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的五大行政区为何被撤销?

2015-05-05 14:13 文摘报
  • T大

核心提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博士范晓春总结道:“尽管‘高饶事件’不是导致大行政区撤销的直接原因,但它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文摘自:《文摘报》2015年3月7日05版,作者:李响,原题为:《撤销大区的台前幕后》

1952年至1953年冬春之交,新中国政坛发生一件大事:“五马进京”,即五大行政区首脑调入中央任职,包括西南局书记邓小平、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东北局书记高岗、中南局书记邓子恢、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尤以高岗位高权重,统管全国经济,一度与刘少奇、周恩来并驾齐驱,故时人称为“五马进京,一马当先”。

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一年就爆发了“高饶事件”,“五马”之中二人落马,直接促成大区的彻底撤销,这一过程既按部就班,也惊心动魄。

“什么都是西花厅,哪有颐年堂!”

1952年4月18日,中央批准了华北行政委员会和华北事务部撤销的决议。原华北人民政府管辖范围就是北京及其周边省份,新中国成立后即归中央直属,此次撤销华北机构顺理成章。以此为标志,针对大区的一系列裁撤措施开始了。

为什么要调整刚设立两年多的大行政区?新中国成立三年,经济基本恢复,要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全国一盘棋”,就要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建设是客观原因,从主观上说,“分散主义”苗头令毛泽东十分担忧。大区领导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极具个人权威;大区拥有立法权,对于中央制定的政策法规,并非都无条件贯彻执行。毛泽东认为,分散主义不仅地方上有,中央也有。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来,刘少奇负责组织人事和财经事务,周恩来领导的政务院负责除军事以外几乎一切政务。周恩来和董必武等人主张党政分开,党的方针政策要通过政府实施,因此政务院所属各部门工作,通常不向毛泽东及中央书记处请示汇报就推行。对此,毛泽东十分不满:“什么都是西花厅,哪有颐年堂!”

将大区领导人调入中央任职则一举两得,既可以从地方收权,又可以分担刘少奇、周恩来的权责。 

“五马进京”

1952年7月,刘少奇批转《关于加强党中央办事机构的意见》,“拟于明年初将各中央局的书记抽调回来。”

最先赴命的是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因为周恩来和陈云8月将出访苏联,急需邓小平出任政务院副总理主持工作。

9月,习仲勋到岗,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教委副主任。习仲勋时年39岁,是“五马”中最年轻的。

1952年10月8日,高岗进京,毛泽东对他的殷切盼望之情非比寻常。高岗在陕北根据地时就受到毛泽东赞赏,主政东北期间,高岗处处争先。在农业合作化和工会工作等问题上,当毛泽东与刘少奇有分歧,高岗都站在毛这一边。毛泽东对高岗信任有加。到北京后,高岗受命筹建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这个机构与政务院平行,中央所有工业和经济部门先后划归计委管理,堪称“经济内阁”。

1953年1月邓子恢离开武汉举家入京,出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邓子恢是“五马”中年龄最大的,长期从事农村工作,与富于工业经验的高岗搭档正好是一农一工。

最后一个到位的是饶漱石,1953年春正式就职,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并兼管工会、青年团、妇联工作。

 

高饶事件促使大区最终撤销

“五马进京”各就各位。至1953年2月,各大区相继撤销军政委员会,改为行政委员会。各地权力收归中央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央内部的统一和集权。

1953年上半年,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机构和人事安排有了大幅度调整,八个全国主要工业部门划归给国家计委领导。这一安排改变了周恩来及政务院主管一切国家事务的局面,刘少奇负责的财经委员会工作也部分划归高岗。

一时间,刘周高在中央呈三足鼎立之势。高岗行事高调,毛泽东的信任使他得意忘形,他多次向中央及地方的重要领导人透露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不满,进行“私下串连”,在若干事件中对刘少奇间接发难。饶漱石恰好在同一时期与刘少奇发生一些争论和冲突,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其间穿插苏区干部与白区干部的矛盾,原华北局干部与其他地区干部的矛盾,“山头”政治影响党内团结。为阻止党内分裂的趋势,毛泽东发起对高饶的批判。

对高饶两人的批判及他们个人的检讨中,都提到了被调来中央工作时,疑心是“调虎离山”,等于说他们在地方有占山为王之势。这对各大行政区都有敲山震虎的效果,各大区纷纷向中央表决心。中共中央党校党史博士范晓春总结道:“尽管‘高饶事件’不是导致大行政区撤销的直接原因,但它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54年6月,中共中央通过了撤销大区的最终决议。8月17日,高岗自杀身亡。1954年年底,五大行政区先后撤销。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5期李响)

责任编辑人:周昂 PN023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