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炊事班的故事——告诉你粮草运输有多重要

2016-05-07 16:05 君刃冷兵器
  • T大

粮草是古代作战中的头等重要物资,“军无粮食则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纵观古代战争史,历代军事家为了解决军队的粮草供应,精心谋略,运筹帷幄,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古代军事经济思想。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离开了粮食,人类不仅无法生存,简直任何事情都干不成。进行战争同样离不开粮食,部队只有吃饱吃好,才有力量对敌作战。军队粮食匮乏而导致饥饿,就不可能打胜仗。可见,粮食是战争赖以进行并且取得胜利的必不可少的首要物质条件。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并且千方百计地保护己方的粮源和破坏敌方的粮源。

此时,承担后勤运输的辎重部队也应用而生,辎重是古时候的说法,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前线的将士提供营帐和食物等等,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后勤部队。

辎重部队运输内容包括:

粮食。包括士兵的食物和牲畜配给的草料等,理论上应该还有一些储备的干净淡水。

用于替换的武器整件和配件。弓箭(箭簇箭杆)、刀枪(枪头枪杆)、盾牌等等。

大型器械。比如攻城用的冲车、云梯、大炮。这些东西不能跟着先头部队走,跟不上。

支持装备。比如帐篷、油料(照明或攻城用)、厨具、栅栏、拒马等。

这些支持装备都需要支持部队维护,主要是运输部队和各种工匠。

每一支正规化程度较高的军队里都有许多专责后勤保障的后勤兵,兵员比例大致占全军的二至三成;如果是骑兵部队,后勤兵的比例会更高;如果是境外远征,后勤兵的比例则更加高。

汉魏之间,曹操麾下兵马,骑兵部队的后勤兵占全军三分之一,步兵部队后勤兵也占全军二成。

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丽,出动三十军兵马(左右二十四军,御营六军),一般认为,每军两万人,其中骑兵四千、步兵八千、辎重兵八千。而马步兵中必然还有承担后勤任务的兵员,故后勤兵比例极可能过半。这是境外远征的常例,不足为奇。

唐初军队编制则从李靖兵法中可知,全军两万的话,后勤兵约占六千,比例约为三成。

北宋一般军队的状况则是,如果全军三万七千五百人,骑兵六千,步兵两万四,后勤兵为七千五百人,比例约为二成。唐宋军队后勤兵比例的差异,大约也跟各自承担的战争任务尤其是距离远近有较大关系。

到明代,以戚继光塞上练兵为例,大致分一万余人为骑、步、车、辎四营,骑、步、车三营大致为三千人左右,辎重营则为一千六百人,但骑、步、车三营又每队十二人有一名火兵(即炊事兵),再加各营有文书、工匠、医生、杂役等后勤人员。故戚继光所编练的明军,后勤兵比例大致也占全军的二至三成。自然,戚继光对辎重兵也强调军事训练,要求具备一定的战斗能力,比起前代军事家,对军队整体战斗力有了更明晰的要求,非常符合战争需要。

中国古代的运输工具

我国古代行军的运输工具,主要就是马,蓄力加上人力,或者以蓄力代替人力,必然大大加快古代物资运输的速度。马匹是地面上的交通工具,而我国古代粮草运输包括陆路和水路。

我国较早出现的水路物流工具是“船”,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舟”字,说明那时已经有水上运输,人们开始运用船来运送东西。秦汉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船只类型多,规模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继承和发展了原来一些诸侯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建造了许多轻舟巨舸,通江达海。汉承秦制,造船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宋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海上交通最繁盛、海外贸易最发达的时期,所以宋元时期出现了海船,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造船史上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以南宋初为例,当时江淮四路年造船数就达2700余只。

明代造船工厂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形成了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郑和下西洋时所乘宝船的大小尺度、船型结构以及数量等,都蔚为壮观。

我国古代运输的另外一种工具是“车”,可以说,车是比较早的一种物流工具。公元前2250年夏朝初期的大禹时代,车正(专司车旅交通,车辆制造的官)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新型车子,有车架、车轴、车厢等,大大方便了货物的运输。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汉代的车包括斧车、轺车、施轓车、轩车、軿车、辎车、栈车等。三国时代,蜀国征伐魏国时,道路艰险,诸葛亮造出了木牛流马,可以有人推着昼夜不停地行走,搬运粮米非常方便,每个木流马可以承载十个人吃一个月的粮食。这是古代物流运输工具的先进技术。古代物流业还有其他辅助工具,如其黄帝指南车、指南针、航海罗盘、鲁班木车马和计程里车等等。两晋南北朝至唐时期出现了牛车,宋代出现了太平车与平头车,明清出现了骡车。

古代行军一般都配备什么军粮

目前确定的古代军粮主要来自两种食物:光饼和陕锅盔。

福建的光饼,据说就是起源自明朝戚家军的军粮。相传当年的光饼原始配方早已散失不可查找,但如今福州还能买到的光饼仍然是有其外形的。锅盔则是陕西的地方食物,也是关中一道名吃。

从这两样食物入手,一般推测作为军粮的食物应有如下特征:

便于携带。光饼的直径略小于10厘米,中间有一个小眼,用一根细麻绳可以一下子串起来很长一串,挂在腰上或者脖子上就可以带走,饿了撕下来就可以边走边吃。锅盔则是平平整整,可以摞起来叠成一层紧紧压住装车,如果是单兵则可以直接背一块在背包里。就是吃的时候不方便,必须得有足够长的刀具切开,不过这对军队来说不是问题。一个适合小组队形在山地快速机动,一个适合大军团开阔地形推进作战。也和福建和陕西两地的地形特征,以及戚家军和秦军的战斗方式相符。

能够存放相对较久的时间。光饼和锅盔的共同特征是都属于烤制食物,相对干硬不适口的同时却便于保存。常温下保存一周不是什么问题。

便于清洁。干硬的食物即使不小心丢地上,拿起来擦一擦就可以吃了。这一点的优势使得饼类食物在古代战场上要比那些大米饭小米粥之类颗粒食物要方便很多。

能量密度高。锅盔切开就是厚厚的一大块面,寻常根本咬不下嘴。光饼是小小的一块,但是牙口不好的人也可以咬得牙齿出血。这种牺牲口感的做法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把用料做足。一般来说这两者吃几块就能吃饱,特别适合军队紧急情况下补充营养用。

可以裹馅料。熟悉锅盔的人都知道锅盔切开后是一层一层的,切开后可以撕下来包上肉吃,薄一点的锅盔甚至直接包起肉就可以啃。光饼则是用刀横切,塞进炒好的肉馅和菜。这样饼和馅料可以分开保存,平时埋锅造饭同时下锅保证营养和口味;情况紧急需要丢弃辎重时,士兵吃干饼就可以补充体力。

利用调料做额外的营养补充。尽管产地距离千里,但锅盔和光饼的表面不约而同地经常都会撒上同一种调味料:芝麻。芝麻的特征是高脂肪,很适合作为热量补充源,而且芝麻的香气也可以刺激食欲。另一点是锅盔和光饼默认都是咸的,省去了士兵粮食中补充盐份的步骤。

除了饼本身,和饼搭配的馅料本身也值得注意。锅盔是包大块肉吃的,而和光饼配合的则是切碎的肉馅和菜叶搭配的混合馅料。特别有意思的是两者的馅料中肉都是酱肉,也就是说是腌制过的,而光饼的菜馅则经常是咸菜。这说明两道食物在设计的时候都考虑到了防腐的需求,而馅料组成的不同则更多地体现了两地人种在体型和营养学上的差异。另外,切碎的菜馅其实便于混合野菜和常用食用菜,可以在食物确实短缺时保持口味还节约粮食。

原则上古代军团调动的时候不会习惯于带太多的生米面粉粮食。且不说保存,单纯运输效率太低就让整支军队根本打不了仗;反过来,野外求生之类的东西也不太现实:没什么山山水水长出来的瓜果走兽能养活几万人的军团驻扎的,而且随地吃野味还可能引起疫病蔓延。干饼一类的食物最适合这种场合食用,配上水袋就可以长时间行动。至于军粮的种类,我相信每一朝代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设计方向都应该离不开上面说的几个特征。对比一下现代的军用罐头和压缩饼干,我们不难看到类似的设计。

顺便一提,福州还有另一种大号的征东饼。虽不知其起源,但也具备光饼一样的外形特征,区别是更大——直径20厘米上下,厚5厘米左右,饼中央一样有眼。口味上征东饼是发面制作,相对光饼更松软,而且还是甜的。从形状和名字上看我相信征东饼也有军粮的血统,但我不很理解为什么用相对美味但其实不很耐储存而且制作麻烦的发面制作,特别是在福建这种相对潮湿高温的地方。或许它来自于抗倭战争后期城镇密集区的残敌追击战,补给充足所以不需要太多地考虑保存?也许是因为和平年代后人变通的做法?

♞若您对刀剑感兴趣也可加龙泉铸剑师刘师傅的私人微信号:JRSWORD☜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若您想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jrlengbingqi ☜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