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眼看河北]神华黄骅港:绿色港口织就“无尘梦”
- T大
原标题:[网眼看河北]神华黄骅港:绿色港口织就“无尘梦”
神华黄骅港的储煤筒仓群。长城网 赵晓慧 摄
记者一行采访公司设备保障中心的清洁生产主管汪大春。长城网 孙文宾 摄
自动化装船机。长城网 赵晓慧 摄
长城网12月29日讯(记者 姜薇 孙文宾 赵晓慧 李全 董传辉 张冲)经过14个年头的打磨和锤炼,汪大春早已把自己视作港口人,在那里,不仅有他热爱的工作,还有他美满的家庭。
汪大春是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设备保障中心的清洁生产主管,江西高安人,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南方城市。2001年,大学毕业后的他成为神华集团的一名员工,并和公司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沧州,致力于黄骅港的建设和运营。
黄骅港谋划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黄骅港为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出海口。1997年11月工开工建设,2001年12月建成运营。从那一天起,汪大春的生活就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神华黄骅港一二期煤炭露天堆场。长城网 赵晓慧 摄
“在此之前,对输煤港口的印象一直都是黑灰色的。”汪大春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包括秦皇岛港等在内的所有能源输出港都是开放式作业,煤炭的储存方式多以露天堆放为主,一旦遭遇大风干燥天气,随处可见飞舞的煤尘。
2004年,随着二期工程的投入使用,黄骅港的煤炭设计吞吐能力迅猛增至6500万吨,但堆放方式和环保措施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变,港口煤炭堆场的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形势依然严峻。
这一问题在很快得到了重视。
“黄骅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绿色环保,努力减少港口建设运营的负外部性,实现与自然、与环境的和谐共赢。”汪大春说,随着港口的不断发展,公司日益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对黄骅港一二期工程煤炭堆场采取了硬化面层、自动洒水除尘、安装防风网等措施,保证煤炭在港口中转期间不受二次污染,更对三四期工程建设提出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构想。
能不能设计建设一系列筒仓,以筒仓群的形式对进出港口的煤炭进行存储?这一想法刚一提出,便得到了公司上下很多人的赞同,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在当时,筒仓多用在发电厂,而且多半是单独存在的。筒仓群建设根本没有先例,更别说在一个吞吐能力巨大的煤炭输出港做这个尝试了。”汪大春说,尽管有质疑声,但公司还是下定了决定去尝试。
2007年2月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黄骅港总体规划》,这是省内第一个得到批准的港口总体规划。
消息传来,整个港口都沸腾起来了。筒仓群的设计规划步伐随之不断加快。
“2010年,三期工程筒仓工区开工建设,主要由24座直径40米、高43米的大型储煤仓组成,单个筒仓可装煤炭3万吨,建设规模创国内港口之最。”汪大春说,随着工程的建成投用,筒仓群在促进绿色港口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筒仓占地面积小,防雨雪、防风吹流失、防自燃功能强,不仅能避免堆取料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扬尘,还可有效保证煤炭成分、湿度稳定,节能又环保。”
2013年,黄骅港四期工程又建成了24个筒仓,筒仓总数上升到48个,成为亚洲最大的储煤筒仓群基地。汪大春告诉记者,有了这些筒仓群做支撑,煤炭粉尘少了,空气质量好了,黄骅港向着绿色港口建设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筒仓群顶部“暗藏玄机”。长城网 赵晓慧 摄
黑色的煤炭混杂着白色的高压水汽倾泻而下。长城网 孙文宾 摄
“随着筒仓群建设同步进行的还有除尘设备。”汪大春说,“为了减少粉尘污染,我们在进煤入口安装了除尘设备,包括干雾除尘和药剂除尘。”他同时告诉记者,除尘技术操作是通过中控系统联锁完成的,只要收到除尘指令,系统会自动根据煤炭种类采取不同的除尘技术。“块煤多采用药剂除尘,其它的则多选取干雾除尘。”
翻车机房。长城网 赵晓慧 摄
翻车机房建设与二期筒仓群建设几乎同期。工程从2013年3月开工建设,历时14个月。
随着该项目的投入使用,黄骅港的煤炭卸载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翻车机房内径96米,设置2条传送线,一次可同时翻卸4节火车箱,能够翻卸神华集团全部列车车型,是世界上最大的翻车机房。”顺着汪大春的手看去,只见4节满载煤炭的敞口式火车车厢停放在翻车机中间,随着信号指令的到达,顷刻间便被翻转过去,黑色的煤炭混杂着白色的高压水汽倾泻而下……
就这样,从煤运专线驶来的运煤车厢直接开入翻车机房,煤炭通过翻车平台倒入漏斗,再由漏斗直接通过封闭的皮带运输线卸入储煤筒仓,最后经过皮带和装船机装入轮船。
记者在中控室进行拍摄。长城网 赵晓慧 摄
“整个运装过程全部由中央控制系统操作完成。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的同时,避免了煤炭的大面积暴露,不仅节约了能源,更保护了环境。”汪大春说,中控系统的投入使用,不仅让员工彻底脱离了黑煤堆,更为绿色港口建设织就一张“无尘梦”。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强化绿色投入,在改造转接点曲线流槽、加装除尘设备的同时,对作业细节进行改造提升,防止类似洒水过多而造成的二次污染。”汪大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投入的不断增加,绿色将覆满港口,“无尘”亦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