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收礼算不算受贿?

2015-09-10 13:58 凤凰网综合
  • T大

【导语】

又是一年教师节,给不给老师送礼,送什么,成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难题。据东方网报道,最近上海一家超市的货架上,巧克力就快抢空了。不少学生家长说,把今天的教师节当作开学后的一次“大考”,最好的结果就是老师收下准备的巧克力。还有家长还旁敲侧击了解每个老师喜好,据此专门准备礼物。

中国素有尊师传统,在古代,学生送礼、教师收礼,被视为“尊师”的表现,理所当然。现如今,教师节也变成了送礼节。许多人为教师收礼辩护,也有人认为教师收礼就是腐败。教师到底能不能收礼?家长心甘情愿的送上大礼又是为什么呢?

古代如何给教师送礼?

在古代,学生向教师送礼,教师收礼,无可厚非。因为,在古代,除了针对少数贵族,国家很少投入公共资源,让平民接受教育,绝大多数教育都是私人资源支持的,而教师也不拿国家财政支付的工资,教师所掌握的教学能力属于私人资源。学生向教师缴纳学费,相当于买断了教师的私人资源。

因此,学生送礼和教师收礼都属于私人行为,双方自愿,无可厚非。《论语》里记载:“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晦焉。”只要带来一捆“束修”,孔子就收他做学生。这里的“束修(肉干)”,其实就相当于学费。

“教师节”这一名称虽然出现于近代,但古代也有类似的日子,就是孔子诞辰日和教师生日。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教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之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教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节敬”。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在大多数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教师生日。

在所有的节敬中,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最基本的。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拜见之赀,也就是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一些地方俗称“拜见”。节令或教师生日时可以不送礼,但第一次进学从师,贽见礼是必不可少的。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教师,并献上“贽敬”。

最近20年,教师节送礼成本翻了30倍

到了现代,教师仍然受到尊重,但是,有些情况开始出现微妙变化,类似“家长担心孩子被老师轻忽,给老师送礼”的新闻常见报道。

2013年媒体调查显示,上世纪90年代,教师节礼品多为亲手制作或购买的贺卡,成本从1-10元不等。到了90年代末期,鲜花、谢师宴开始流行,成本上涨到30-100元不等。而2000年以后至今,“教师节经济”开始兴起,送礼成本水涨船高。从300元、500元的购物卡,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化妆品、名牌包等,成本上涨了30-50倍甚至更高。

与此同时,一些教师索要礼物的新闻也不断爆出。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高级中学女教师冯群超因为教师节没有收到学生礼物而“发飙”,情绪激动的她甚至使用了脏话来“教训”学生:“人家别的班老师都买了,咱们班没买你说我丢不丢人”“咋的,把我不当回事儿啊?”“10元、20元你们穷不起了”“穷嗖、抠嗖的、死德性,要你们这帮废物,关键时候XX都不当”……

据媒体报道,这一班级同学因未给老师送礼而被班主任冯群超“教训”了一节课时间。随后,全班同学无奈现场集资,才为老师“补了礼”。事情曝光后,冯群超被撤销教师资格,学校校长也被免职。

有一些教师做得就没这么明显。2014年教师节期间,无锡一名中学教师在“家长群”里留言称:“我斟酌了很久,要不要说,但是大家看看对比,不是我们老师要家长买什么,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但是如果一个教师教两个班,一对比,大家懂的。”留言下附照片显示为一些礼品袋,疑似其教师节收到的礼物。

各方明令禁止,家长为什么还非送不可?

这明目张胆要“礼”的教师毕竟还是少数。微博红人“@我们1班”是一位任教十几年的小学老师,她在文章中就写到:“收不收学生家长的礼,其实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如果我把这看作我的工作原则,我理直气壮地拒绝,就没有任何人可以为难我。”

教育部也曾于2014年7月发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设立6条“红线”,其中包括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今年教师节前夕,各地中小学更是张贴公告,纷纷表示“教师节不收礼”。可是,今天早晨,在社交网络上,还是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带着礼物去学校,家长为什么非要在教师节送礼不可?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公众眼中,教师节是什么样的节日?”49.3%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尊师重教的特殊日子”,40.2%的人认为是“教师自己的节日”,21.8%的人认为教师节是“家长和学生的谢师节”。

尽管半数的家长不愿给教师送礼,但他们并不敢轻易“身体力行”。家长们最大的纠结是:如果别的家长都给老师送礼,唯独自己不送,老师会不会对孩子有什么看法?

家长们的担心已经不局限于“教师节送礼”这件事上。前几天《武汉晚报》报道,现在每个班级都有家长群,有的家长由于“很会来事”,老师随手发张孩子站队、看书的照片,就会引得他们点赞、献花,再用无比膜拜的语气发上一句:“XX老师辛苦啦!XX老师太有爱啦!!”要不了几分钟,老师发布的重要通知就会被这些家长的热情赞美所淹没。老师也是哭笑不得,只好把同样的通知再发布一遍,并请家长们不要鲜花刷屏。

一位接受采访的家长坦言,她不会说甜言蜜语,也不知道如何跟老师打交道,但出于怕孩子吃亏的想法,她也会跟在其他家长后面“图表现”,希望以此博得老师对孩子的关注。

教师收礼算不算腐败?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邓曦泽认为:“在现代的公立教育中,教育主要是靠公共资源或国家财政支持,学校的用地和设施以及教师的工资等都主要靠公共财政支持。因此,在公共教育中,教师所掌握的教学能力和可调配的教学资源都属于公共资源,具体包括:给学生成绩的权力;向学生分配回答问题和提问的权力;表扬学生的权力;给予学生奖励的权力;在一定范围内批评和惩罚学生的权力;给学生安排座位的权力;以及各种各样的机会。”

这些权力是国家通过公共财政来支持,并通过国家公共权力来维护的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一种具体实现,因而属于公共权力。根据古今私人教育与公共教育的基本差异,可以判断,当今教师收礼不合理。因为教师掌握的资源都是公共的,没有权力利用公共资源来牟取私利。学生送礼,老师收礼,实际上是行贿受贿关系。

一位律师在接受采访时也持有相同观点:根据《刑法》,公办教师累计收受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就可认定为受贿罪(针对国家工作人员);私立学校的老师情况相同的,则属于一般商业贿赂,可参考企业、公司人员受贿罪判刑。

并且,在送礼收礼的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通过送礼可以获得某些机会。视教师收礼为合理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行贿受贿的鼓励和支持。并且,这种观念是潜移默化的,人们至今未对此进行反思。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可以收礼的“尊师”观念乃是腐败的重要温床和催化剂。

全国政协委员洪慧民今年提出提案, “老师只要收受财物金额达到量刑标准,不论是否有具体的利益交换,一律以受贿罪论处。”

送礼并非不可以,国外教师收礼只收小物件

其实教师节并非什么都不能收,“@我们1班”就说:“不收家长的礼,小孩的礼物是一定要收的。”其实,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每逢节日,学生们总会送些礼物给老师,以感谢老师对他们的栽培。但是,在国外的不少国家,教师收礼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

美国对于教师收礼有规定,且每个州甚至每个学校,对于老师收礼都有严格的要求。以纽约市来说,每名学生的礼物价值不得超过5美元。教育部门不仅限定了礼物的价值,还强调学生们送老师礼物应该遵循“自愿且廉价”原则。

学生可以送一枚自制的贺卡、一张写有感谢话语的照片;买一份小礼物,例如一束鲜花、一根发带来表达学生的心意;手工作品,可以是工艺品也可以是烘焙小点心,重点是必须自制,这样更能体现出感恩之情。

此外,按美国学校的规章制度,老师不能接受家长或者学生请客吃饭,一旦被发现,老师很可能就被辞退。在美国人看来,吃了家长的饭,很可能影响老师对孩子的判断,可能出现偏袒现象。

在德国,教师接受学生或家长赠送的礼物价值合计不能超过10欧元(约合75元人民币),超过10欧元算受贿,如果学生很想送老师小礼物,法律也是允许的。比如送花,大束是违规,小束才算合法。

澳大利亚则规定,公立学校员工和各州教师不得收取价值超过50澳元(约合人民币210元)的礼物,收贵重礼物算受贿,除非老师付钱。因为无法准确估价,老师们大多要多给一点,免得比礼物的价值少了。因为如果给少或者没有付钱,就会受到廉政公署调查,老师们可能因受贿而丢了饭碗。

此外,在澳大利亚,老师的每一学年的考核结果完全取决于学生。年终考核不看学生的成绩,只看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一旦总评很差,这名老师很可能被降级甚至丢掉饭碗。

所以,澳大利亚政府的规定以及考评政策让老师们苦不堪言,因为学生送礼,结果让他们个个都“破费”了。而令老师们烦恼不已的是,学生的礼物又都不便宜,结果老师们一个个叫苦不迭,每逢学生送礼,他们往往唉声叹气,会连连说:“下次千万千万别再送这么贵重的礼物了!”

责任编辑人:魏巍 PX002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