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旧墨

2015-09-17 05:33 广州日报
  • T大

原标题:岭南旧墨

开栏语

岭南远离中土,以五岭为界,自成一格。这片内蕴奇气的广袤大地,沐浴海风,终年湿热,山川青峻,万物葱茏。其赤云惊雷,山风海浪,村陌街墟,草木虫鱼,都通天地灵气,别有清健之气。

那些早已远去的岭南人物,曾经穿行在这片山河湖海之间,观天地万物,看海浪风帆。他们留下的旧墨残笺,还在发露旧境消息,传送岁月沉香。

从今天起,我们邀请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美怡老师开辟“岭南旧墨”专栏,且让我们一起,透过淡淡的墨痕,走进令人沉迷低徊的岭南旧时光。

墨影画痕忆邓芬

文/王美怡

这几天,澳门在举办“南海邓芬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览”。这位风流倜傥的岭南画家已经被人遗忘很久了,近年来又常常被人提起。他实在是个有故事、有意思的人,且来说说。

邓芬出生华腴,父辈之中多有奇士。邓父好客,家中长备午膳款待客人,邓芬从小就在饭席间嬉戏,看长辈吟诗作画、操缦唱曲。看得多了,眼界渐高。家中常有伶人登门,邓芬听熟戏文,渐能作曲。

邓芬成年后家道中落,他开始游走人间,遍交天下名士豪侠、优伶歌妓和屠沽之辈,常流连于珠江画舫之上。当时他在广东省财政厅任职,同事对邓芬长期和“戏子”交往,颇有微词,羞与邓芬为伍。邓芬于是辞去所有职务,从此不再踏足官场,彻底做了一个“消极”的人。

他写《梦觉红楼》给红伶徐柳仙演唱,轰动一时。徐柳仙轻启朱唇,声动四方:“霜钟破晓侵罗帐。一枕香销,重帘影隔,昨宵无奈,娟娟明月窥人犹在东墙。念前期,银烛夜深,画屏秋冷,客馆添惆怅。鸳鸯独宿何曾惯,人生如寄,温柔不住,住何乡。”

据说《梦觉红楼》是邓芬当年一字一句示范教唱给徐柳仙的,故徐柳仙一直视邓芬为师。1949年6月,她去澳门藕丝孔居探访流寓于此的邓芬,晤谈竟夜,邓芬兴致颇高,为她画了《对镜簪花图》,还绘《秋院停琴》送给她的丈夫文乐之。

邓芬曾代表广东画界出席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周旋于芸芸俊彦间。据金石书法名家冯康侯回忆,邓芬在一次雅集中即席提笔,在宣纸上快速画了十四只手,画法变化莫测,旁若无人,待加上衣折时,众人始知是“竹林七贤图”,博得全场叹服,从此名扬上海。上海大亨杜月笙怜其才,叮嘱司库若邓芬取金,如数奉之。于是邓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招集全国画家共醉醇醪,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也许就是在这种不受羁绊、天马行空的状态中,邓芬才可在画纸上酣畅淋漓地挥洒才情,画出那么多让人倾倒的好画。邓芬喜欢画美人,笔下美人风姿绰约,线条细致优美有如流水行云。他擅长把中国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趣味融入画中。画中美人,品茶、文会、赏雪、采莲、吹箫、弄琴、听雨、玩古、摹帖、提灯、扑蝶、下棋、赏月、梳妆、歌舞、称觞,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他也画古人高士、罗汉道士、佛像僧人,线条勾画一笔到底,笔墨豪迈,自成格调。

邓芬虽消极散淡,一辈子倒也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留在纸上的墨影画痕,其实是很高妙的。只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立潮头之上。消极的人被时代遗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据说上海朵云轩还藏有邓芬的两页信笺,都有浅浅的底纹,一张是晋朝砖文雕刻,是圆形的汉货泉范花样;一张是木板水印花样,花样浮在绵软泛黄的素笺之上,让人想起那些旧时光。邓芬留在纸上的妙墨,似乎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潮起潮落,消退本色。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