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劳森伯格与中国再续前缘

2016-06-14 11:42 艺术网
  • T大

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阿瑟港,是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劳申伯格早年就学于美国黑山学院,师从约瑟夫·利伯斯,开始接受达达主义艺术观念。二十世纪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的兴盛期,劳申伯格将达达艺术的现成品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起来,创造了著名的“综合绘画”,从此走向波普艺术的开端。1953年劳申伯格得到一幅美国著名画家德·库宁的作品,他用颜料将之涂掉,并将最后的结果作为自己的作品展出,命名为《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劳申伯格借此抹去了西方社会中那些精美艺术品的光环,象征了高尚艺术的消减,从此他开始名声大噪。

30年前,他给中国艺术界打了一针兴奋剂

1982年夏,作为“材料狂人”的劳申伯格,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来到安徽省的泾县,之所以去到那里,是因为他去探寻一种世界上最重要的纸——32层一张,却如同丝绸一样薄透。五六周的行程不仅让他掌握了材料的运用,还让他领悟到美国的绘画作品与禅宗的态度有如此多的相通之处,他认为,禅宗凸显了东方高贵的“大智若愚”。除了对于东方事物的兴趣,还有一点,是他认为当时的中国最令人害怕的东西不是审查制度、政治或者生活,而是人们并不清楚彼此在做什么,不再有好奇心的事实。在他看来,对任何人来说,那都是一种最坏的生活。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希望实现一种叫“ROCI”的项目。

“ROCI”,它是指艺术家1985至1991年进行的一系列国际性展览项目,是劳申伯格吸收养分,汲取灵感的重要阶段,呈现于中国、智利、古巴、德国、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前苏联、委内瑞拉等地,他宣导的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想利用一种方法,让所有人可以获得开放、即时的信息。

“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海报

就在1985年,以“ROCI”名义举办的“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亮相中国美术馆,超过30万人次观看量,人们都在用“万人空巷”来描述那次展览的规模,“万人空巷”源于中国人没见过这样画画的,直接颠覆了国人的审美标准,褒贬不一的评价,在当时引起了热议。“他们对理念感到兴奋”是劳申伯格感受到的,这其中的“他们”,不少成为“85新潮”的直接推动者,现今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

“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请柬

而在北京开完展览之后,劳申伯格又继续在西藏办展,栗宪庭曾说,这次的展览带给那些援藏艺术家不可估量的影响,并把那些受到现代艺术影响的援藏艺术家小团体,看作是西藏一个艺术群体的现象。而后他们中的一些艺术家相继来到北京举办展览,作品无疑是受到现代艺术乃至劳申伯格的影响。而劳申伯格事后回头再看西藏的展览时说,我们遇到的情况与北京彻底不同,那里的人从未想念过艺术,因为他们未曾审视过艺术,因此那里没有预设的艺术文化。但他同时又发现到自身与西藏文化之间已经存在了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对最常见事物的赞美,寻找废弃之物中的精神等,就像他们在街上发现了一根骨头都会被当作一根金条一样。而“ROCI”项目1991年以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展览告终。

“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亮相西藏报道

时间推移到20年后,2008年,劳申伯格打算再次来到北京办展,本计划到展览现场的劳申伯格却因病逝世,这成了观众跟艺术家之间永远的遗憾,那次展出的13件中国题材作品是劳申伯格全新创作并且首次展出。

30年后,他与中国再续前缘

今年算是“劳森伯格之年”。劳森伯格的大型回顾展即将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随后这一展览将巡回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而近期,“劳森伯格风”亦刮到了中国,于是“劳森伯格在中国”于北京798尤伦斯强势登陆。

“劳森伯格在中国”海报

该展览由艺术家两个系列组成,其中之一是艺术家历时近20年的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至1998),该作品由190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这是该作品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展出;另外一系列则是劳森伯格的一系列拍摄于1982年访问中国期间的彩色照片《〈中国夏宫〉研究》(1983年),此外,展览亦囊括罕见的纪录文献与档案。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具有典型的劳森伯格风格,挑战绘画与雕塑之间的传统界限。并且囊括了劳森伯格创作生涯中几乎全部的重要主题,如“白色绘画”“混合体”“纸板箱”“过剩”等系列,包括由现成图像组成的拼贴作品或艺术家的摄影作品。格子衬衫、从垃圾堆中搜集而来的捡拾物所组成的结构,以及施于莱克桑板上的丝网印刷图像作为一整件作品在展览空间的墙壁上延伸;这件庞大的作品亦包括音频部分,播放艺术家在旅途中搜集而来的嘈杂街头声音。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部分作品:

除了《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展览亦展出《〈中国夏宫〉 研究》——1982年初夏,劳森伯格在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旅途中拍摄了这两套作品,是被其视为艺术作品的唯一彩色照片集。劳森伯格使用哈苏相机,勾勒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日常生活图景,以敏锐的构图与独特的审美目光介入世俗生活,并融入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关注的城市环境与景观元素。

《中国夏宫》 部分作品:

劳申伯格,无疑在这个现代主义运动里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从达达到波普转换的一个关键点并且给当时中国艺术界、非艺术界一个很大的刺激。时过境迁30年,重新来看劳申伯格的展等于是重新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这段历史。

观众阅览纪录文献与档案

观众阅览纪录文献与档案

纪录文献与档案

纪录文献与档案

据悉,展览于6月12日将持续至8月21日。

责任编辑人:冯婧 PN041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