanuel Todd)在电视节目中说,他怀疑德国一系列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甚至说德国是法国的头号敌人。他说,“我们不了解,德国正在实行一个控制欧洲、分离法国的国家战略。”

他举了马里的例子来说明,称在法国像往常一样试图在地中海和非洲施展其影响力时,德国却想从中捣乱。托德称德国在马里煽动负面情绪,阻止其他国家前来帮忙。他认为德国此举是在试图将法国同欧洲分离。

不仅如此,托德还称德国在欧洲实行很多限制政策也是为了控制欧洲。作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实行限制政策似乎阻止了欧洲他国商品进入德国,这看起来不符合逻辑,德国好像是个“受虐狂”。不过,托德指出,法国的工业就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法国的出口大幅下降了。他甚至推测,这样下去,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工业将会消失,德国的工业将独自存在。他说,德国这样做,是一个“把法国同德国分离的过程”。

不管托德的推论是真是假,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民对法国厌恶情绪可见一斑,这“积怨”也可谓由来已久。

编译来源:《赫芬顿邮报》及《Le Journal International》

编译:楚天,詹佳佳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