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医生知道!》
- T大
原标题:《只有医生知道!》
对一个每天都在进行大型复杂外科手术的医生来说,“二进宫”不是失败,也并不可耻
医界常有这样的说法:小医生犯小错误,大医生犯大错误。从概率上说,医生做得越高级,手里的活儿越大,犯致命错误的机会就越多,行医过程中的危险指数也越是迅速飙升。
复杂的子宫切除术捅破肠子,宫颈癌手术损伤输尿管膀胱,复杂的卵巢癌手术,术后出血得不到控制,半夜里把病人推进手术室重新开腹止血的“二进宫”,几乎每个妇科肿瘤医生都遭遇过。
《二进宫》本来是一出京戏,在医院里,主要指原本安全返回病房的术后病人发生非预料的、非计划性的手术需求,在短时间内再次进入手术室。
大型开腹手术后,病人都有腹腔引流管,管子的一头放在肚子里,另外一头连接引流瓶,瓶子就放在床旁,成为医生随时透视腹腔的第二双眼睛。
当引流瓶中的血液进行性增加,病人同时出现出血性休克等征象,说明肚子里头的手术创面有出血,是否需要再次开腹止血,非常考验外科医生的判断力、意志力和决策力。
外科医生在成为主刀之初,经验少,胆子小,易冲动,引流量稍有增加,病人血色素略有下降,或者血压一有不稳定,自己的心理堤坝首先被冲垮,一时乱了阵脚,急匆匆就将病人推进手术室,再次开腹止血。
其实,有时候,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手术台上经常会发现,出血并不是很多,或者出血已经自行止住,完全可以采取在病房里输血、输液、加用止血药等保守措施。再挺一阵子,可能就没事儿了。完全没必要在短时间内,在病人最虚弱的时候,让他们再次经受手术的巨大打击。
真正需要“二进宫”的手术,大都是重大或者复杂手术。“二进宫”最常见的原因是不可控制的术后出血,有时候也可能是重要脏器的意外损伤,决定“二进宫”的医生多是手术大拿。
这个很容易理解,只在陆地骑自行车的人一般不会发生空难事故,除非被天上掉下来的飞机砸到脑袋。那些从来没接手过重大或者复杂手术的医生,发生“二进宫”的机会自然很少。犯大错误的医生,往往是做大手术的大医生,这也是不能拿急诊死亡人数评价一个大型综合医院优劣的原因。
然而,就算是再大的腕儿,如果总是频繁地在深夜里将手术室、麻醉科都动员起来,轰轰烈烈地“二进宫”,甚至“三进宫”,都说明他的手术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反省和改进,如果一意孤行,终将失去体面。而那些整天做常规手术,还总是“二进宫”的医生,是时候审查他们的行医执照了。
心疼病人,担心不必要的或者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二进宫”手术给病人造成重创,影响身体恢复,是主刀医生迟迟不能决定是否再次进入手术室的主要原因。他们往往寄希望于保守治疗,或者寄希望于病人强大的凝血能力,或者希望有那么一点点运气能够参与其中,让局面得以控制和扭转。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来自医生的心理,他们深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光发生在鸡飞狗跳的民间,在最清洁、最不该沾染俗世灰尘的一体化层流手术室里尤甚。他们害怕“二进宫”遭受同行的耻笑,脸面尽失;害怕遭受领导的误解,据此不再委以重任,甚至被问责、被封刀或者暂缓晋升;害怕病人和家属认为手术不成功而遭受诘难,甚至惹上官司。
这些都可能导致医生在做出决定之前过于纠结,犯下优柔寡断的大忌。如果耽搁太久,就可能贻误战机,失去止血的最佳时机,最后不得不把病人推进手术室,被迫“二进宫”的时候,病人往往因为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连锁反应发生死亡。
实际上,对一个每天都在进行大型复杂外科手术的医生来说,“二进宫”不是失败,也并不可耻,反而是对医学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的一种有效弥补方式。
而因为专业判断失误,或者掺杂过多个人情感,比如病人家属施加了过多压力、怕被同行说成窝囊废、怕成为被告承担医疗官司,丧失了“二进宫”及时有效的补救机会,最终导致病人死亡,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连载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