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字解

2015-11-19 14:12 北京晚报
  • T大

原标题:风字解

秦 李斯

小篆

商甲骨文

周金文

现代

王友谊

大篆

汉西狭颂 隶书.

唐张从申 楷书

唐孙过庭 草书

宋赵佶 瘦金体

雅、俗并称,出现得较晚,在此之前,习惯称风、雅。当年,孔子编订《诗经》,便以风、雅、颂为分类。

风有两种读法和用法,十五国风之风读平声,就其内容而言,有风俗、民风之意,朱熹就认为:“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就功能而言,又有教化、讽喻之意,所谓“风天下”,就是“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于是又分为上下之别,“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后者则须读去声。

这自然不是风的本义。《河图》上说:“风者,天地之使也。”今天,我们则把空气流动的现象称之为风,用形象来比喻,就是大自然的使臣,天地之间将要发生什么变化,通过风就可以察觉和感知。欧阳修的《秋声赋》就写出了秋风悄然而至时一个文人的敏感,他以其色、其容、其气、其意、其声之特点,描绘秋风即起,天地之间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且感叹:“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中医有六气之谓,风寒暑湿燥火,风则居于首位,说明风在诊断疾病时的重要性,《素问》说:“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百病的产生离不开风寒暑湿燥火,而风是六气之使,抓住风,也就抓住了六气。

再来看《说文》对风的概括:“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灵枢经》对于八风的称呼与顺序则另有一套:南方来风,曰大弱风;西南来风,曰谋风;西方来风,曰刚风;西北来风,曰折风;北方来风,曰大刚风;东北来风,曰凶风;东方来风,曰婴儿风;东南来风,曰

风。总之,四面八方皆可生风,故民间又有八面来风一说。

问题是,作为“天地之使”的风,如何成了十五国风之风,又如何成了“以风其上”之风?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把话扯得远一点。《素问》常讲“东方生风,风生木”,为什么东方的风能生木呢?古人自有他的道理,首先,东方之风就是春风,其位在东方。《礼记》说:“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春风荡漾,天地以生,万物发陈,蠢蠢欲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便是中国古人的生命观。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们的生息繁衍靠什么呢?也不靠上帝恩赐;而应该是一种“风生木”的自然现象。我们知道,生命的发生往往要有雌雄两性的交配,动物发情的时候,无论雄雌,都会主动相互吸引,《尚书》有“马牛其风”一语,按照服虔的解释,“牝牡相诱谓之风”,所谓猫叫春,就是很典型的动物在春天发情的现象。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缘千里来相会,不过是把这种生理现象用文化包装一下罢了。

植物不同于动物和人类的地方,是它咬定大地不放松,它们要雌雄相会,就没有敖包相会那么便当,只能借助于风,由于风的作用,吹动植物的花粉,为植物的雌雄相交提供了机会,植物才有了繁衍生殖的可能。所以说“风生木”,所以风的繁体字中间才会有一只虫,所以才有“风动虫生”的自然现象。这只虫其实就是男性或雄性的精虫。大家都知道“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为什么不相及?有人解释为马或牛像风一样跑得很远,所以两不相干。这是望文生义,如果明白了古人造字的良苦用心,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过,风的简化字简掉了中间那只蠢蠢欲动的虫,换上了表示安定的“乂”,就把字义引向了歧途,要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于是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后世许多涉及男女之事的词语,都有“风”这个字。比如说风俗、风情、风月、风骚、风尘、风化、争风吃醋、风花雪月、风流韵事、风姿绰约,等等,多的不得了。甚至作风一词,在某个历史时期就特指乱搞男女关系。这样看来,男女相诱的歌被称之为风是很自然的,刘锡寰的《岭表记蛮》,描写民国时期云贵高原的民风,还“说及歌乃人生中要事,否则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所以,《诗经》中言人之事,特别是男女之事的诗,被称之为风,以别于雅。国有十五,故曰十五国风(实为十三国,因周南、召南多为情诗,也列入风的范畴)。又有采诗之说,“盖王者之政,莫大于巡狩述职;巡狩则天子采风,述职则诸侯贡俗”,这里的采风、贡俗,其实就是地方官员给中央来的人讲当地流行的段子,其中很多段子都可能涉及男女私情。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